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毅
(四川省射洪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射洪 629000)
2020年以來,全市共清理“空殼社”102個,新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151個,新培育國家示范社1個、省級示范社13個、市級示范社17個、縣級示范社52個,新建管理規范的“產聯式”合作社100個,全市81%的農民合作社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全面完成試點建設任務。
全市圍繞“一個標準化陣地、一個信息管理系統、一個產業示范基地、一套規范化管理制度、一本規范化賬務、一套管理規范的檔案”的“六個一”規范化建設目標,80%的單體合作社質量得到提升。
1.1.1 一個標準化陣地 進一步規范農民合作社辦公陣地建設,實現辦公場所具備基本功能。通過“以獎代補”方式,配備辦公場所必備的桌椅、電腦、打印機、網絡、標識標牌等設施設備,加強各農民合作社辦公陣地標準化。同時,在具備條件的農民合作社中,規范建立農民合作社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領帶動入社成員共同致富,全面加強黨對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工作的領導。
1.1.2 一個信息管理系統 通過農業農村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建立新型經營主體管理系統,將農民合作社基本信息、產業發展情況、經營管理情況等納入系統監測管理,通過大數據分析,為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發展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1.1.3 一個產業示范基地 指導農民合作社結合自身實際,打造規劃合理、規模適度、農業組織化程度較高、產業鏈條較為完整、具有農產品特色品牌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
1.1.4 一套規范化管理制度 嚴格遵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結合合作社實際完善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生產經營、財務管理、盈余收益分配、檔案管理等9個制度。
1.1.5 一本規范化賬務 嚴格執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社財務公開制度,公開年度業務報告、盈余分配方案、虧損處理方案和財務會計報告;完善成員賬戶信息,準確記載入社成員出資額(或實物入股情況)、公積金量化份額、與農民合作社交易量(額)等內容;規范財務會計核算,完善財務報表。
1.1.6 一套管理規范的檔案 規范合作社檔案管理,加強登記信息、章程制度、會議決議、榮譽獎勵等文件資料和出資入股、購銷記錄、會計賬簿、盈余分配等財會檔案的管理,建立規范的檔案專柜、縣域合作社檔案臺帳,規范縣域合作社檔案管理。
1.2.1 建立產業黨委,加強黨建引領 為強化組織保障,加強黨建引領,全市以主導產業為重點,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建立4個產業黨委。其中以大榆鎮、金華鎮等洋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建立洋姜產業黨委。以沱牌鎮、瞿河鎮、明星鎮、廣興鎮、金華鎮等柑橘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建立柑橘產業黨委。以香山鎮、洋溪鎮、沱牌鎮、廣興鎮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建設蔬菜產業黨委。以沱牌鎮、太乙鎮、瞿河鎮等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建立沱牌舍得釀酒專用糧產業黨委。
1.2.2 推進抱團發展,加強互聯互幫 指導同業合作社或產業密切關聯農民合作社在自愿前提下組建合作社聯合社,實施抱團取暖、互聯互幫、齊頭并進、共謀發展。全市組建了6個聯合社,覆蓋白羽肉雞養殖、農業社會化服務、生豬養殖、特色種植等產業。
1.2.3 發揮龍頭作用,強化以強帶弱 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通過產業示范、技術引領、管理引導,建立聯合體,以強帶弱,提升合作社發展質量。試點以來,全市依法自愿組建農業產業聯合體2個,其中射洪返鄉創業農業聯合體由1家農業龍頭企業、10家農民合作社、6家家庭農場組建,主要以洋姜等特色種植為基礎,實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發展和農產品初加工。射洪合眾生態農業聯合體由2家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民合作社、5家家庭農場組建,主要業務為優質農產品種植、收儲、技術推廣、農機農具服務、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產品銷售等。
1.3.1 “立標桿”,狠抓示范社培育工作 全市合作社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完善章程、健全制度和成員賬戶、規范財務,建立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市場為導向選擇產業,適度規模經營,生產效益穩定增長。全市農民合作社年報公示率達92%,2020年以來新增各級示范社83個,全市示范社占比達到14%。
1.3.2 “創名優”,狠抓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品牌建設 久升、鶴弛等19個農民合作社成功創建“三品一標”農產品38個,和融、復喻等55個農民合作社主動注冊農產品商標91個。玉泰、農度等40個農民合作社實行農超對接,農產品進入本市永佳、匯星、辛農民等大型超市,市政府同北京首農、深圳鑫榮懋等開展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讓眾隆、旺利、西山坪清見桔橙等農民合作社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使我市市場占有率高、品牌知名度大、市場談判能力強的紅心獼猴桃、野香豬肉、金絲皇菊、黑紅玫瑰花茶、黑花生等系列特色農產品實現“借船出海”。
1.3.3 “求實效”,推進農民合作社業務能力建設 一是拓展產業類型。農民合作社產業涵蓋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農產品生產,80%以上從事種養業;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機作業等服務業合作社增長明顯,占比5%;注重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間工藝和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60家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村電子商務,20多家進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二是抓好產業基地建設。全市本級自主修訂“三品一標”農產品市級生產技術規程46項,建成標準化養殖基地17個(其中國家級3個),標準化種植基地8個(其中國家級4個)、面積1.87×104hm2,建成“遂寧市放心農產品示范基地”6個。三是農機服務能力不斷加強。全市培育37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聯合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旋耕機、植保無人機農機3500余臺套,為全市農業提供“統一供種,統一機耕、機育、機插、機防、機收、機烘”服務模式,年農事服務能力達5.47×104hm2。為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實行農業“五良”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推行“互聯網+銷售”,建成德科農購網、農村趕場網、蜀之味等3個電商平臺,70個市域特色農產品實現線上銷售。2021年,全市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到9.68億元、同比增長11.52%。
2.1.1 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規范提升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責統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明確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市商務經合局、市稅務局等部門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職能職責。
2.1.2 健全協調機制 建立合作社監督管理聯席會制度,及時召開聯席會,督促各部門履職盡責。已建立了輔導員隊伍,落實輔導員共31人,其中鎮級23人、縣級8人,明確縣級輔導員加強合作社生產經營、品牌創建、產品銷售業務指導,鎮級輔導員指導合作社做好名錄庫、新農直報、示范社創建等工作,統一印制輔導員培訓資料匯編,對全市輔導員集中開展培訓。
2.1.3 制定引導方案 先后出臺《中共射洪市委辦公室 射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射委辦函〔2020〕29號)、《中共射洪市委辦公室 射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射洪市建設“產聯式”合作社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射委辦函〔2020〕30號),推行以激活農戶、村集體和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發展主體利益聯結為核心,大力推進以“資本聯投、生產聯營、經營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的產聯式合作社建設。
2.1.4 完善扶持政策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以合作社為載體分別成立了糧油、柑橘、蔬菜、洋姜4個行業產業黨委。二是加強項目整合,市財政整合資金5000萬元設立產聯式合作社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整合涉農項目配套農民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產聯式合作社100個。三是落實用地政策。優先支持合作社利用土地增減掛鉤節余的用地指標開展生產經營。四是落實稅收政策。通過減免稅費,提升合作社的競爭能力。五是落實用水用電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給予補貼,執行農業生產電價。六是強化金融服務。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七是加強人才培育。采取“招、引、聯、訓”方式,為我市農民合作社發展招引人才。
2.1.5 加強示范引領 進一步完善2019年的《射洪市縣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評定辦法(試行)》,出臺《射洪市縣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評定和監測辦法》,組織市直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示范社評定和監測工作。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示范社積極組織開展提升升級工作,評定更高一級示范社。
2.2.1 成立射洪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搭建合作社與政府部門聯結橋梁 在市內相關企業、聯合會等主體中,擇優遴選射洪龍創種植合作社聯合社掛牌委托建立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為農民合作社提供登記注冊、示范社創建、生產技術指導、規范化管理、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及產品營銷等公共服務。服務中心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幫助合作社建立完善服務運營體系,進一步引導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發展農業產業帶頭人,培育鄉村振興領路人,建成“合作社之家”。
2.2.2 創新金融扶持方式,推行“項目貸”金融產品,解決農民合作社資金短缺問題 市農業農村局會同財政、農商銀行等有關部門,研究解決項目實施前期資金短缺問題,提出以批準立項的項目為擔保,按照國家下達資金總額的90%額度為合作社提供項目專項貸款,既解決合作社實施項目資金短缺“貸款難”問題,又解決金融機構“貸不出”問題,實現了合作社和金融機構雙方共贏的良好局面,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2.2.3 送科技入社,培訓實用人才 邀請市內外種、養專家60人次走進田間地里,對合作社標準化建設、產業發展、產品營銷方面開展“一對一、面對面”的指導服務,解答各社提出的技術問題。舉辦合作社農業技術高質量提升課程培訓,受訓1200人次。
2.2.4 推廣農產品“線下指導”+“線上推廣”新模式 一是為拓寬合作社農產品銷路,組織51家合作社在太乙等鎮成功舉辦鄉村振興成果巡回展。二是邀請射洪郵政電商、西部射洪網、直播網紅黃大廚、射洪電商直播4家網絡平臺現場直播帶貨,網上直播銷售業績喜人,特色農產品下鄉,讓本地人不出鎮、外出人不返鄉就能買到射洪老家的生態農產品。三是實施“農超”“農餐”對接,合作共贏。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與射洪市匯星百貨超市、永佳超市、青園生鮮以及35家酒店餐館等聯合開展射洪市優質農產品進商超、進餐館幫扶活動,協助22家合作社農產品進入超市、餐館銷售,施行定向種植、訂單銷售模式,解決了“不知道種什么、種出來銷售難”問題。
全市農民合作社雖然數量較多,但是在經營管理上存在差距,小農意識嚴重,運作不夠規范。有的農民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社員大會等機構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民主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不完善,社員很難行使民主管理權利。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不緊密,一些合作社與成員尚末真正形成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部分農民合作社還沒有正規的辦公場地,成員管理十分松懈。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收支沒有及時歸賬,沒有成本核算,財務管理較為混亂。標準化生產經營水平不高,在生產過程中沒有生產記錄、用工記錄、產品質量檢測程序和相關的管理制度等等。
大部分農民合作社沒有專業人才,雖然都是經營多年的種植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缺乏理論知識和新科技知識。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者大多是農民,合作社的負責人一般發展產業,難以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據當地特色資源優勢發展經營,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對合作社和產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對創優品牌的意識嚴重缺乏,沒有將產業做大做強的思路,從而導致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大部分農民合作社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還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因農民合作社成立時間較短、資產少,長期投入加季節性資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融資渠道狹窄,各類商業銀行基于農民合作社運行的不可預知性,出于自身資金安全原因,往往不愿意向農民合作社發放貸款,致使農民合作社無法上檔次、上規模。
由于射洪市農民合作社多數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生產經營能力較弱,加之涉農產業普遍存在制約因素影響較多,比如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管理水平、生產效率、資金鏈接等因素,一旦出現不良影響,就會出現較大問題。例如我市太陽湖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過去曾經是我市林業部門重點培育的核桃產業,種植面積一千余畝,曾經被評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但是由于在經營過程中出現資金短缺,鏈條熔斷,而林果業本來又是一個長線產業,加之生產管理粗糙,造成連年虧損,入不敷出,只能并轉。
持續發揮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橋梁作用,增強服務中心的凝聚力,強化團隊謀事協作力、提升服務效能,做實“合作社之家”,以質量提升為基礎,強化示范引領,為全市農民合作社提質增效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是加強縣、鎮兩級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通過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加大培訓等方式,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高質量發展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能力水平。二是增加財政投入。加大項目、資金、資源整合力度,繼續增加對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經費投入,保障日常監管輔導服務、品牌創建與營銷等工作經費。三是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發展全程執法監管。整合部門力量,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嚴查違法失信行為,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促進全市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
繼續發揮科技人才優勢,加強有關部門、科研單位的協調配合,制定相關的標準化技術規程。將技術規程轉化成模式圖或明白紙,強化技術培訓和推廣,使標準化生產理念深入各農民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積極引導市內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主體按照標準化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統一品種、統一投入品、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包裝”,推進農業標準化、設施化、科技化、產業化、品牌化步伐。
助力農民合作社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以“遂寧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推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協同發展。以四川“遂寧鮮”名優特農產品旗艦店為橋梁,瞄準北京等地大市場,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借力國際國內農博會、展銷會平臺,組織優質農產品開展營銷推介活動,不斷提升我市農產品知名度,擴大訂單農業規模。優化品牌培育扶持政策,積極兌現各類獎補政策,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