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殿龍,程甫影,常久祥,喬 凱
(1.蚌埠醫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2.蚌埠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醫學教育承載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培養具有職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是高等醫學院校當前比較緊迫的任務。對于醫學本科生來說,科研創新實踐是培養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1],也是高校“三全育人”十大體系中科研育人的重要抓手[2]。當前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已被證明是解決本科教育質量問題的一個途徑,科研創新實踐能夠有效促進其主觀學習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3]。因此,促進醫學本科生提升科研素養和能力,完成高等教育培養人的任務,既是響應國家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同時也是人才積累和應用醫療專業知識及提高臨床醫療水平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文章以皖北地區某醫學院校為例,于2020年開展了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掌握和了解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現狀,分析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的需求和存在的問題,探究促進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策略,為加強醫學本科生的人才培養和貫徹落實“三全育人”舉措提供參考。
1.1調查對象:調查項目以皖北地區某醫學院校醫學專業在校本科生為調查主體對象,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在被調查對象中,其中大學一年級333人(45.99%),大二年級206人(28.45%),大學三年級120人(16.57%),大學四年級65人(8.98%),總體分布,大學一年級、大學二年級占比較高,大學三年級、大學四年級占比較少。
1.2調查方法:通過與相關專業老師訪談并參考大量文獻案例,在此基礎上結合皖北地區某醫學院校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此次調查問卷。該問卷分為兩部分,共設計38個問題,分別對醫學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態度、認知、需求及障礙等方面進行調查。課題組成員通過線上調研的方式對皖北地區某醫學院的醫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收到問卷751份,有效問卷為724份,總體問卷有效率達96.40%。調查數據由電子問卷系統導出至 Excel并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以頻數、率和構成比等表示。
2.1科研態度:見表1。通過表中數據說明,大部分學生由于自身或外界原因而沒有積極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對有參與過科研項目的學生進一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期望在大一、大二階段參加科研項目。

表1 724名調查對象科研態度情況(n=724)
2.2科研認知:見表2。從表中數據顯示來看,學生想要參與科研項目的主要目的集中為通過科研項目得到一定的科研鍛煉、發表論文、社會實踐鍛煉、為就業考研準備幾個方面,選擇頻數最高的是得到一定的科研鍛煉和為就業考研做準備;而在另外一項問題調查結果中顯示,有90.06%的學生選擇畢業后繼續深造讀研,通過數據分析可能原因是對于醫學本科生而言,其就業壓力相對更難,學業壓力更大,為了攻讀更高層次的學位,而增加了本科階段學生的科研學習壓力,這也是大部分醫學本科生為了將來的考研就業而參加科研項目的主要目的。在參與科研過程中需具備的能力方面,多數學生認為查閱文獻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更為重要;另外對有參加過科研項目的學生調查側面反映出參與過科研項目的部分學生對自我的提升并不持積極的態度。

表2 724名調查對象科研認知情況(n=724)
2.3科研需求:見表3。從表中數據說明,學校在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方面開展的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參與科研實踐活動的渠道,反映出學生在對學校科研實踐活動渠道方面的信息獲取不夠完善,學校有關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對學校科研項目活動開展需要改進的方面,多數學生希望得到優秀導師的推薦以及設置更加完善的創新實踐課程,側面反映出學生當前對指導老師需要的缺口及對科研創新實踐活動課程知識儲備上的不足。

表3 724名調查對象科研需求情況(n=724)
2.4科研障礙:見表4。調查顯示,對于本科生自身而言,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增強了科研創新實踐能力,提高了科研素養及論文撰寫能力。但同時專業知識不足、課題經費欠缺、時間分配不當、學校缺少科研創新平臺等是科研項目活動中同學們認為限制自身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對經費問題上的進一步調查中,發現有10.71%的學生表示經費存在困難,說明大部分學生在科研項目活動中經費是可以滿足,少部分學生存在科研經費緊張的問題。

表4 724名調查對象科研障礙情況(n=724)
3.1醫學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現實困境:根據以上的調查數據,結合近年來在本科生科研創新實踐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出現學生參與度較低、立項多而完成質量不高以及師生互動不積極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由于學生時間精力有限從而對科研實踐項目排斥的現象,影響了高校開展科研創新實踐項目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實效[4],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1缺乏有效宣傳引導及激勵措施:當前 “三全育人”中的科研育人理念在多數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得到認可,但是高校在對本科生科研項目活動的宣傳引導和激勵措施方面做的還不夠完善。綜合調查數據,有興趣從事科研活動的同學占調查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僅有少部分本科生實際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主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對于多數醫學本科生而言,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由于醫學課程較多,醫學本科生多以被動接受知識為主,而缺少自主學習性[5]。沒有把科研創新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也沒有把科研創新當作一種提升自我的途徑[6],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積極性偏低,科研參與度不高。還有一些高校把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等作為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的形式,導致高校的本科生對科研概念模糊不清,對參與的途徑略知一二,對科研認知定位不夠準確,最終使得醫學生失去在本科階段對科研的想法。另一方面,當前高校很多教師沒有科研育人的意識, 同時部分高校對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在本科生的科研中導師是一個科研項目的主導者、推動者,導師的良好指導可以效解決本科生在科研創新過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前沿知識缺乏等問題,而高校擴招造成的師資緊張使得高校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多流于形式,對一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需要指導老師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而高校教師本身由于身兼教學、管理及科研任務,長此以往,造成指導老師對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
3.1.2科研能力課程培養方案不夠完善,科研訓練開展形式單一: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沒有專門制定針對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課程方案,依然延續低年級開展公共基礎課程、基礎醫學課程,高年級開展醫學專業課程的傳統教學培養模式,而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在對本科生科研創新實踐方面,通常只有在基礎醫學實驗及臨床教學中部分涉及,絕大多數同學只是簡單地執行老師已設計好的實驗方案,難度系數相對較低,對本科生日益增強的科研創新活動需求而言,科研訓練開展的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因此對于大部分本科生來說,在校學習期間沒有得到系統的科研課程學習和完善的科研能力訓練培養,導致大多數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水平較低[2],沒有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培養要求。
3.1.3科研實踐過程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體制機制不夠健全:醫學本科生的科研活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實驗培訓速成班或者是文章撰寫與發表,而應該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予以管控和保障。當前本科生的科研項目考核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包括立項審批、中期考核、結題驗收。其中以科研成果的產出情況作為結題驗收的主要方式,但是調查統計的數據顯示,成果產出率不高。對本科生的科研項目僅注重于項目的立項與經費給予,缺少過程的管控措施,導致部分醫學本科生面臨實習時,還未能如期完成科研項目,最終只能倉促結題。
在以發表論文作為量化指標的調查數據顯示,僅有少部分的本科生參與發表過論文,成果產出情況不佳。另外,在對本科生的科研活動的場地、設備方面的調查,部分本科生對此表示不足,反映學校在對本科生科研活動方面的機制還不夠完善,不能完全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動的資源空間。
3.2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解決策略:對于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緊緊圍繞提升大學生科研素質、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并將科研育人作為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突破口之一,貫穿于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全過程。
3.2.1增強醫學本科生對科研創新活動的認知:首先,積極推進以學院、導師、學生組織為核心的科研平臺的建設,以增強科研認知為基礎,舉辦科研知識科普講座,觀摩學習研究生的實驗操作以及導師與本科生面對面交流會,以此加強醫學本科生對科研創新活動的了解。其次,以促進學生科研興趣為導向,舉行本科生科研成果宣講會、科研壁報展覽會、科學前沿分享會;帶領科研興趣學會實踐小組進實驗室等,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興趣。最終,以提升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為目標,調整本科生在校期間科研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結構,面向全體本科生增開科研類公共必修課課程,加強系統科研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動手實驗設計和文獻閱讀能力,并以問題為導向式學習模式的轉化,引領本科生思維創新,推動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拓展。
3.2.2融合醫學專業教育,構建科研育人課程體系:將科研育人納入醫學人才培養方案,健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根據醫學本科生的年級、專業特點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培養,重新整合醫學類科研相關的課程,將課程教學結構調整為與本科生在校期間科研實踐相統一,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引領下,打造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平臺。科研育人強調的是實踐的重要性[7],以實踐為手段,將科學研究融入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可以將大學生雙創項目作為落實“三全育人”的實踐平臺,實施科學化的建設。構建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體系,堅持以創新訓練項目為主,穩中求進,保持項目每年合適的增長比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學校應加強組織在校生參與國家級、省級“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各學科競賽等,為學生搭建展示科研創新才能的廣闊舞臺,帶動引導學生科研學會社團和創新創業社團,營造濃厚的科研創新實踐氛圍。
3.2.3明確組織架構,健全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體制保障機制:學校相關部門應討論、商議、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目標與任務,為深入推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學校應扎實推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制度建設,制定相關的實施管理辦法及工作方案,規范各項工作流程,營造良好的校園科研育人氛圍。有關部門應樹立、宣傳典型示范,利用正確、客觀的評價體系與制度獎評優秀學生與教師,讓其他更多的本科生和教師產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方式方法,從而達到良性循環。此外,還應該嚴格篩選參加科研活動的本科生及開展帶教工作的中青年老師,確保有興趣、有素養、有能力的學生參與進來,也保證與有科研精力的老師建立穩定長期而有效的聯系機制,對于初次接觸科研項目的本科生來說,在科研項目進行過程中,導師的積極指導、適時適量的文獻閱讀要求及嚴密的項目進展匯報都會有效地促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學校應制定要求避免出現指導老師完全將本科生托付給自己的研究生,甚至出現形式主義,而失去“本科生導師制”的意義,更避免科研資源的浪費。對于硬件設施保障方面,學校應加強建設校內科研活動空間,與地方政府、兄弟高校、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給學生創新創業學習提供良好平臺,為追逐科研創新的學生提供有利的幫扶和支持。
當前“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對未來我國發展現代臨床醫療衛生教育事業和國家現代醫學技術教育建設提出了一個新的更高層次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8],對構建多主體全時空協同育人的大格局做出了系統的部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當前高校人才培育方案的重要指標,也是“三全育人”機制中科研育人的落實目標指向之一[9]。近年來,各大高校不斷地完善科研育人的評價機制, 明確科研育人過程的“育人”核心位置,將培養本科生嚴謹的學術作風、勇于探索、 崇尚科學的育人理念貫穿于教學科學研究的全過程。高校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把科研創新實踐教育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不僅有利于構建系統性的全員育人體系,而且可以形成強有力的全過程育人,建立全方位的協同育人平臺,從而深入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最終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