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如庚 邸玉娜 薛宏偉 帖小佳 朱浩
(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 1骨科,河北 保定 072750;2手術室)
退行性脊柱側彎是指未出現脊柱側彎或脊柱側彎的基礎上出現椎間盤老化、突出、關節炎等,引起脊柱向一側彎曲且脊柱的矢狀面不平衡,是脊柱畸形的一種疾病〔1〕。椎間退變后椎間間隙高度降低,使脊柱后的壓力增加,使椎體發生一側傾斜或患者無法正常行動,最終導致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骨科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方式有保守治療、單純的椎管減壓術、灌注骨水泥螺釘等治療,保守治療可有效緩解腰部疼痛及穩定脊柱,改善患者脊柱外觀。但病程較長且椎管狹窄程度較為明顯,臨床效果并不理想〔3〕。單純的椎管減壓術在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臨床效果顯著,但對中椎管狹窄且冠狀面或矢狀面輕微患者的效果較為理想,灌注水泥螺釘治療臨床療效存一定爭議性〔4,5〕。本研究旨在分析后路椎弓根釘棒與椎間植骨聯合內固定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就診的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5~78歲,平均(61.25±6.37)歲;病程5~120個月,平均(41.25±12.56)個月;體重指數18.86~28.34 kg/m2,平均(22.14±4.05)kg/m2;管狀面側彎Cobb角12.42~18.86°,平均(14.58±2.04)°;典型神經損傷27例,間歇性跛行23例。研究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54~77歲,平均(62.32±6.47)歲;病程4~120個月,平均(41.13±12.35)個月;體重指數18.76~27.69 kg/m2,平均(21.86±3.85)kg/m2;冠狀面側彎Cobb角12.62~19.68°,平均(15.32±2.36)°;典型神經損傷22例,間歇性跛行28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為批準。納入標準:①經CT、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為退行性脊椎側彎,管狀面側彎Cobb角>10°;②經中醫康復治療但效果欠佳;③精神狀態良好;④重要臟腑器官無器質性病變;⑤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先天性脊柱側彎;②慢性疾病處于急性發作期;③重要臟腑功能障礙或對本研究無耐受性;④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且影響本研究結果。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短節段融合聯合后路椎弓根螺釘系統內固定術治療。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通過C型X線臂透視確定病椎的位置后做正中切口,顯露出椎板和相應關節突,患者病變錐弓置入錐弓根螺釘,上下錐置入肽棒,用截骨刀對椎板和關節突進行減壓,使脊椎側彎復位后,將椎間隙撐開,取出椎間盤,切除上下終板到骨性終板,然后節段位側凸節段上下端椎與椎體內植骨融合,確定充分融合后,進行適當的椎體間加壓。研究組行短節段融合后路椎弓根釘棒與椎間自體髂骨植骨內固定術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測量椎間隙高度,將取出的髂骨剪成與2枚椎間融合器等大骨塊,然后將髂骨骨塊分別填入椎間隙,確保骨塊具有能維持椎間高度支撐力,用髂骨碎骨填充周圍空隙,最后將關節突韌帶縫合。術中盡量將截骨平面密合,恢復椎后柱和椎管使脊柱生理完整。術后患者臥床6 w后,可以佩戴腰圍活動,術后3個月患者避免負重勞動;患者臥床期間可進行腰背肌鍛煉。
1.3觀察指標 (1)腰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 )評分:分別于術前和術后6個月記錄腰疼痛、功能障礙評分,腰疼痛評分采用疼痛VAS〔6〕,0~10分,分數越高則疼痛越明顯。功能障礙評分采用ODI〔7〕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明運動功能障礙越明顯。(2)退行性脊柱側彎Cobb角:分別于術前與術后6個月測定,依據脊柱上下端椎,在頭側端椎體上邊緣做一橫線,在尾側端椎體下邊緣做一橫線,然后沿著兩橫線分別做垂線,垂線之間的夾角為Cobb角。記錄側凸Cobb角和后突Cobb角。(3)矢狀面、冠狀面平衡距離:比較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經CT或X線等影響臨床資料記錄和評價患者矢狀面和冠狀面平衡。矢狀面平衡是指C7椎體中心做垂線與S1后上角做垂線的水平距離,管狀平面距離是指C7 椎體中心做垂線與S1椎體中心點所做垂線的水平距離。(4)臨床療效:術后6個月對患者進行1年隨訪,采用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評價〔8〕,治愈:腰背、下肢疼痛癥狀消失,各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退行性脊柱側彎>70%改善;顯效:患者腰背、下肢疼痛和各項生命體征改善情況為50%~70%;有效:患者腰背、下肢疼痛和各項生命體征改善情況為30%~49%;無效:患者腰背、下肢疼痛和各項生命體征改善情況<3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并發癥:術后記錄患者是否出現冠面失衡、下肢深靜脈血栓、側凸情況、臨近節段病變。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腰疼痛VAS、ODI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腰疼痛、OD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疼痛VAS、ODI評分比較分)
2.2兩組退行性脊柱側彎Cobb角比較 術前,兩組退行性脊柱側彎Cobb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均減小,且研究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退行性脊柱側彎Cobb角比較
2.3兩組矢狀面、冠狀面平衡距離比較 術前,兩組退行性脊柱矢狀面、冠狀面平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矢狀面、冠狀面平衡距離比較
2.4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94.00%,治愈23例(46.00%)、顯效14例(28.00%)、有效10例(20.00%)、無效3例(6.00%)高于對照組〔76.00%,治愈13例(26.00%)、顯效10例(20.00%)、有效15例(30.00%)、無效12例(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25,P=0.012)。
2.5兩組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6.00%,冠面失衡、下肢深靜脈血栓、鄰近節段病變均1例(2.00%)〕低于對照組〔20.00%,冠狀失衡4例(8.00%)、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4.00%)、側凸情況1例(2.00%)、鄰近節段病變3例(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P=0.037)。
退行性脊柱側彎具有脊柱失衡、黃韌帶增厚、小關節增生等特點〔9〕,患者前期主要的臨床癥狀是腰部疼痛,后期主要是馬尾神經根病理性改變引起的下肢疼痛,甚至造成患者心肺功能喪失及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10〕。局部減壓聯合內固定術是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有效方法。相關研究表明〔11〕,行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固定術、椎間減壓、椎間植骨手術治療可有效糾正脊柱側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孫健等〔7〕研究顯示,短節段的融合術具有有效降低側彎階段壓力,有利于脊柱恢復,有效控制病情且并發癥發生率低等特點。
本研究結果表明后路椎弓根釘棒與椎間植骨聯合內固定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可有效改善Cobb角,降低患者腰疼痛,提升肢體功能。相關研究表明〔12〕,Cobb角大于30°則脊柱側彎出現預后不良。后路椎弓根釘棒與椎間植骨聯合內固定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可以有效改善Cobb角和患者術后側凸現象產生。本研究結果提示后路椎弓根釘棒與椎間植骨聯合內固定可矯正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的冠狀面失衡和矢狀面失衡。牛曉健等〔13〕研究顯示,后路椎弓根釘棒與椎間植骨聯合內固定可矯正冠狀面失衡和矢狀面失衡,使腰椎前突和冠狀面及矢狀面平衡改善。研究結果還證明此手術方式符合解剖和生物力學,可恢復患者生命體征,改善患者退行性脊柱側彎,臨床效果良好。韓鋒等〔14〕研究發現自體髂骨塊聯合顆粒椎骨間植骨融合時能使骨塊支撐力和顆粒骨良好結合,保證椎間融合率的同時維持椎間隙高度,減少并發癥,本研究結果與其相一致。
綜上,后路椎弓根釘棒與椎間植骨聯合內固定退行性脊柱側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身體狀況,改善Cobb角,恢復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患者管狀面和矢狀面失衡,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