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旋 江蘇省徐州市雍景新城幼稚園
當下對幼兒園課程的普遍定義是:幼兒園課程是有助于幼兒獲得有益經驗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幼兒園的環境、材料,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各種互動,都是課程。9月的新學期,是大班幼兒最后一年的幼兒園生活,也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大班教師,我思考如何通過環境與材料的調整,如何通過系列活動的安排,使班級幼兒在自主意識、自理能力、規則意識、行為習慣等方面提供更為全面適宜的支持,使他們迎來快樂而有意義的開學第一周,期待開啟大班新生活。因此,我們開啟了班本化課程視角的大班開學第一周環境與課程支持的嘗試。
1.入班動線設計,支持一日生活自主。
幼兒的一日生活,是由入園、入班開始的。幼兒園實行自主入園之后,讓我們發現幼兒作為主動學習者的潛能,設計了“自主入班”的活動規劃,支持幼兒從入班開始,自主安排一日生活,萌生對一日生活的美好期待。
班級的玄關是幼兒進出班級的第一通道,本班利用教室入口到玄關的布置、物品的擺放充分為幼兒在環境中提供自主生活、學習的契機。教室入口設計自主掛衣區可收納大件衣物。進入教室便是玄關,此處設計有三組靠墻擺放的原木色組合儲物柜,儲物柜為每個幼兒提供儲放服飾、工具箱、線圈本的專屬位置,并用幼兒的名字作為標識。儲物柜的設計既有助于培養幼兒對秩序的認知,又能幫助幼兒建立區域意識。
這是一個幼兒全面自主的空間,為幼兒提供了通過對物品的高矮、大小、功能以及適宜性判斷后進行合理擺放的學習空間。例如:幼兒會將學習用品放在工具箱中、根據衣物的大小選擇懸掛或折疊,幼兒在分類物品中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在收納物品中發展了秩序能力;儲物柜設計為兩個幼兒共同使用,在柜子上有幼兒的專屬位置及名字,幼兒在這里可以感知到區域劃分:他們對專屬于自己的個人物品進行使用和整理收納;同時,在共享的空間對物品的擺放既要考慮自己使用方便,也要考慮他人。因此,幼兒在合作使用收納柜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生爭執,但這種爭執也會帶來隨之的交流、合作,將會創造大量學習交往的機會。
2.自主操作材料,支持學習隨時發生。
實現了入班動線支持下的自主生活管理,教師思考的便是材料上如何支持幼兒發生多樣化探究。于是,“在人手一個的工具箱里,應該放什么、可以放什么、可以如何用”便成為教師和幼兒的話題。
經過教師和幼兒的討論,我們形成了這樣一個物品清單:水彩筆、油畫棒、剪刀、膠棒、勾線筆、線圈本、直尺、卷尺、放大鏡、兒童照相機,并建立了使用規則: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保持整潔。幼兒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拿取物品,有提手且防水的工具箱能支持幼兒拿到戶外探索,這些基本的學習工具能滿足幼兒探索、創作、記錄等多種需要。
經過對入班玄關的動線設計,同時為幼兒提供了支持自主學習的物品之后,教師所期待的學習發生了,在環境與材料的支持下,幼兒更加自立和自信,能積極、自然、輕松地開展或參與各種活動。
入班玄關的環境和材料為幼兒的主動學習做好了鋪墊,在這里幼兒能感知到生活是自己的,收納是有序的,學習是主動的,在這個集體中幼兒有位置、有歸屬,當幼兒穿過玄關就已經做好了在這個集體中快樂生活的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

規則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遵守規則是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同時也是幼小銜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對本班幼兒日常觀察與分析的基礎上,教師經過班級審議認為,可以支持幼兒在與教師、同伴討論的基礎上制訂班級的相關規則。這個過程,能夠支持幼兒對規則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作為班級成員的歸屬感、責任心。
1.制訂班級公約,創建班級共同體。
班級公約是教師幫助幼兒明確行為方向、規范行為準則的一種重要方式和策略。以往新學期開始前,教師會根據幼兒可能遇到的問題,預先設計一些規則,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新學期,大家要遵守什么班級規則”。但在這一個新學期,教師有了新的思考。教師認為,建立班級共同體的首要原則,就是班級的約定應該由幼兒和教師經過共同討論而形成。
教師給孩子拋出這樣一個話題:“班級就是我們共同的家,需要每一個人來維護,我們需要怎么做才能讓這里既安全又快樂?”幼兒經過思考,提出了諸如不能推人、不能搶別人的東西、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在教室里奔跑等想法。伴隨著幼兒的發言,教師用正面復述的方式肯定幼兒的想法,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清楚地表達,最終形成了包括:支持合作、愛護環境、及時提問、樂于分享等“新學期班級公約”。和過去的“不能做什么”比較起來,“我們應該怎樣做”更加容易使幼兒接受,并支持其良好行為的發生。
經過這次討論形成了班級的“新公約”,并且使教師發現幼兒有主動思考的能力——幼兒從自身經驗、經歷出發提出想法的過程中,萌生了作為班級主人翁的自信。他們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愿意傾聽和理解同伴的觀點。因此,教師發現,一個優秀的班級共同體,意味著每一個個體都有發言權,都有表達自己需要和意愿的權利。根據集體意愿制訂的班級公約使幼兒更加了解并愿意遵守。
2.討論區域規則,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區域學習是一日課程中的重要實施途徑。有哪些區域?區域如何設置?區域學習如何實施?這一系列的思考和設計過程,可以成為教師實施第一周班本課程的重要內容。
教師和幼兒首先討論:“我們的班級中可以有哪些學習區域?我們的學習區域應該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討論方向,在討論中了解幼兒的需求與興趣,最終在室內設立了語言區、美工區、生活區、數學區和科學區,室外設立了建構區、音樂區、表演區等動態區域。在設計區域擺放位置時教師和幼兒討論每個區域的游戲特點,依照區域空間設計的要素使幼兒在設計時關注室內資源的利用,例如:“生活區經常需要清洗食材,應該在教室的什么位置?在語言區讀書時需要哪些環境支持?”幼兒專注地思考問題并舉一反三,相繼提出一些設計要點:美工區、生活區、科學區要靠近水源,語言區和科學區需要有明亮的光線和安靜的環境等。幼兒多方考量本班空間大小、資源利用等情況,對區域設置進行了規劃,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夠聽取他人的想法,觀察周圍環境并合理利用,體現了幼兒主動學習的潛力。
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師結合大班幼兒發展目標,為幼兒提供了與主題相關又有挑戰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和幼兒討論:“我們還需要什么材料,可以從哪里獲得這些材料?”教師鼓勵幼兒提出需求,并從日常生活、廢舊材料、自然材料多方資源入手,豐富本班學習材料。教師對幼兒提出材料的要求:安全的、衛生的、可操作的。在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努力下,本班級區域中投放了幼兒有興趣、有挑戰、有經驗又全面的材料,為幼兒的探索和學習提供支持和機會。
當室內的硬件環境已經準備就緒后,教師請幼兒思考:“在區域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幼兒已經有非常豐富的區域游戲經驗,他們回顧已有經驗,總結了以下觀點:在游戲中要多嘗試,愛護材料,不浪費材料,合作游戲等等。教師引導幼兒將其歸納并分類,為每一個區域設計其特有的規則。比如在美工區的規則中,幼兒提出:節約材料,友好相處,小心使用剪刀,發揮想象,把物品放回原位。教師請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并貼在他們認為合適的位置。

在設計區域環境的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從選擇區域、布置區域、建立規則一步步發展,使幼兒不斷加深對班級的歸屬感,教師支持幼兒做自己能做的事,幼兒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心理上更加自信,行為上更加主動,他們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行為傾向將是未來學習和發展的良好品質。
3.應對突發事件,在處理中學會學習。
班級是由一個個獨特的幼兒組成的動態化群體,不同的活動中有著不同的特點,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教師分析本班幼兒的近期表現,相信幼兒已經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觀察和等待。
在戶外寫生時,有幾名幼兒在近距離地爭相觀看藍雪花。教師觀察到有幼兒踩在了一旁的花草上,其他幼兒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并將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師。我們提醒幼兒注意腳下的植物,并在活動后召集幼兒討論:“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怎么做?”教師拋出問題,請幼兒尋找適宜的解決辦法,幼兒就此問題相繼提出了輪流觀看、愛護花草、不隨意采摘、團結友愛等注意事項。
此規則的制訂是由突發事件展開的,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預見力,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應該注重觀察幼兒、學習放手,提供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這將會使幼兒變得更加獨立,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學習內驅力。
經過開學一周的班本化課程實施,我對“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具體事件,再次檢驗自己的兒童觀,立足本班幼兒的發展需求,通過環境創設和課程開展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幼兒的主動學習和社會性發展提供支持,為幼兒順利步入小學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