楊春芹,劉少蘭
(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廣東 佛山 528200)
兒童肥胖癥是困擾全球的健康問題,在中國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肥胖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形體,也可能對兒童心理成長造成不同的影響[1]。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身強體壯,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給孩子攝入大量營養,導致發育過快、營養過剩,進而成為兒童肥胖癥。肥胖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危害,如智力水平低于同齡正常兒童,行動困難,高血壓,易誘發各種相關病癥,且成年后易患有動脈硬化、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2]。因此,本研究對早期飲食和喂養行為干預對預防巨大兒肥胖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旨在通過嬰幼兒時期的干預來預防兒童肥胖癥,從源頭上抑制全球快速增長的肥胖率。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出生的巨大兒共90例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研究方法:將選取的所有嬰兒依據出生時間先后編號,使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兒童保健干預,干預組在常規兒童保健干預的基礎上,在出生后1周和1個月、2個月、3個月及6個月對嬰兒及其撫養人進行早期飲食和喂養行為的指導和干預。
1.3觀察指標:①分別于嬰兒出生時及出生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時收集兩組嬰兒的身長、體重、頭圍、上臂圍、腹圍、胸圍等體格檢查指標,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于2006年制定的《兒童成長標準》[3]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評估分析。②采用BSID-Ⅲ篩查測試對兩組嬰兒進行運動發育能力評估[4],同時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搜集兩組母乳喂養情況。③對兩組嬰兒進行血液生化檢查,采血方法為新生兒脛后動脈穿刺采血方法[5],記錄檢查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干預后體格檢查指標比較:分別在嬰兒出生時及出生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對兩組嬰兒進行體檢,收集數據,干預后對照組各項體格指標均高于干預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巨大兒干預前、干預后體格檢測指標比較
2.2兩組干預后運動發育能力比較:在3月齡和6月齡時對兩組巨大兒進行BSID-CR測試,發現干預組巨大兒智力發育指數(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DI)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運動發育能力測試水平比較分,n=45)
2.3兩組母乳喂養情況比較:干預組母乳喂養成功29例,成功率64.4%;對照組母乳喂養成功24例,成功率53.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7,P<0.05)。
2.4兩組干預前、干預后血液實驗室檢查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巨大兒各項血液生化檢查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月齡時,干預組各項血液生化檢查指標水平如血糖(Glu)、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的血紅蛋白(H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干預后血液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肥胖癥患者的數量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列入了世界范圍內流行病的行列當中[6-9],而兒童肥胖癥患者的人數在其中的占比也逐年上升。一方面,所有父母不斷購買各種所謂的營養品給孩子食用,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使得孩子們可獲得的營養物質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全面,導致許多孩子過度發育,營養過剩,患上兒童肥胖癥[10-11]。事實上,兒童肥胖癥本身并無嚴重危害,但會對兒童的活動有著較大妨礙,且童年時期易遭受到他人的嘲笑,不利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12-13]。因此,對兒童肥胖癥的研究具有其必要性。
嬰幼兒時期是整個人生中成長最為迅速的時期,此時經歷過體重快速增長的嬰兒成人后患上肥胖癥的可能性也大幅上升,并且嬰幼兒時期養成的飲食習慣一般也會延續到成人時期[14-15]。結合本研究結果說明,在嬰幼兒時期對兩組嬰兒進行飲食和喂養行為的干預有助于預防巨大兒肥胖癥的發生。
早期飲食和喂養行為對嬰幼兒成長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喂養行為有助于預防巨大兒肥胖,并且可降低嬰幼兒成人后患上相關疾病的可能性,這對孩子自身健康成長和社會經濟發展都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另外嬰幼兒飲食習慣的養成較為容易,醫護人員可以向嬰兒家屬教授正確的喂養方式。因此,無論是在實用性還是可操作性,本研究的結果都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