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倩,魯銀梭
(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杭州 311300)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暫緩,穩就業已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的重中之重。大量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證明,創業是解決就業問題中非常重要的途徑,創業形成的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旨在鼓勵全社會的創新創業。2021年底,中國返鄉創業人數達1120萬,農村家庭創業有利于調動和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促進產業興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實現共同富裕。
依托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發展的數字金融極大發揮了金融的普惠性,大幅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成本,極大提高了農村群體的金融資源可利用性,緩解信貸約束。同時,數字金融所具備的支付、理財等功能,可以獲取農戶金融交易行為,使得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致力于解決現實問題,擴大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深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三農問題如今把數字鄉村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為農村數字金融發展鋪平道路。浙江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態勢,已建設11169個豐收驛站、2萬多個村級金融服務點,覆蓋所有鄉鎮和大多數行政村。
1.1.1 對于需求型信貸約束 數字金融基于網絡、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突破了傳統金融網點的時空局限,大幅降低農村金融服務門檻和服務成本,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短板。傳統金融機構存在城鄉以及不同區域金融服務分配不均等問題,特別是農戶往往缺乏抵押擔保物,即使自身具備創業能力和意愿也難以獲取正規金融機構貸款。隨著數字鄉村建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2020年全國范圍內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雙雙超過98%,鄉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5.9%。一方面在農村設立網點的成本大幅削減。當農戶具有金融服務需求時,相較于傳統金融服務,數字金融代替了傳統金融中介以及物理網點,農戶更容易接觸到金融體系,節省距離和時間成本,提高農村居民等長尾群體的金融供給水平,降低了金融服務門檻。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實現了線上批量化服務,大幅降低線下設立網點的人工成本。相對于傳統的“一對一”服務模式,基于云計算等技術,金融機構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大批量金融交易,突破傳統金融服務的”二八定律“。螞蟻金服等早已使用“310”模式自動化放貸,即3分鐘在線申請、1秒到賬、0人工干預。微眾銀行的分布式IT構架單日可處理3.2億筆金融交易。
1.1.2 對于供給型信貸約束 數字金融依托于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技術可以將農戶在互聯網上的大量行為數據沉淀下來,抓取和篩選更為準確的海量信息,并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數據整合成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助力構建農村居民信用體系。根據大數據下農村居民消費特征、金融需求以及風險等級等指標,生成農村居民精準金融畫像,以提高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個性化,有助于弱化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借助于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企業經營狀況、發展潛力等進行監測,密切關注企業還款狀況和能力,降低了監督成本。
數字金融不僅通過緩解信貸約束直接促進農戶創業,還可以通過緩解農戶信息約束,提高創業積極性,促進創業機會識別。數字金融優勢體現在解決信息不對稱。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的主要載體,數字金融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其借助于社交網絡技術,為農戶提供了可實現交流、分享的平臺。大量的數據信息在農戶等不同的市場主體間流通,有助于農戶及時獲取農業資訊、享受便捷金融服務,緩解了信息不對稱。數字金融通過為農戶提供交流分享的平臺,擴張了農戶的社會網絡,拓寬了信息傳播與分享的路徑。一方面,農戶通過互聯網能夠接受更為準確、優質的金融和市場等信息資源,農戶能夠及時掌握市場最新動態,把握商機,靈活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從而增強農戶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數字金融具有較強互動性。微信、支付寶等擁有社交關系鏈數據,可以幫助農村創業者推廣產品,挖掘更多用戶。最后,隨著社會網絡的不斷擴大,農村創業家庭將會對其社會網絡覆蓋人員起到示范效應,這也可以提高農戶創業的意愿。傳統金融服務具有“嫌貧愛富”的特點,使得農村存在較為嚴重的金融排斥,因此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對農戶做出明智判斷顯得尤為重要。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投資、融資、支付三項功能已經滲透到了農戶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其對金融產品的認知水平。農戶通過使用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了其包括交易工具、風險態度等在內的金融素養,使得潛在創業農戶掌握創業所需要的金融知識和技能。金融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創業資金的管理能力、創業項目的認知能力、風險控制的能力、行業和市場洞察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創業者制定合理、有效的創業決策,規劃創業路線,也能夠保證創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企業日常的良好運轉。金融知識水平的高低極大影響農戶創業意愿和創業決策。
圖1描繪了2011~2020年浙江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發展變化狀況,浙江省數字普惠金融總指數從77上升到407,增長近5倍。數字金融發展迅速,年平均增長率達18%。筆者可以將數字金融發展分為3個階段:2011~2015年,數字金融高速發展,數字金融總指數處在正增長階段。2015~2016年,數字金融發展速度放緩。2016~2020年,數字金融發展保持穩定增長,預計浙江省數字金融將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即使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仍有20的增長,體現了數字金融頑強的生命力。
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覆蓋廣度的測度與傳統金融服務有所不同,傳統金融服務使用網點和服務人員數量衡量,而數字金融則側重于用戶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電子賬戶數量。使用深度表示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活躍度情況,主要從實際使用數字金融服務情況來衡量,包括用戶使用的支付、基金、信貸等業務。數字化程度是由第一期指數的數字賦能服務程度指標進一步充實形成,這更真實體現了數字金融服務的成本低和門檻低的優勢。在3項維度的對比中,數字化程度指數高于覆蓋廣度指數和使用深度指數。這與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與網費的降低密切相關,提高了浙江省居民移動化和數字化水平,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數字化程度。

圖2 浙江省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數字普惠金融指數
依托浙江省發達的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優勢,通過科技手段使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跑出了浙江速度。根據網商銀行數據統計,浙江省使用數字貸款的已有200萬以上縣域小微經營戶和農戶,在全國縣域數字貸款名列前茅;浙江臺州、衢州及安吉、奉化、云和、慶元、蓮都、平陽、平湖、蒼南等8個涉農區縣深入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積極與網商銀行簽約并合作;杭州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等融擔公司與網商銀行合作,以零接觸的數字信貸的方式,為小微經營戶和農戶提供信貸資金,緩解信貸壓力。為助力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網商銀行推出“鄉村振興帶頭人計劃”,提供全年免息的數字貸款給優秀農民代表,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
相較于成熟的傳統金融監管體系,我國對新興的數字金融服務的監管還相對薄弱。首先,數字金融服務存在監管法律制度不足的問題。雖然有關部門制定了一些規則制度,但是國內數字金融的監管法律制度仍然相對缺失,仍存在利用數字技術進行非法集資、非法放貸等等違法行為,造成了多件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比如P2P信貸、互聯網保險等業務。農戶風險承受能力低,這些金融風險事件嚴重影響數字金融在農村落實,不利于農村家庭創業。其次,數字金融監管服務困難重重。數字金融的跨機構混業模糊了監管界限,給數字金融監管制度體系建設造成較大阻礙。例如螞蟻金服,其擁有銀行、理財、支付等多領域金融服務,其跨行業混業的經營模式給監管帶來很大的難度。
數字普惠金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專業復合型人才的賦能。農村數字金融人才不僅要求具備專業的數字金融能力,還需要懂三農政策且具有服務鄉村的精神。一方面,當前數字金融機構服務多針對于城市的需求,針對于三農業務的人才緊缺。尤其是傳統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業務人員老齡化嚴重,對數字金融的技術和服務等不熟悉。農村數字金融業務人員能力與數字金融業務發展需求不匹配,對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造成阻礙。另一方面,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有限等原因,造成人才困境,這些都阻礙了數字金融賦能農村家庭創業。
數字金融的功能發揮依托于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基本公共網絡、移動智能終端等。隨著鄉村振興政策實施,目前農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已經取得了較大進步,但相較于城市的數字網絡環境還有較大差距。農村低質量的數字基礎設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戶使用數字設施的意愿,例如不穩定的網絡信號、網絡設備安裝困難等現狀大大降低了農戶對數字設施的使用意愿。另外,數字金融通過各類信息技術減少信息收集成本和服務成本,但這都是需要收集農戶使用數據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阻礙了農戶對數字金融的使用,農戶使用數據的缺失則可能影響金融機構向將具有創業意愿的農戶提供金融服務。
數字鴻溝還體現在農戶對數字金融的使用能力方面。使用數字金融服務需要較高的金融素養,然而農戶教育水平不高,長期被傳統金融服務排斥,金融能力缺失,因此數字金融服務使用意愿不高、能力不足的現實困境。這種由于農戶自身教育水平和認知水平低下造成的“自我排斥”對數字金融在農村創業領域價值的發揮有一定的困難。
國家出臺一系列建設數字鄉村的政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數字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但數字金融的創新性導致了其監管滯后性難以避免。監管當局必須強化對數字金融市場運行的監督管控,及時干預各種違背市場公平的行為,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一方面,監管部門對各數字金融主體進行跨市場多維度監管,清除監管空白,提高監管效率,預防控制跨市場混業數字金融風險。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實施標準和行為規范,包括對其應用范圍、運營權限、行業標準以及準入規則做出規范。另一方面,監管科技應隨數字技術的發展不斷進步,部署監管應用平臺,對監管數據加以綜合化利用,筑牢數字金融制度防火墻。只有數字金融安全健康發展,農戶才會逐漸消除制度排斥,才會積極利用數字金融緩解信貸和信息排斥。
加強農村地區專業化、復合型數字金融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農村數字金融人才建設要適根據農戶創業需求,對農村數字金融服務進行分工細化和網格化,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從業主體的人力資本改造,引入交叉學科專業人員。依托“雙創”政策,完善農村金融人才引進的保障和獎勵機制,吸引并且留住更多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培養一批農村金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加大農村金融人才培養力度,開展傳統金融機構人員職業教育與數字化培訓,提升數字金融業務水平。建立與工作業績相掛鉤、與農民評價相銜接的激勵機制,優化人才評價和培養機制,充分調動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物聯網、信息通信技術等數字技術是數字金融的基礎底層設施。借助數字鄉村和5G建設政策,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鄉村數字金融影響面。首先要加快農村地區網絡發展,提升農村網絡設施水平。其次要開發適應農村居民使用的技術產品、應用軟件,不斷完善數字金融信息終端和服務供給。最后要加快推動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向數字智能化轉型,提高數字基礎設施質量,縮小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差距。
數字金融需要需求方具備一定的金融能力和金融素養,而農村地區數字化發展晚,農戶受教育程度低,金融教育供給不足。在創業的農村居民中,一大部分金融素養低,對數字金融存在認知偏差,并且農村金融自我排斥現象嚴重,導致其對數字金融有著從眾和抵觸心理,在數字金融產品的使用方面有一定困難,這阻礙了數字金融在農村地區的應用實施。一方面,加強對數字金融供給方的教育。數字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村居民的需求和使用行為偏好,完善農村金融客戶精準畫像,開發符合農戶調性的數字金融服務產品,引導農村居民正確合規使用數字金融服務產品,從而促進農村居民對創業機會的識別。另一方面,加強對數字金融需求方的教育。積極開展數字基礎知識和金融基本素養培訓,講解數字金融優勢、使用方法和可能存在的風險,鼓勵農村居民合理使用合適的數字金融平臺和產品獲得與其償還能力相匹配的信貸資金等。利用傳統銀行服務網點等為農戶提供可信任的數字金融服務人員,使農戶能在使用數字金融使用過程中學會如何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以及如何規避風險等。同時,注重農村家庭信用知識教育,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農村信用體系。通過數字金融教育,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數字金融應用能力和水平,以更好賦能農村家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