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江蘇 蘇州 2150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屬于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病癥類型,為感染EB病毒所致,以單核細胞系統增生為主要病理表現[1]。該病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尤以學齡前兒童以及學齡兒童多見,且具有自限性特點,絕大多數患兒無需特殊治療即可以取得較好的預后,但治療不當或者是未治療則會因腦膜炎、心肌炎等并發癥而死亡[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起病后以發熱、扁桃體腫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癥狀表現,尤其是扁桃體腫大與淋巴結腫大均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疼痛感[3]。疼痛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主觀感受,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指出,疼痛面前人人平等,故醫護人員必須滿足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緩解疼痛的要求。然而,以往護理工作中對疼痛護理的重視程度不足,患兒哭鬧、焦躁不安明顯而誘發不必要的護患糾紛。本文在此類患兒護理中開展系統化疼痛評估及管理模式并取得了矚目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感染性疾病科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納入標準:①符合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診斷且患兒年齡≤6歲者;②未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③患兒家屬知曉研究內容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病情嚴重,尚需要接受重癥監護的患兒;②合并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以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者;③無法從面部表情獲取疼痛程度評估結果者。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歲2個月~6歲,平均(3.92±1.00)歲;病程3~15 d,平均(8.85±1.25)d;體溫38.2℃~39.7℃,平均(38.74±0.20)℃。觀察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1歲5個月~6歲,平均(3.96±1.03)歲;病程3~14 d,平均(8.79±1.32)d;體溫38.1℃~39.9℃,平均(38.77±0.22)℃。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
1.2.1對照組:本組患兒采取兒科常規護理,將患兒單獨安置在特定的病區以及病房,避免與其他患兒接觸,每個患兒均由1名固定的家屬照護。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打開病房內的窗口,促使室內外空氣流動以營造出令患兒感到舒適的環境。密切觀察患兒神態意識、呼吸、脈搏、血壓變化情況。對高熱患兒采取物理降溫,體溫≥38.5℃者遵醫囑予以藥物降溫,每4小時測量1次體溫,體溫恢復正常后改為每12小時測量1次。指導患兒家屬協助患兒臥床休息,避免進行劇烈活動,減少機體耗氧量以及心肌負荷。靜脈輸液期間動態調整輸液速度,并在巡視時仔細觀察患兒是否出現了不良反應,發現后及時上報。日常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豐富維生素及蛋白質的流質、半流質食物為主,單日飲水量控制在1~2 L左右。每次進食完畢后仔細清潔患兒口腔,維持口腔健康。責任護士每天利用溫水清潔患兒皮膚組織,所穿衣物被汗液浸濕后及時更換,所穿衣物質地柔軟,避免刺激皮膚。指甲較長的患兒則由護理人員或是患兒家屬利用指甲刀將其剪短,防止抓傷。肝大或是脾大的患兒遵醫囑口服維生素C、葡醛內酯片等藥物保肝,脾大者絕對臥床休息。淋巴結腫大的患兒定時采集血液樣本并復查血象。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年長的患兒、患兒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采用非語言溝通方式緩解年幼兒緊張、焦躁不安等情緒。如實告知護理方案內容以征得患兒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護理干預時間10~15 d。
1.2.2觀察組:本組患兒在常規兒科護理基礎上加用系統化疼痛評估及管理模式。由本科副主任護師為組長,6~8名護師/護士組成專業的護理小組。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傳授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照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中文版兒童疼痛行為量表(FLACC量表)使用方法及評估技巧(評估時機、各個年齡段患兒對疼痛的表達方式與行為反應)、疼痛管理相關內容(病史采集、影響因素評估、疼痛管理措施)。全員通過崗前培訓后開展護理服務。對于致痛性操作(靜脈穿刺、血樣采集等),實施前由小組成員耐心陪護,實施撫觸或懷抱患兒以緩解其恐懼感,情況允許時與患兒進行游戲互動,強化彼此間的信任關系,維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再進行致痛性操作,降低其疼痛感。平時幫助患兒維持舒適體位,配合搖床等穩定其生理及行為狀態,調節光源亮度,降低外界刺激,提升其身心舒適度。于病區及患兒病房醒目位置懸掛警示標識,提醒其他醫護人員、患兒及家屬不得產生60分貝以上噪音,以免刺激患兒周圍血管收縮所致的疼痛感。對于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疼痛,小組成員科學評估其疼痛程度后咨詢主治醫師選取適宜的止痛藥物鎮痛處理,同時明確疼痛部位后采取熱敷、冰敷的方式進一步緩解疼痛,熱敷或是冰敷期間密切觀察皮膚溫度、色澤變化情況,避免燙傷或是凍傷。患兒因疼痛而焦躁不安時采取撫觸的方式予以化解,在情緒穩定后通過講故事、玩玩具、分享糖果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年長兒則在小組成員指導下開展松弛訓練,手段包括深呼吸、聆聽音樂、自我鼓勵等。對于表現優異的患兒予以贊美和夸獎,通過糖果、玩具等以資鼓勵。護理時間10~15 d。
1.3觀察指標:①評估患兒疼痛程度:采用FLACC量表對疼痛程度[4]進行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分別于護理前后評定。②生存質量評分:利用兒童生存質量測定量表PedsQL4.0中文版進行評定[5],包括生理、情感、社會功能、角色四個維度,每個維度涵蓋的條目數分別為8個、5個、5個、5個,每個條目采用0~4分評價,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高,因本研究中兩組患兒均為學齡前,故剔除角色維度,5歲及以上患兒單獨完成調查,4歲及以下患兒由家屬作答,分別于護理前后測定。③護理滿意率:利用本科室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評定,分值85分以上設定為滿意,分值60分以下設定為不滿意,介于二者之間設定為一般。

2.1兩組患兒的疼痛程度比較:護理前,兩組患兒的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各組的疼痛程度均明顯下降,并且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較對照組更輕,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疼痛程度比較[n(%),n=30]
2.2兩組患兒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兒四個維度的生存質量評分數值相當,護理后,各組均明顯上升,且觀察組各維度分值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n=30)
2.3兩組的護理滿意率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率分別為96.67%,較同期對照組的83.33%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率比較[n(%),n=30]
目前臨床研究發現,有超過九成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是在感染EB病毒后所致,其余10%則是由巨細胞包涵體病毒、鼠弓形蟲、腺病毒、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第6型皰疹病毒所致,具有潛伏及轉化的特性[6]。臨床研究發現,飛沫傳播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主要傳播手段[7]。EB病毒侵入學齡前口腔后將會于咽部淋巴組織快速繁殖并進入血液系統形成病毒血癥,隨著血液循環累及全身淋巴組織以及包含有淋巴細胞的組織與臟器[8-9]。除發熱外,扁桃體腫大、淋巴結腫大為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常見癥狀表現,且也是導致疼痛的主要原因[10]。以往護理舉措多圍繞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癥狀而開展,很少關注患兒疼痛的護理[11]。此外,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年齡普遍較小、溝通理解能力差,使護理人員難以準確評估其疼痛程度,更給疼痛管理工作帶來嚴重不利影響[12]。
通過本研究結果可知,在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護理中系統化疼痛評估及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夠降低其疼痛感,另一方面則可以改善其生存質量、促進護患關系更為和諧。總結原因如下:本研究中構建的專業護理小組具有明確的護理目標,即降低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疼痛程度。在崗前培訓中共享了照護相關知識、疼痛評估技巧、疼痛管理舉措等,同質化培訓從整體上提升了整個小組的業務技能水平,此點對于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始終享受到優質的疼痛護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這與劉玲紅等的研究[13]結果相符。在護理期間利用專業性的疼痛評估工具對患兒疼痛程度進行了科學評估,依據Cattaneo等文獻中FLACC量表能夠滿足2個月~7歲無法確認疼痛表現或者是量化疼痛程度的嬰幼兒疼痛評估所需進行研究[14]。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護理后疼痛程度改善與王麗暉等研究[15]結果相符。由此使疼痛管理措施的落實擁有科學證據支持。
本研究觀察組所采取的疼痛管理方案包括致痛性操作以及疾病本身兩方面,基本上涵蓋了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疼痛的方方面面。根據不同疼痛原因實施相應的疼痛管理模式,進一步強化了疼痛管理效果,由此使患兒身心舒適度明顯提升,患兒家屬亦對護理工作高度認可和配合,故在今后護理工作中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在學齡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護理中系統化疼痛評估及管理模式能夠降低疼痛程度、提升生存質量、改善護患關系,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