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渝斌
(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胸心乳腺外科,重慶 400700)
食管癌是以進行性吞咽梗阻為典型癥狀的惡性腫瘤,治療上以手術根治性切除腫瘤為主要措施[1]。傳統的食管癌根治術能最大限度地將癌腫與患者隔離,但它作為一種開放式手術,存在創口大,胸腔暴露等問題,因而會對術后患者肺功能造成較大損傷,并使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增大[2]。胸腔鏡根治術[3]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具有操作空間大,手術切口小等優勢,或許能減少手術操作對肺組織的損傷以及創口感染風險,在保護患者呼吸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中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胸腔鏡根治術治療對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蛋白1(TRAP1),髓系細胞觸發受體-1(TREM-1)表達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2例,按照手術方式將其分為傳統組和微創組,各61例。傳統組男38例,女23例;年齡44~73歲,平均(60.42±8.56)歲;上段食管癌4例,中段食管癌3例,下段食管癌24例;腫瘤直徑2~6 cm,平均(4.30±1.06)cm。微創組男34例,女27例;年齡43~74歲,平均(61.17±8.32)歲;上段食管癌3例,中段食管癌36例,下段食管癌22例;腫瘤直徑2~7 cm,平均(4.34±1.03)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位置、腫瘤直徑等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食管癌[4]診斷標準;②早期食管癌;③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腫瘤疾病;②嚴重感染;③有開胸手術史。
1.3治療方法:微創組:胸腔鏡根治術。①胸部:患者左側臥位,分別在其右腋前、中、后線的第3、7、9肋間及肩胛下角處做 一長約1 cm的操作孔,胸腔鏡由此進入,探清腫瘤情況后,斷離奇靜脈弓,并清掃主支氣管旁、隆突下及食管旁淋巴結。②腹部:患者平臥位,分別在其劍突下、右側肋緣下、臍下和兩側臍旁做一長約1 cm的操作孔,胸腔鏡由此進入,觀察腫瘤轉移情況,然后游離胃左動靜脈,并將肝胃及胃結腸韌帶向下分離至幽門,脾胃韌帶向上分離至賁門。③頸部:在左胸鎖乳突肌做一前緣切口,并向外牽引頸血管鞘及胸鎖乳突肌以擴大入口間隙,然后切斷胸段食管,行食管管狀胃吻合。 傳統組:傳統根治術。分別于患者右側第6肋間、上腹正中做一長約30 cm、7 cm的操作切口,其余手術操作同微創組一致。兩組均觀察至術后1周。
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肺功能:兩組患者均用安科肺功能檢測儀(濟南千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FGC-A+)檢測術前及術后1周最大通氣量(MVV)、第一秒用力吐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計算一秒率[第一秒用力吐氣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②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蛋白1(TRAP1)及髓系細胞觸發受體1(TREM-1)水平: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周抽取患者3 ml外周靜脈血,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③并發癥:記錄兩組發生乳糜胸、吻合口漏、肺不張、肺部感染的人數。

2.1兩組肺功能比較:術后微創組MVV及FEV1/FVC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比較
2.2兩組TRAP1、TREM-1水平比較:術后微創組TRAP1及TREM-1水平與傳統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RAP1、TREM-1水平比較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術后微創組發生吻合口漏、肺不張、肺部感染各1例,總并發癥發生率為4.92%,常規組發生乳糜胸及肺不張各2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5例,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6.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18,P=0.039)。
食管癌來源于食管上皮的消化道腫瘤,以吞咽障礙為主要表現,目前本病的治療主要是實施外科手術。傳統根治術為保證切除腫瘤、清掃淋巴結、重建食管胃等系列復雜操作的順利進行,需擴大切口開胸來為術者提供較為良好的手術視野,導致胸腔長時間暴露,且術側肺易受擠壓,增加術后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發生風險,不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復[5-6]。胸腔鏡根治術讓術者在電視輔助下操作,無需開放胸腔即可獲得足夠而清晰的手術視野,因此,相對傳統手術而言,此手術或能因小創傷,低感染風險在減少患者肺功能損害及并發癥發生上具有一定優勢。為此,本文將胸腔鏡根治術應用于食管癌,以期探索出其價值。
無論是微創還是開放的食管癌根治術,都會有膈肌損傷、血管斷離、術后疼痛的發生,因而食管癌術后患者呼吸功能在一段時間內反而減退,并增加了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并發癥發生風險[7]。本研究顯示,胸腔鏡根治術治療食管癌患者能改善肺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考慮出現這一結論的原因,可能與胸壁損傷程度有關[8]。傳統開胸手術,視野較為局限,易讓術者在操作時直接損傷側膈肌,挫傷肺組織,故對肺功能影響較大[9],加之胸腔大范圍和長時間的暴露,導致肺不張、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而胸腔鏡手術保證了清晰寬敞的手術視野,可最大限度減輕呼吸肌群的受損狀況,機械操作也讓肺組織擠壓情況得以有效緩解,此外,微創創傷小和胸腔無需暴露的特點,也減輕了手術本身的損害和術后疼痛及感染[10-11],因此,胸腔鏡根治術有助于肺組織及呼吸肌的保護,提高肺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本研究顯示,胸腔鏡根治術治療食管癌患者并不能改善TRAP1、TREM-1水平。TRAP1的構成含括了三磷酸腺苷結合區域,因而能夠阻抑三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導致活性氧大量產生,促使食管癌轉移,并與食管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轉移呈正關系[12]。TREM-1在對抗感染時可促發其他炎性因子生成,從而造成機體低階段和慢性炎性反應,促進腫瘤發展,在食管癌組織中呈現出過量表達[13]。 因此,TRAP1及TREM-1可作為評估食管癌進展及遠期預后的重要分子靶標。本研究尚未發現胸腔鏡根治術在下調TRAP1、TREM-1水平上有明顯優勢,一則可能是觀察期太短,TREM-1還未表現出其在炎性反應中的促進作用或未能評估到其表達情況,二則可能是本試驗納入的均為早期食管癌患者,且都對腫瘤進行了根治性切除,故兩組TRAP1水平無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