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分行調研組
隨著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正式發布,全國新能源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新能源行業、產業、企業將邁入健康有序發展的新征程。作為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一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必須把握有利機遇,分析不利因素,探索政策性金融服務新能源發展的路徑,爭當服務新能源發展的主力先鋒銀行。
從能源穩定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看,能源是工業的血液,直接關系著國家安全。特別是俄烏沖突爆發,進一步攪動全球能源市場,據統計,沖突當日NYMEX原油和布倫特原油一度沖上100美元/桶,3月7日荷蘭天然氣批發合約價一度飆升至345歐元/兆瓦,創歷史新高。在國際局勢動蕩、逆全球化形勢下,能源危機問題凸顯,能源的國家戰略地位空前上升,支持能源高質量發展愈加重要。
從能源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支撐看,能源對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國內重工業分布較廣,經過長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消費需求與日俱增。能源消費和經濟發展已形成了相互支撐、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新能源發展對“雙碳”目標實現的有效性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8年正式推廣“兩山”理論,2020年明確“雙碳”目標,即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實現“雙碳”目標,就要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推動能源產業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助力碳減排的新能源發展邁上新臺階。
從新能源發展的未來趨勢看,新能源主要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由于低碳、清潔、高效、可再生等特點,加之全國上下大力推進綠色經濟、綠色發展,大眾越來越青睞新能源產品,比如新能源汽車。據統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3年超過100萬輛,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達到352萬輛,創下歷史新高。可見,傳統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新能源發展市場前景廣闊、潛力無限,服務新能源發展定將大有可為。
機遇方面。一是融資需求廣,拓寬了業務發展藍海。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數據,“2020-2050年累計能源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從55萬億元逐步攀升到150萬億元。”作為實現“30·60”目標的重要一環,新能源行業將創造大量的融資需求。同時,新能源發展一頭連接著鄉村振興,一頭對接著綠色生態,大型基地建設主要以荒漠地區、偏遠鄉村為主,新能源項目又屬于綠色發展類,無論從業務邊界還是職能定位看,支持新能源發展都是農業政策性金融履職服務的應有之義,為拓展業務創造了更大機遇和舞臺。二是可探索產品領域廣,提供了創新發展土壤。《方案》提出補貼確權貸款、(商業)票據、保理等創新舉措,探索將新能源項目納入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支持范圍等。隨著新能源市場的逐步發展和成熟,開發和參與交易的金融產品將不斷豐富,新能源金融業務發展日趨活躍,這將聯動促進農業政策性金融主動求變、轉型創新,在業務模式、金融產品、服務方式等方面實現多元化、現代化發展。三是產業鏈輻射廣,延伸了綜合金融服務。新能源行業產值規模大,產業鏈長,服務鏈廣。以風電能源為例,涉及原材料、風機零部件制造、風電場建設及運營、電網、用戶等多個層級,工程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其他領域也需配套相應的金融服務,農業政策性金融可以圍繞行業產業鏈、資金鏈提供結算、現金管理、供應鏈融資等,提高一體化金融服務。四是社會影響力廣,彰顯了政策性銀行品牌形象。新能源發展是國家重點戰略,政策性特征顯著,資金投入需求量大、資本回報周期性長、風險性較大,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亟須農業政策性金融發揮“先導”作用,踐行社會責任,主動擔當作為,先行介入形成一批市場化、規范化、可復制的融資模式,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

挑戰方面。一是政策執行有盲區。2021年以來,國家在能源領域陸續出臺多項規劃、方案,但相關辦法、細則等實施層面的制度還未全面配套完善,且各項政策出臺時間較短,各地區具體實施和執行情況往往因地而宜,政策性金融與能源局等主管部門、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還未形成政策合力和合作機制,政策執行還有很多盲區。二是內部建設短板明顯。在新能源發展業務方面,還存在“思想認識、營銷服務、協同機制、精細管理”四方面問題,金融服務手段相對單一、產品服務創新不足、對大客戶的綜合性營銷服務存在差距。三是風險防控考驗較大。新能源產業投資高、回報高、風險高,且行業中核心企業地位突出,市場信息存在較大不對稱性,這就對信貸調查、審查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性要求。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例,集團規模大、資本關系復雜的現象尤為明顯。此外,新能源企業債務和杠桿率較高,以部分光伏風電龍頭企業為例,2021年資產負債率平均高達63.7%。單純依靠傳統貸款、發債等融資模式將進一步提升企業杠桿率,影響投資回報率和信貸資產安全性。四是同業競爭愈發激烈。2021年底,我國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規模居世界第一,其中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4.2萬億元,占比26.5%,國開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紛紛布局。相比而言,農業政策性金融新能源業務起步較晚、業務總量較小,且主要以提供綠色信貸和參與發行綠色債券等間接融資為主,新興金融交易方面參與度不高,服務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將面臨嚴峻的競爭考驗。
服務新能源發展既是農業政策性金融發展要求,更是政治責任。建議以政策執行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以服務能力為手段,以風險防控為底線,積極支持新能源發展,努力打造先鋒主力的銀行品牌。
強化頂層設計,提升政策支撐力。一是加大銀政合作力度。目前新能源發展還屬于新興業態,市場交易離不開各級政府規劃、主導。農業政策性金融應深化銀政戰略合作,推動與能源、國土、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協調溝通,實現信息互聯共享,政策協同發力;通過銀政懇談會、交流會等活動,積極向地方政府推介支持政策和服務優勢,確立金融支持主辦行地位。二是完善內部架構治理。可參照商業銀行,設置支持新能源發展的推動部門,或將相關職能并入綠色信貸委員會等部門;做好經營戰略調整,將支持“新能源發展”納入戰略目標,并優化績效考核權重,結合實際增加相關考核權重和指標分值,引導全行加大服務新能源發展。三是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組建高效營銷服務團隊,深度對接方案進程和交易市場過程;主動響應方案中項目集中審批綠色通道,開辟綠色通道,通過優先辦理、急審速批、容缺辦貸等方式,縮短新能源項目審批發放流程,大大提升客戶體驗。
注重轉型發展,發揮創新驅動力。一是緊盯重點項目。項目是新能源建設的重要載體,農業政策性金融應鞏固服務中長期項目優勢,摸排新能源項目整體布局、發展規劃及地方重點項目,向上向下延伸對接項目用地等資源集約利用及分布式項目接網、消納方面資金需求,深入開展客戶“大排查、大走訪、大營銷”等活動,形成對新能源全產業鏈的系統支持,爭當主賬戶行、主結算行和主融資行。二是研發創新產品。圍繞新能源項目建設需求,加快推出“新能源貸”“新能源+鄉村振興”“新能源+生態修復”等一批信貸產品;做大碳金融產品,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不斷創新新能源金融服務方式,如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及信用貸款等。三是探索創新模式。推進新能源發展必須要做好“土地文章”。農業政策性金融可綜合運用“農地+產業”“農地+生態”等模式,加大對新能源建設土地整治的支持力度;關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動態,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特色產業開發提供一攬子融資融智服務。
錘煉專業技能,增強服務感召力。一是打造專業團隊。堅持“內部挖潛和引智合作”相結合,統籌整合四級行骨干力量,建立服務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人才庫,定期組織培訓,提升員工專業技能;通過外聘、社招、與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合作等方式,培育懂新能源、碳金融的復合型高端人才。二是融合數字化技術。深入實施農業政策性金融數字賦能工程,加快推進新能源建設項目重大系統研發,對接電網企業新能源項目接網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大數據共享;健全科技和業務的聯動融合機制,以科技創新提升辦貸效率、優化運營效能,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三是深化同業合作。依托商業銀行服務手段靈活、產品豐富等優勢,聯動提供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保理等創新方案;重點支持生態修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擴大政策性金融中長期信貸資源效應,為客戶提供豐富多樣的金融服務。
狠抓風險防控,保障發展續航力。一是建立與新能源業務相適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密切關注新能源產品、碳價格風險,在批準和發放貸款時,慎重選擇符合投資目標和經濟效益、具有較強外部保障的項目,提高抗風險能力。二是推進新能源信貸全流程管理,設立新能源信貸一級庫和二級庫,根據項目的質量和成熟度,做好入庫、出庫、調庫和清庫,前移風險關口;重點對客戶環境信用等級、行業風險、貸款綠色屬性等認定,落實差異化管理措施,做好貸前、貸中、貸后各環節風險識別工作。三是加強金融科技作用,運用大數據構建各種模型,預測新能源行業變化,識別產業風險,進行預警提示;借助區塊鏈技術對新能源鏈上各個風險節點進行有效控制,防范產業鏈風險;探索電費收費權質押、碳指標抵押貸款、綠色權益質押擔保等方式,利用押品管理系統、外部媒介查詢等工具,做實做足擔保措施。

(本欄目得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