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肖肖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通過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泰國短片《只有你可以改變你自己》講述了一個胖女孩的故事,她生活在一個偏遠的村莊,因為很胖從小就被同齡人譏諷。女孩非常痛苦,常常從噩夢中被嘲笑聲驚醒。她想變漂亮,問奶奶該怎么做。老人說村后山坡上有一口枯井,傳說只要用水把枯井填滿,玉皇大帝就會現身并且滿足人們的愿望。
女孩從此不管風吹日曬,每天堅持一趟趟地用兩只木桶裝滿水,然后倒入枯井。有時不小心跌倒,會咬牙從地上爬起來,繼續打水前行。在把枯井灌滿水的那天,她抬頭對著空蕩蕩的山谷高喊:“玉皇大帝!你在哪里?”然而沒有任何回應。可就在女孩低頭時,只見一張清秀的臉龐和苗條的身材倒映在井水上。原來她在堅持挑水的日子里不知不覺變瘦了,終于如愿以償。短片最后說“只有你自己可以改變自己,對的事,天天做”,為故事做了最好的注解。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一萬小時定律”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過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從凡人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焙芏鄷r候,不是你優秀了才會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會變得優秀。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到真正自律,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歌德說:“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便永遠是一個奴隸。”自律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間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唯有如此,舊的事物才會消失,新的事物方能誕生。自律并不意味著犧牲和痛苦,而是讓我們用短暫的放棄去贏取更廣闊、更精致、更美麗、更自由的人生。
要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順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如果必須要吃兩種水果,一種酸,一種甜,你會先吃哪一種?先吃甜的,甜過之后再吃酸的,會更酸;如果先吃酸的,再吃甜的,會更幸福。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你想獲得更持久的快樂,那么就請推遲你的滿足感,放棄暫時的安逸與享樂。
承擔責任,及時解決人生的難題。心理學上,逃避是指個體面對問題和困難,或遭受挫折后,不敢面對現實、正視問題,而是采取避開問題的處理方式,以至于放棄現在的目標。但是逃避不等于萬事大吉,同樣的問題還會發生。既然終究避免不了,不如直面問題。事實上,難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
一個人不管頭腦有多么聰明,能力有多么優秀,如果缺乏了自律的品質,那么未來的成就將會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只會聽從自己的欲望,看似輕松自由,實際上只是欲望和沖動的奴隸,到頭來將無力選擇生活,只能服從生活的安排。只有自律,才能更好地選擇生活,活得更高級。
楊絳在《百歲感言》中說:“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p>
去年10月8日,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魯克。在瑞典文學院宣布之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被視作奪取該獎項的有力競爭者之一。差不多10年來,人們一直認為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其實,有“陪跑王”之稱的村上春樹對能否得獎根本不在乎,畢竟他的圖書銷售額幾乎等于最近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總和。不管結果怎樣,他都會安安靜靜地過著讀書、寫作、跑步、擼貓、聽爵士樂的生活。
為了保證長期有規律的寫作,村上春樹對自己進行了嚴苛的自我管理:在寫作長篇小說時,他規定自己一天寫10頁稿紙,每頁400字。即使還想寫,也要在10頁左右打住,哪怕覺得提不起勁兒來,也要鼓足精神完成任務。依靠這種極強的自律精神,村上春樹始終保持高產。出道30多年來,他已經出版了14部長篇小說、幾十部短篇小說集,以及大量的游記、隨筆、紀實文學和翻譯作品,實在令人驚嘆。
為了保持體力,村上春樹開始跑步。他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都要用1個小時跑步或游泳,并在世界各地參加過多次馬拉松。他并非只是比賽時才去跑一跑,而是如同一名專業的馬拉松選手,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從準備到練習,再到比賽,一絲不茍。他多次提到,每一天的跑步訓練,從路線選擇到時間安排,從體能考量到比賽特訓,無不嚴謹認真。在他看來,體力和精力是相互關聯的,如果體力下降的話,思考能力也會隨之衰退。村上春樹風趣幽默,引用了“作家要是長出贅肉的話,就完蛋了”這句話來警示自己。
村上春樹將寫作和跑步培養成一種愛好和興趣,當愛好和興趣成為一種本能的習慣時,就能讓自己保持足夠的自律,而自律能帶給他真正的自由。從夏威夷的考愛島到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從日本村上市參加鐵人三項到踏上希臘馬拉松長跑的古道,他不停地奔跑。村上春樹極度追求個人自由,卻又有極強的自律和自我管理意識?!拔覍儆谀欠N對自己喜歡的事,感興趣的事,就要全神貫注追求到底的性格。絕不會說句‘算了,我不干了’就半途而廢,得做到心安理得才停手。”
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研究1~14歲兒童行為的變化與發展,得出的最終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甚至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料孩子在某種行為階段之后將會有什么變化。其中9歲是孩子學習力發生大變化的關鍵一年,如果培養他們自律、閱讀和專注的習慣,就有望成為學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對習慣的經典注釋:“種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p>
一,養成自律的習慣。在哈佛圖書館的20條訓言中,有一條說:“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地取得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腦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能否成功,自律的影響是智力的兩倍。要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講規則守規矩是兒時克服內心欲望的好方法。其次當孩子做得好時,家長要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從小懂得時間管理的孩子未來自律性肯定差不了,因此要為他們制定科學的時間計劃表。
二,養成閱讀的習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毕胍囵B孩子的閱讀習慣,要抓住9歲前兒童發展閱讀能力的第一個階段。在孩子4~5歲的時候,每天堅持親子共讀能為閱讀習慣打下良好基礎。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21天,90天后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可是大部分孩子會在前一個月自動放棄,原因是沒有人監督,沒有人交流,沒有堅持的信念。所以在4~5歲這個階段,一定要每天抽出20分鐘親子共讀。在家中布置一個讀書角,準備一個書架。圖書封面朝外陳列,而不是書脊朝外。著名的閱讀啟蒙專家吉姆·特里斯通過調查發現,封面朝外能夠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
三,訓練專注的習慣。培養專注力從4歲開始,5~10歲是開發注意力的關鍵期。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意志品質、性格及專注力的培養,而不在于學到多少具體的知識。一個孩子即使智商一般,如果足夠專注也可以成為學霸,可見專注力才是影響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穩定性較強,可在游戲中訓練他們的專注力。讓孩子明確活動目的,自覺集中注意力。孩子對活動的意義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務的愿望就越強烈,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力就越集中,維持的時間也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