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萱
琵琶曲《靜默之弦》是由青年作曲家孫晶受第三屆“遼源杯”琵琶大賽邀約創作于2018年的一首作品。該曲的創作靈感來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集《吉檀迦利》中的第100首:“我要調撥我的琴弦,和永恒的樂音合拍,當它嗚咽出最后的聲音時,就把我靜默的琴兒放在靜默的腳邊”。作曲家以此詩為名,借用泰戈爾的“獻歌”表達出一種對大自然、對生命、對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敬畏之情,曲中彌漫著一種靜謐、飄逸、肅穆的意境。該曲目從題材和技巧兩方面均受到了較大的認可,它將中國樂器與印度音樂風格相結合,開創了當代琵琶曲創作的新思路。在最終定稿的版本中,這首作品融合了傳統及現代、中國與印度等多種音樂元素,為聽眾展現了琵琶這件樂器豐富的表現力。演奏這首作品不僅需要熟練掌握演奏技法,更要從世界民族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的融合中發掘該作品所傳達的人文精神,如此才能更全面的詮釋這首作品。
該曲中旋律多運用比較形象的短句,以對比、類比的方式突出音色強弱的不同,表現出印度傳統音樂中兩人對奏的狀態,極具律動感;節奏模仿印度節奏圈,運用各種復雜的節奏組合極力刻畫出濃烈的印度音樂色彩,重音打破傳統范式,富于彈性。并以對塔布拉鼓和持續低音彈布拉的模仿作為織體進行鋪墊。在演奏技法上將印度傳統樂器西塔爾琴的諸多處理方式融入琵琶演奏技巧中,如滑音、泛音、推拉音等裝飾音的處理等,并對印度音樂鼻腔音和共鳴弦加以模仿,以求用琵琶表現出西塔爾琴的音響效果。該曲給予了演奏者極大的二度創作空間,演奏者演奏時音色的變化帶來截然不同的音響效果,同樣展現了頗具風味的印度音樂氛圍。
《靜默之弦》是作曲家基于“拉格”與“塔拉”這兩個印度音樂基本元素而感性創作的樂曲。印度古典音樂大多是有自然性的旋律和節奏,這也是印度音樂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筆者查閱資料發現,經學者研究傳統印度音樂旋律幾乎是單一的線性旋律,這是印度音樂最具共性的一個特點,同時也是《靜默之弦》這首作品能將印度音樂色彩寫入現代琵琶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印度古典音樂中鮮少出現類似西方音樂的立體化和聲音效。因此,在這點上印度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有著相似之處,這也是作曲家在這首作品中將中、印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元素巧妙結合在一起的紐帶。
印度音樂家們在演奏時甚至沒有預先確定的曲譜,印度音樂的旋律也因此存在著些許不確定性。在一次次的口傳心授中,印度音樂的旋律逐漸多了許多隨性的裝飾音,節奏變化自由豐富,印度音樂旋律和節奏特性的文化也由此產生。因此,即興也是印度音樂的一大特點。
在本首作品中,作曲家巧妙地從印度音樂旋律、印度器樂音色和印度音樂節奏型等多個方面的模仿中,為聽眾呈現了“印度風味”。
印度節奏圈被稱為“塔拉”,有關“塔拉”一詞有諸多解釋,總的源于梵語,意為拍手。在印度,節奏有均分律動也有非均分律動之分,而塔拉就是一種非均分的循環式節拍,它的即興性極強,也是奠定曲調和音樂形式內部結構的標準。在印度音樂中,節奏節拍的運動總是以某種相對比較固定的模式反復進行著,其中三拍子或四拍可以說是最常用的基礎節奏。無論節奏節拍怎樣變換,基礎節奏作為一個最基本的框架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以四拍子舉例,在印度音樂的演奏過程中,音樂家們往往能夠將一個四拍子的基礎節奏分成4份至16等份,并且演奏中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而印度節奏圈可以以任何一種拍子作為循環往復的基礎,在演奏時被不斷強調,因此印度音樂的節奏模式大多都具有循環的特點,這甚至是音樂家們在演唱和演奏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的一種模式。《靜默之弦》的樂譜中則多處體現了這一特點。如譜例所示,急板中五小節均為三連音的節奏型,體現出了印度節奏圈的循環特點,但由于旋律音的位置不同,給聽眾帶來的聽覺感受也不同。141小節中,旋律音位于三連音的第一拍,其余位置均為空弦即三個音為一組;142小節開始旋律音的排布更為密集,從實際演奏效果聽,緊張感進一步加強。

《靜默之弦》譜例
在印度節奏圈中,“塔拉”的第一拍“薩姆”是重要的拍點之一。在任何節奏圈中,薩姆都將被著重強調,它預示著上一段節奏周期的結束,也預示著下一段節奏周期的開始。在充滿復雜變換和即興的節奏圈中,演奏者必須準確地回到薩姆。而回到薩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迪哈伊”(Tihai):這是一種使用某一樂匯重復三次而形成的樂句。《靜默之弦》這首作品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作曲家將84小節作為樂句發展的動機,通過三次重復演奏,結束于87小節的A音,這個音既是前一樂句的結束,也是下一個樂句的開始。
關于印度節奏圈在琵琶演奏旋律中的運用,上板開始雖然以四四拍為基礎,但與大多數傳統及現代作品不同之處在于,多數現代作品中的節奏簡單地拆分成兩份或三分即可,而這首作品則是完全按照印度節奏圈進行創作。因此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將其拆分成小句子,打破小節線的限制,倘若只是簡單地將其拆分成兩份或三份則會失去大量印度音樂中的律動性,而短句會更有利于音樂動機的支撐。此外,在節奏中涉及的重音問題,該曲將傳統節奏中四四拍“強、弱、次強、弱”的節奏重音打破,只講究拆分出的小短句的重音,以及泛音所帶來的重音反彈感,若按四四拍的強弱拆法則會失去樂曲的印度風味,也使旋律變得不通順。上板后的大部分重音都落在挑上,完全跟隨句子走,甚至每次換技法都會有句子的轉變隨之帶來重音的轉變,可以說是完全打破了傳統節拍的節奏范式。從節奏圈拆分出來的小句子,轉化的過程很快,有很明確地對奏感,往往能讓人聯想成西塔爾琴與塔布拉鼓地對奏,一句是西塔爾琴的音色一句又是塔布拉鼓的鼓點。演奏者在演奏時常常會帶有些感性思維,演奏中帶有些印度音樂的即興性,聽眾在聽過之后都或多或少地會有些感性的認識。
西塔爾琴(西塔爾)被稱作時印度最具代表性、最流行的撥奏弦鳴樂器,甚至有言論稱“一支西塔爾便可以彈盡人間悲苦”。傳統西塔爾琴一般約有20多根品、18—20根弦,其中有7根主弦、4根金屬琴弦可用于旋律的演奏,而剩余3根為低音共鳴弦用于演奏持續音并以此突出音樂節奏,此外西塔爾音品下方還有11—13根共鳴弦可發出因主弦變化而產生的自然泛音。西塔爾琴正是得益于其特殊而又精巧奇特的構造、演奏方法的豐富多樣,往往能呈現出印度音樂中那豐富多樣、綿延不斷、婉轉曲折的旋律,波浪形、曲線形、螺旋形的音樂。印度音樂特別是西塔爾琴的音響效果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多數西塔爾琴作品中常有持續不斷的伴音“drone”,這種嗡嗡的伴音都將持續至音樂結束,這似乎也是印度音樂的一種習慣。而西塔爾琴演奏出的音響效果中有種琉特琴和曼陀羅鈴結合的感覺,但其金屬感更強、哼鳴聲縹緲悠揚,更易于彈奏出濃郁、縹緲的感覺。
西塔爾琴這種特殊的音響效果主要得益于大量的持續低音及微分音。在多數印度西塔爾琴樂曲中,音樂結構基本都一句旋律加上一句持續低音,旋律和持續低音相互穿插。此外,西塔爾琴演奏時大量的微分音也描繪出西塔爾琴乃至印度音樂獨到的音響效果,即神秘空靈、濃郁縹緲且余音繞梁的宗教之感。
《靜默之弦》這首作品延續了西塔爾琴音樂的寫作形式。在每個旋律小句子之后都有會有一段低音,承上啟下,即是對旋律音的延留,也是對新旋律的過渡。旋律中的持續低音是對西塔爾琴共鳴弦以及塔布拉鼓的低音鼓產生的音響效果的模仿,并以此突出旋律的節奏感。更能表現出印度音樂波浪性的旋律。西塔爾與琵琶同為彈撥樂,但由于樂器形制的不同,相較于西塔爾琴,琵琶只有在演奏空弦的情況下音響的延留效果最佳。該曲在慢板結尾處的上下型音階旋律出現后,作曲家立刻運用了泛音和空一弦a的組合。泛音的音色通透,空弦的共鳴較大,兩者相結合使延留音的效果進一步增加,形成類似西塔爾琴的共鳴弦效果。通過不同節拍的組合,每一句旋律后的持續低音樂句也有不同的變化。以a為主音以八度的形式構成對比,使每一句持續低音相似又不雷同。
西塔爾琴的作品中常伴隨著印度音樂頗具特色的微分音列“斯如梯”(Sruti),如其微分音列常在十二平均率的原有基礎上,將相鄰兩個大二度的音平均分為四等份,因此在一個八度的范圍內存在22個微分音,這也是多數傳統西塔爾琴作品最主要特點之一。
在《靜默之弦》中,作曲家同樣按照這一理論進行創作,因此推拉音在這首曲子中的演奏處理與傳統曲目中的推拉吟揉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傳統的作品中,推拉音由于作為裝飾性元素,通常存在于二度、三度等平均的音程關系中,而在本首作品的引子的部分,多有微分音音程的推拉音存在,以及作曲家提出的將音高升高至原音的1/4這樣的譜面要求。這樣的推拉音處理方式,對演奏者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在盡力完成音高要求的同時,觸弦速度的改變和觸弦位置的不同創造出西塔爾琴演奏時的音響效果,從而塑造出古印度神秘、肅穆的氛圍,使聽眾身臨其境。
滑音的處理同樣是為了模仿西塔爾琴曲的特征表現出印度音樂的音響效果。作曲家只在譜面標出了滑音的方向而并未給出準確的音高,這些往往需要演奏者根據實際演奏情況進行判斷,應當更加注重音到音之間的音高過程。而該曲中的泛音則多起到共振、共泛的效果,同時也預示著下一個滑音的到來。作曲家通過琵琶滑音與泛音的組合技法模仿出西塔爾琴演奏時主旋律弦與共鳴弦所產生的音響效果,表現出印度音樂中獨有的波浪形螺旋的旋律線條。在散板中,泛音多接在滑音前后,作為滑音的延留,以便更好地得到共鳴,演奏時所有實音弱化音頭,并用泛音把半音、小半音(即微分音)連接起來,通常音尾進行共泛,線條與點狀交織在一起,兩種音色相互碰撞,一如西塔爾琴演奏時的音響。
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不同地域不同國家聽眾的共鳴。《靜默之弦》正是將中、印音樂元素互相融合的集大成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音樂與印度音樂有著相通點。音樂表現出了對自然、生命的歌頌與敬畏。是對琵琶現代作品題材的新的探索,將時代的聲音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出了琵琶這件樂器包容的能力。現如今,民樂的發展再次迎來繁榮,層出不窮的新作品是中國民族音樂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優秀的民族文化如何面向世界更是我們當代國樂人共同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