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春,郭玉蘋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 廈門 361003)
白血病是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內無限制的增生和積聚,取代正常的骨髓造血,使得血細胞無法正常產生和發揮作用的疾病[1]。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積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潤其他器官組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2-3]。目前臨床上常用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該病,雖然能夠延長白血病患者生存周期,但是術后患者生活質量雖然整體改善,但是仍然因經濟狀況、家庭狀況等因素導致生活質量逐漸變差[3-5]。鑒于此,本文為了進一步分析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并調查分析其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行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的248例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5例,女143例;年齡22~70歲,平均(46.25±14.58)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123例、大學及以上84例;婚姻狀況:未婚31例、已婚203例、離異14例;居住地:農村105例、城市143例;移植類型:異體移植141例、自體移植94例、微移植13例;經濟狀況:差40例、中等142例、良好66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嚴重程度:重11例、中152例、輕72例、無13例。納入標準:①依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的診斷標準,并經血常規檢查顯示貧血,白細胞增多、減少或正常,可見幼稚細胞、血小板減少和骨髓穿刺(骨髓內原始細胞占比≥20%)確診為白血病患者[6];②符合行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指征,且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者;③術后預計生存期>12個月者;④積極配合本次研究,且臨床資料收集完整者;⑤知情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不能夠與醫護人員進行正常溝通者;②無法填寫調查表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④伴有心、肺、腦等疾病者。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調查內容:①一般特征: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移植類型、經濟狀況、GVHD嚴重程度。②生活質量[7]:利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LQ-C30)從軀體、情緒、角色、認知、社會5個功能領域,疲倦、惡心、疼痛、氣促、失眠、食欲下降、便秘、腹瀉8個癥狀領域,總體健康、經濟困難狀況評估患者出倉時、6個月內、7~12個月的生活質量,功能領域和總體健康每項總分為100分,評分高低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性;癥狀領域和經濟困難狀況每項總分為100分,評分高低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性,總體信效度 Cronbach α系數為0.92。
1.3統計學方法:所有信息采用Epi Data3.10軟件統一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20.0分析統計研究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歸模型,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不同時期生活質量得分情況: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出倉時生活質量評分屬于中等,出倉后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出倉6個月內失眠、食欲下降、便秘、腹瀉、總體健康、經濟困難狀況評分明顯優于出倉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倉7~12個月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疲倦、惡心、疼痛、氣促、失眠、食欲下降、便秘、腹瀉、總體健康、經濟困難狀況評分明顯優于出倉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不同時期生活質量得分情況比較分,n=248)
2.2影響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的因素分析: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經濟狀況、GVHD嚴重程度均為影響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的因素(P<0.05)。性別、移植類型與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的因素分)
2.3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經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40歲,受教育程度越低、婚姻狀況為離異、居住地在農村、經濟狀況越差,GVHD嚴重程度越高是影響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是指通過大劑量的化療或放療,以盡可能的殺傷患者體內的異常細胞或腫瘤細胞,然后將提前采集的自身干細胞或供者干細胞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回輸至患者體內,重建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一種治療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治療白血病患者[8-9]。但是近年來臨床研究[10-11]發現,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改善程度不一,影響因素較多。并且本次研究發現,248例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出倉時生活質量評分屬于中等,出倉后生活質量逐步提高。雖然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改善,但是也存在情緒功能、社會功能改善不佳的狀況,分析原因是患者出倉后易出現孤獨感,長時間處于被照顧狀態,易產生自卑感,出現情緒波動[12-13]。故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應鼓勵患者擁有自己的朋友圈,多于親屬、朋友交流,促進早日回歸社會。
另外,分析本研究結果形成原因,白血病患者年齡越高,受教育程度越低,居住農村,經濟狀況普遍越差,生活質量越差;并且GVHD嚴重程度越嚴重,患者預后越差,治療費用增加,生理和心理狀況也會變差,影響術后生活質量;同時婚姻狀況處于離異狀態的患者,由于婚姻失敗,家庭破裂,患者心理和生理雙重打擊,預后效果也較差,使得生活質量較差;而未婚患者均為年輕患者,父母支持較多,沒有子女壓力,影響生活質量較低[14]。這均與張慧婷等研究[15]的移植后時間、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是影響惡性血液病患者總體生活質量的因素相一致。
綜上所述,影響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生活質量因素有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經濟狀況、GVHD嚴重程度,且均為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