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 朱晨逸,張怡雯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其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其成人成才乃至國家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有研究顯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就業壓力等明顯增大,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高校的校園穩定,而這些問題在理工科大學生中更為突出。理工科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對理工類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趨勢研究與追蹤分析,對于更好為國家建設發展筑牢人才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已成為阻礙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劉秀英對河南省10所高校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中發現,13.7%的大學生屬于危險人群,其中有7.8%的大學生存在嚴重心理缺陷[1]。總體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長期以來仍舊存在。
面對日益突出的大學生心理問題,教育部辦公廳于2021年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校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源頭、過程、結果、保障管理,做好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和日常預警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學界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的專門研究不足,并且研究模式較為單一,多為缺乏發展預測機制的橫向分析,研究對策多為事后補救而非事先預防。
基于此,本文以理工科院校H大學學生為例進行數據分析,在對樣本進行趨勢分析與追蹤預測的同時,區別文、理工科學生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探究專業、性別等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相關性,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預防機制。
1.數據收集
本文內所有數據來自H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為2013年至2021年近十年來,H校大一新入學大學生的癥狀自評量表測試數據結果,共計26403個樣本。其中,理工科專業22830條,文科類專業1998條,文理兼收類專業1575條;男性18221條,女性8182條。
2.數據預處理
(1)數據錄入
對原始數據結果進行逐年清洗,賦值匯總。
(2)變量選取
本次數據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對抗、恐懼、偏執、精神病性與其他十個量表因子,及總均分、陽性項目均分兩個計分結果。同時,由于本次研究重點針對理工類院校大學生,所以特此篩選H校理工科大學生數據作為對比對象之一。
(3)預測模型
一方面,研究將探索過去十年來H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癥狀指數變化趨勢,并探究變量間相關性關系。另一方面,研究還將對2022年—2026年未來五年H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作出預測,得出相關預測指數。
1.總癥狀指數(1-5分)
(1)總癥狀指數在五年來呈穩定下降趨勢
近十年來總癥狀指數整體呈下降趨勢,表明H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向好發展(見圖1)。

圖1 2013年至2021年總癥狀指數均值變化趨勢
(2)輕度與中度病癥程度有趨于嚴重的走向
由圖2可知,無癥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趨勢愈發向好,但輕度病癥與中度病癥有愈發嚴重的趨勢。

圖2 2013年至2021年總癥狀指數變化趨勢
2.各因子癥狀指數
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三項比率顯著高于其他因子得分,但抑郁與其他兩個因子相較過去仍不理想(見圖3)。

圖3 2013年至2021年各因子均值變化趨勢
基于均值建立霍爾特線性趨勢模型。所有平穩R方>0.6,具有良好的擬合優度;顯著性<0.01,具有較高顯著性。
在模型預測中,未來五年H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將向良性發展,見表1。

表1 H校未來五年新入校大學生指數預測
針對理工科大學生作出預測,H校未來五年新入校理工科大學生將與整體呈相同特征,總癥狀指數以每年0.01的速度呈線性下降趨勢。
1.總癥狀指數
性別、院系與年份均構成影響總癥狀指數的顯著因素,其中年份為顯著負相關因素。
2.各因子癥狀指數
性別在對抗與偏執兩個因子上構成顯著影響,院系在人際關系敏感和其他兩個因子上構成顯著影響。而年份在強迫癥狀、恐懼、與精神病性三個因子上構成顯著正相關影響,與其余因子均構成顯著負相關影響。
本項目初期根據經驗認識及學界目前主流觀點,對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出了不斷惡化的假設,并擬定對策方向為大學階段的學生心理健康機制構建。但分析結果表名H大學十年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不斷向好,與預期結果有所不同。
本次數據研究對象為大一入學1-2月的新生,其心理健康狀況很大程度上受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隨著國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視,該研究為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數據支持。
從圖2可知,近兩年的輕度癥狀指數與中度癥狀指數有逐漸增長的趨勢。在后續大學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中,應針對已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建立長期干預機制。中學也應完善心理健康預警篩查機制,盡可能提前降低心理問題風險。
根據時間序列預測分析結果,2022年至2026年未來五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將不斷向好。說明在如今國家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管理的政策引導之下,學校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在未來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果。而實現這一成果不僅要加強學校教育主陣地建設,更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健心”保駕護航。
在實證研究中發現,理工科大學生在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加良好。我們認為,理工科大學生對心理變化不夠敏感,較重的課程任務也使得他們無暇去思考心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因此較少有相應的心理負擔[2]。同時理工院校本身以理工科專業為核心,專業前景較為樂觀。而理工院校的文科專業相對弱勢,一定程度上存在專業前景不明等問題。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科大學生的陽性項目均分高于文科類大學生,表明當出現心理問題時,理工科大學生的癥狀程度將更加嚴重。畢研潔與段玉虎在對文理科專業學生心理障礙調查中發現,理科生的心理壓力高于文科生。在過度的學業壓力下,會因自我認識不清晰而難以調節自身情緒。文科類則大學生由于一直接受人文教育,懂得通過一定方式扼制病癥激化[3]。
男生雖然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優于女生,但男女生均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方面上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問題。該現象的成因可能與社會環境影響[4]、社交不適與一時無法適應中學到大學的轉變相關。
男女差異方面,男生相對在對抗、偏執兩個因子上病癥程度高于女生,可能與男生多為理工科專業,而理工科大學生又具有思想機械化等特征相關。
女生在恐懼、焦慮、抑郁三個因子上有病狀的概率上顯著高于男生,可能與就業歧視[5]、針對女性的犯罪事件頻發有所關聯。同時,女生本身對待事物更加認真,沒能取得理想成績、“容貌焦慮”等,都可能造成焦慮與抑郁。
由于人的心理發展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應考慮到個體心理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使不同層次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環節相互銜接,這就需要中學與大學之間加強心理育人工作的協調。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近十年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不斷向好,但也存在一定風險。因此,政策建議的構建應當以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向好趨勢、針對性解決現存風險為主要抓手,并從以下三方面不斷完善。
在加強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及管理工作方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心理咨詢輔導傳統模式創新,注重結合不同階段學生需求取向開設相應定制課程,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日常心理測評與心理健康活動。并針對不同類型學生進行區別化的輔導,定制專業、性別等專門輔導內容與形式。
在促進“中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方面,應加強目標、內容、過程、評價銜接,使各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各有側重,分工明確,從而實現學生的心理成長的平穩發展。
在發展高校心理健康預防及支撐機制方面,定期對不同院系、性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篩查與比較,總結其發展趨勢及具體問題。根據不同學生群體存在的共性問題,打造心理素質拓展實踐訓練營等實踐活動品牌。同時還應關注到不同專業、性別學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對于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的女大學生開展相關自我認同教育活動,對于學業壓力過重的理工科學生鼓勵參加減壓小游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