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良 石彥龍
(杭州市城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城市汽車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市政道路在使用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交通堵塞的現象。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發生,應做好市政道路設計工作及功能優化工作。就目前而言,傳統市政道路設計已難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車輛通行標準,城市交通運行壓力也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為了實現市政道路設計方案創新,設計人員應加強市政道路設計理念研究,做好相應的改革工作,根據城市發展實際情況,對市政道路設計方案內容進行調整,以此確保城市地區交通更加安全通暢,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一個優質的出行環境。
近年來,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已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國民出行量的不斷增加使得市政道路愈加擁擠。現階段,國民出行量已大大超出了市政道路的負荷能力,這就導致部分市政道路難以滿足國民出行要求,各類出行問題層出不窮。而加強市政道路設計優化則能夠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確保城市居民出行更加安全。此外,市政道路建設作為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與城市發展水平及城市文明風貌密切相關,而加強市政道路設計,能夠對城市環境進行美化。由此可見,加強市政道路規劃設計優化,不但能夠提高城市建設水平,還能夠確保城市交通運行更加安全有序。
就目前而言,市政道路可根據功能劃分為4 個種類,分別為交通道路、商業道路、景觀道路及生活道路。為了使市政道路的各方需求得到滿足,在設計過程中,應做好針對性的優化及處理工作。
在市政道路設計期間,交通道路是最為重要的一項設計內容,也是城市中極為常見的道路結構形式,在城市道路中占有絕大比例。在實際設計環節當中,設計人員應加強對交通道路設計工作的重視程度,確保其能夠為國民出行提供一個安全的條件。對于交通擁擠路段而言,應適當調整道路寬度;對于非機動車道而言,可適當縮減寬度。
商業道路與其他道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但應確保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得到滿足,還需要為人民群眾的商業活動展開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隨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對商業設計道路的設計工作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就使得做好相應的優化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景觀道路與城市環境密切相關,在景觀道路設計時,應做好植物搭配及造景工作,通過這種方式,使景觀道路更加優美。
對于各類生活道路而言,也應根據實際需求做好相應的優化工作。
在市政道路設計過程中,大多利用網格的形式對城市內部各個區域相連接,多項因素均會對網格布局造成影響,如區域人流數量、區域建筑密度、區域功能劃分等,這些都是在實際設計過程當中需要考量的重點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老城區已難以滿足現代化城市道路建設標準。在市政道路設計過程中,各類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很難完全使各項設計要點得到落實,種種因素均會導致市政道路布局出現不合理現象。部分市政道路在建設完成后未發揮出自身的交通壓力分擔作用,大量車輛仍擁堵在主干道上方,種種現象表明出各類支路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城市道路交通設計過程當中,應綜合考慮多項要素展開系統性的設計,避免出現路段設計不合理的現象,使得城市交通運行受到影響。
城市交叉路口是人流及車流的匯集場所。在交叉路口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多項要素,如車流量、人流量及行車規則等。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問題與交叉路口車流沖突密切相關。從理論角度出發,對于車流量較大的交叉路口而言,應適當增加車道數量或增設車流分散口,避免出現車輛過于集中的現象。但在實際設計過程當中,受環境因素影響,交叉路口擁堵的現象時有出現,這種影響在車流量更大的城市中影響更為顯著。
在城市道路建設完成后,還應根據實際工作需求,做好紅綠燈、護欄及交通指示牌等配套設施的設置工作。但就目前而言,仍有部分道路未做好配套設施設置。
部分地區經常有人流通過,但卻未設置交通指示燈。部分地區需要設置護欄,但在實際中卻未設置護欄,或護欄的重要作用未得到發揮,導致隨意穿行馬路的行為出現。部分道路已經設置了護欄,但卻未預留出相應的通行道路,這就使得城市居民的通行受到影響。部分十字路口還存在著護欄規劃不當,方向、布局混亂的現象。
對于交通指示牌而言,能夠為駕駛人員提供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及行駛距離等信息。但部分指示牌上方信息模糊,導致說明作用無法得到發揮,甚至還會對行駛車輛造成誤導。雖然該這種情況極其不常見,但卻也需引起足夠的重視程度。
在市政道路設計過程當中,不但應確保區域內部交通運行要求得到滿足,還應對城市環境起到美化的作用,避免道路規劃不合理,導致城市生態環境受到影響,使生態景觀面貌受到破壞。在城市建設期間,應確保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景觀工程及自然環境實現和諧統一,這是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但部分市政道路在設計階段及后期建設過程中,未做好區域內部自然環境保護工作。對于各類老舊保護建筑而言,在主干道規劃過程中也未與其保持指定距離,進而導致老舊保護建筑受到損壞。
市政道路的彎度設計能夠對車輛通行舒適度及車輛通行安全造成直接的影響。部分市政道路在設計過程當中未做好彎度調整,進而導致車輛在通過該路段時出現安全事故。一般情況下,彎曲路段交通事故發生概率遠遠高于其他路段,應避免彎曲度設計不合理的現象出現。立面上坡路段、下坡路段與盤旋上升路段均為彎度設計重點及設計難點,如轉彎半徑過小,將會使車輛通行難度大大增加,且還會使駕駛人員產生眩暈感;如轉彎半徑過大,將會使路段占地面積大大增加,行駛時間延長,這也是不恰當的。
如圖1 所示,市政道路的基本作用是使不同地區城市居民的出行要求得到滿足。在實際規劃及設計時,應根據建設需求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等級控制工作及寬度控制工作,不可過于追求增加路的寬度,而使建設成本支出達到增加,應根據城市不同區域的發展要求及人口數量,做好相應的優化及調整工作。例如,對于城市內部工業聚集區而言,該地區周邊交通運行壓力小,不易出現交通擁堵現象,在寬度設計過程當中,可適當將主干道寬度保持在30~40m,如條件允許,可優先選擇下限寬度。對于城市內部居民區及商業區而言,人口數量龐大,且車流量極為密集,商業區及居民區也是極易出現交通擁堵的主要場所。針對該部分區域,可根據最高標準對道路寬度進行調整。此外,在市政道路規劃及設計過程當中,設計人員還應立足整體結合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及規劃目標,預留出道路擴充及改造的空間。

圖1 市政道路
現階段,我國汽車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與之而來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不容忽視。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在交叉路口更為顯著,各方向車輛均會在交叉路口匯合,加之交叉路口寬度窄,極易導致交通擁堵問題出現。針對此種問題,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解決。第一,應適當增加交叉路口占地面積,為車輛通行提供有利的條件。第二,應做好分流位置增設,避免過多車輛集中在同一位置。為了提高市政道路交叉路口設計工作水平,市政道路規劃人員及設計人員應充分掌握各交叉路口的最大通行量,明確周邊用地未來規劃情況,隨后,科學、合理地對交叉路口位置進行調整,確保交通分流需求得到滿足。
在城市道路設計期間,交通指示燈、護欄及各類指示牌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對于交通流量較小的支路而言,極易出現配套設施不完善的現象。現階段,市政道路大多按照人行道、機動車道及非機動車道的方式展開設計,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實現人車分流。但在后續施工環節當中,極易出現主干道機動車道已建設完成,但與之相配的配套設施仍處于未建成階段,這就會導致配套設施與主體工程之間無法實現緊密的協調,嚴重時還會導致出行安全受到影響。對于各類支路及輔路上方的交通指示裝置及安全護欄而言,也時常會出現缺失現象。在市政道路規劃設計時,要確保各項配套設施能夠落實到位,以此使出行環境更加安全有序。
在市政道路規劃設計時,不但不允許對城市內部已有文化古跡、河流、林地造成破壞,還應使市政道路與城市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相互融合,最終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的城市景觀效果。在過去城市發展過程當中,過于追求發展速度及經濟效益,未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加強此環節的管控力度,以此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例如,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及繁衍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在市政道路設計期間,應做好雨水收集工作,可將海綿城市理念與市政道路設計工作相結合,利用透水水泥混凝土及透水瀝青混凝土等材料展開市政工程建設,使路面積水能夠快速下沉,再利用與之相配套的雨水收集設施對雨水進行統一的存儲及回收。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提高路面排水效果,還能夠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以此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在市政道路設計過程當中,彎道設計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應根據各種車輛的轉彎需求,科學合理地對彎道進行調整。小型車輛寬度小,對轉彎半徑的要求低。與小客車相比,大型卡車及公交車更寬、更長,對轉彎半徑的要求也更高。在市政道路設計期間,設計人員應根據行業規范及標準,科學合理地對轉彎半徑進行調整。此外,受道路等級影響,還應對轉彎半徑進行優化。主干道轉彎半徑與次干道轉彎半徑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轉彎半徑設計過程當中,應確保最小安全半徑滿足設計標準,避免出現連續轉彎現象,導致駕駛環節的安全性受到影響。立交橋也是城市發展規劃設計過程中極為常見的道路形式,該結構極為復雜繁瑣,駕駛人員時常會出現行駛錯誤的現象,在該種結構設計過程當中,也需降低設計環節的復雜程度,以此為車輛出行提供一個更加便利的條件。
將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至市政道路設計環節當中,能夠避免交通擁堵問題出現,確保車輛通行安全,為后續交通肇事調查的工作的展開提供便利的條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加強市政道路配套設施建設,其中涵蓋攝像頭及電子傳感器等裝置,將該種裝置與后臺管理系統相互連接,能夠將捕捉到的數據及時傳輸至管理后臺內,為交通擁堵提示及交通實時播報工作的展開提供有利的條件,這些都是實現智慧交通建設的基礎所在。此外,智慧化城市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市政道路規劃設計人員應提前做好相應的布局調整工作。在智慧交通體系建設過程當中,可通過設置傳感器的方式掌握區域車流量、人流量等數據信息,再依托網絡通信技術,將各類數據傳輸至后臺管理系統內,進而第一時間內作出交通規劃調整。交通管理部門應加大硬件設施及軟件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數據等技術,準確地對交通運行狀況進行預測及分析,隨后實現交通自動分流,避免交通擁堵的問題出現。
總而言之,在城市規劃發展過程當中,市政道路設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但就目前而言,市政道路設計環境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設計人員應從整體角度出發,做好相應的優化及完善工作,以此提高市政道路設計工作水平,確保市政道路后續建設環節有序展開,為提高城市居民出行便利性提供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