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松林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北京 100081)
隨著我國高鐵的發展,運營里程不斷增長。未來我國高鐵網絡進一步完善,我國已建鐵路覆蓋全國主要發達地區。高鐵涉及專業廣泛,牽引供電專業逐漸受到重視。高鐵牽引供電系統是向列車提供穩定電能的重要途徑,接觸網設備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易造成線路跳閘,雷擊跳閘是高鐵線路跳閘主要原因。我國高鐵牽引供電系統接觸網大部分未設置避雷線,隨著我國高鐵的快速發展,一些地區在接觸網上增設專用避雷線。接觸網防雷設計中,避雷線架設高度是關鍵參數,研究接觸網防雷改造措施,有效降低線路雷擊跳閘率,對確保鐵路牽引供電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電氣化鐵路經過多年發展擁有最高速度的高鐵網,高鐵建設不斷拉動沿線周邊城市發展。隨著我國高鐵的不斷建設開通,對鐵路安全運行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牽引供電系統消除安全隱患,要不斷提高接觸網設備質量[1]。接觸網是高鐵牽引供電系統的重要部分,高鐵安全運行受到接觸網狀態的影響。我國采用高架橋形式建設高鐵,接觸網比附近地勢更高,高鐵接觸網跳閘大部分由于雷擊造成。在夏季雷雨天氣里,高鐵接觸網經常被雷電擊中,嚴重威脅動車組安全運行,需要研究高鐵接觸網的有效避雷技術措施。
電氣化鐵路主要由接觸網及變配電組成,接觸網架設在鐵路線路兩旁,接觸網出現設備問題會影響動車組正常供電。接觸網是向電力機車提供能源的設備系統,主要包括支柱基礎、接觸懸掛與定位裝置等[2]。接觸網在自然環境下暴露使用,受限于技術費用,不能有后備系統,要求保證列車正常運行,必須滿足機車設計速度正常受電;設備零部件要具有較高的可替換性,節省有色金屬材料使用。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易受到雷擊,雷電是強對流天氣災害,每年造成人員傷亡3000~5000 人[3]。雷電活動對牽引供電系統危害日益嚴重,提高鐵路防雷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雷擊根據形成原因分為直擊雷與感應雷。當前,對雷擊已有全面的認識,但電氣化鐵路專業對雷電傷害原因存在很大空白,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電氣化鐵路防雷相關理論需要深入研究[4]。雷電高電壓作用在接觸網設備時,會對電氣化鐵路設備造成損害。對電氣化鐵路防雷設置非常必要,可以借助某些設備將雷電能量引導阻截引入大地,降低雷擊過電壓對牽引系統的傷害。接觸網架設避雷線,可以降低雷擊跳閘概率,中鐵公司組織專家論證架設避雷線、確定接閃器為主的防雷原則。我國高鐵接觸網采取防雷措施依據《鐵路牽引供電設計規范》等相關規定。避雷線包原理是,架設在輸電線上方,對下部形成屏蔽作用,抑制雷電在輸電線上形成感應過電壓幅值。
牽引網上方架設避雷線防止雷電流侵害設備,主要理論包括先導與雷電屏蔽理論。雷云向地面發展稱為下行先導,下行先導將隨下行先導在空間位置變化。先導通道下某處因靜電感應作用產生電荷分離過程,先導發展到接近地面進入主放電階段。主放電階段電流是通道下向上發展,通過先導放電開辟電離通道發生電荷中和。先導發展組后階段擊中物體間距離為擊距,先導首先擊中最近物體,要求避雷線線路阻波抗小,雷電直擊避雷線電流通過引流線泄漏到大地,接地電阻大引起對被保護絕緣損壞。
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研究建立雷電屏蔽性能分析電氣幾何模型,通過調整避雷線高度可保證為導線有效屏蔽。我國相關規程將滾球法作為標準設計方法[5]。滾球法在EGM模型基礎上演化,鐵路兩邊分布橋梁等復雜情況可以有效推廣,EGM應用需要確定暴露寬度等參數,球體無法觸及處為避雷線保護范圍。
滾球法可以分析避雷線防雷效果,高鐵主要以AT供電方式為主,通過滾球法分析避雷線架設高度,需要選擇合適的高度架設避雷線。單線接觸網下球體觸及保護導線,支柱中心線方向與球體交叉點得到最低架設高度,計算取接觸線較大值為避雷線最后架設高度;利用幾何關系計算得到避雷線高度,避雷線設計高度以較大值為依據;利用滾球沿被保護導線滾動,分析發現按第一類滾球半徑30m計算復線接觸網僅考慮對饋線F線保護;分析得到避雷線設計高度計算方法,單線鐵路需考慮避雷線對接觸線的保護,復雜情況考慮對饋線的保護;滾球半徑與避雷線高度成反比;分析避雷線高度與防雷性能關系選取適合滾球半徑。避雷線高度與滾球半徑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避雷線高度與滾球半徑的關系
接觸網架設避雷線后雷電防護性能與接地方式密切相關,大多數接觸網支柱利用埋在地下基礎內金屬部分進行自然接地,沿線經山區接地困難路基路段,利用自然接地電阻較大。鐵路沿線電阻率較高,隨著時間推移,接地電阻不斷增高。雷電強度較小地區采用自然接地時,雷電跳閘率可以滿足規程要求。對支柱接地改造導致投資費用過大,可結合地區雷電活動強度分布提出適合的接觸網支柱接地方式[6]。接觸網支柱通過自然接地方式接地,假設避雷線后易遭受反擊,降低支柱接地電阻是防止反擊的主要措施,提出采用間隔接地改造方式,可以降低工程投資與施工難度。
耦合系數是防雷計算的重要參數,采用麥克維斯方程組求解耦合參數,導線耦合系數計算不能直接采用電力系統公式。饋線與接觸網通過絕緣子與地絕緣,計算不考慮支柱壓降,計算得到饋線、接觸線耦合系數。饋線F耦合系數大于接觸線T,F距離接近避雷線,根據所給參數得到饋線耦合系數為0.45左右,饋線與接觸線耦合系數隨避雷線高度增加減小。單線鐵路雷擊跳閘率詳見表1。

表1 單線鐵路雷擊跳閘率
計算單復線鐵路雷擊跳閘率隨避雷線高度變化情況,復線鐵路接觸線T 線雷擊跳閘率為0,復線鐵路饋線繞擊跳閘率為單線鐵路饋線的2 倍。表2 為單線鐵路雷擊跳閘率。避雷線引雷范圍大導致反雷擊跳閘率增加。根據我國防雷相關規范劃分滾球半徑。避雷線高度設計中可以采用規程推薦滾球半徑計算,避雷線高度計算結果見表3,雷暴不頻繁地區可降低避雷線設計高度。

表2 單線鐵路雷擊跳閘率

表3 避雷線高度計算結果
接觸網架設避雷線后,雷電防護性能與接地方式有關,目前,大多數接觸網支柱利用地下基礎金屬部分自然接地,沿線經山區接地困難路基鐵路土壤電阻率達3000Ω·m 以上。接地方式不同,安裝地點電阻不同,利用自然接地對接地電阻較大,隨著時間推移,接地電阻增高。有些地區雷電強度弱,采用自然接地雷擊跳閘率可以滿足規整要求。支柱進行接地改造造成工程建設不合理??梢越Y合地區雷電活動強度分布等提出適合的接觸網支柱接地方式。
鐵路避雷線接地可采用間隔與部分絕緣改造方式,接觸網支柱通過自然接地電阻較大,接觸網支柱形式確定后,支柱接地電阻值影響接觸網反擊耐雷水平。降低支柱接地電阻措施為增加接地極數量。提出采用間隔接地改造方式,可以降低工程投資與施工難度。雷擊支柱有80%以上雷電流通過支柱分流,易造成地電位反擊。未進行接地改造支柱接地電阻較大,提出避雷線采用部分絕緣架設方式,避免接觸網遭受反擊。采用部分絕緣改造實施是對未接地改造支柱采用絕緣架設方案。避雷線采用非絕緣架設,通過金屬肩架支撐,支柱采用絕緣架設方案可以避免雷線通過鋼支柱接地。
避雷線采用間隔接地改造間距影響防雷性能,自然接地電阻不同,選取電阻R=30~120Ω的情況進行研究,對未解答改造支柱編號。避雷線架設采用接觸網支柱間隔接地,不同電阻率地區采用不同間隔接地改造,改造后,支柱反擊耐雷水平提高到68.3kA,改造支柱相鄰支柱反擊耐雷水平改善。接觸網支柱接地改造密集耐雷水平高。應根據當地雷暴天氣等條件選擇接地改造間距。雷電活動強度不同地區采用不同間距接地改造,架設避雷線后接觸網雷擊跳閘率計算方法,考慮不同自然接地電阻下雷擊跳閘率變化。分析支柱在不同自然接地電阻下接地改造間距與雷擊跳閘率關系,計算60d下不同自然接地電阻雷擊跳閘率變化,雷擊跳閘率隨接地改造間距增大趨于平緩。土壤電阻率較大地區可縮短接地改造間距。
本文結合高鐵接觸網結構特點,提出避雷線高度設計方法,確定接觸網耦合系數計算方法,推導單復線鐵路接觸網避雷線高度設計計算公式;總跳閘率隨避雷線高度增加降低。避雷線高度設計推薦采用三類球半徑設計。高鐵牽引供防雷措施應以提升防雷性能為出發點,應參考當地雷電活動特征,選擇防護效果更佳的措施。建設高鐵由于地形條件差異大,采取雷電措施應充分考慮相關因素,降低雷電對牽引供電系統造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