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衛花,蒲永杰,羅 娟,陳 青,馬劍華,文建強△
(1.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50;2.甘肅省中醫藥發展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3.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省中醫藥資源豐富,中醫藥文化深厚,全社會已經形成了“信中醫、愛中醫、用中藥”的社會氛圍。甘肅中醫藥產業作為甘肅的綠色生態產業,對鞏固欠發達地區群眾的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意義重大。但是,與廣東、江西、云南、貴州等兄弟省市相比,甘肅省中醫藥產業總體發展滯后,仍然扮演著中醫藥種植大省的角色,離中醫藥強省還有很長的距離。因此,研究甘肅省在中醫藥產業發展中的短板、弱項、缺項,探索促進甘肅省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的延鏈、強鏈、補鏈措施,對于壯大甘肅中醫藥產業意義重大。
按照產業鏈的理論,有學者認為中醫藥產業鏈應該是在中醫藥相關產品(中藥、中藥飲片、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等)生產的過程中,從中藥材種植(養殖),到中醫藥相關產業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就構成了中醫藥產業鏈[1]。筆者認為,中醫藥產業鏈簡單理解為中藥材種植、中醫藥及相關健康產品制造、中醫藥及健康產品流通、中醫藥服務等環節。中醫藥產業發展延鏈、強鏈、補鏈也就是在以上四個環節進行深入研究,有重點地延伸產業鏈、加強產業鏈和補充產業鏈。在延鏈方面,針對甘肅省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相對滯后的現狀,應該大力推廣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業。比如在強鏈方面,甘肅省中醫藥制造業相對較弱,應該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強中醫藥企業龍頭企業建設。在延鏈方面,圍繞甘肅當地中醫藥歷史名人、典故開展中醫文化產品創作,“以文帶醫,以醫促文”帶動甘肅文化產業發展。因此,以問題為導向,聚力在中醫藥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做文章,對于推進甘肅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甘肅省向來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的美稱,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現有中藥資源2 540 種,道地藥材30 余種,363 個國家重點品種中占有276個,所占比重為76%。據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統計,2018 年—2021 年,甘肅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465 萬畝左右,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面積、標準化種植面積、標準化率逐年增加。其中2021年增加最多(見表1)。在中藥材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方面,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每年印發全省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指導意見,具體指導甘肅省中醫藥主產區各縣區有序開展中藥材種植,逐年提高標準化種植面積,確保甘肅道地藥材質量。

表1 2018—2021年甘肅省中藥材種植情況表
盡管甘肅省在中藥材種植面積、標準化率方面做出整體規劃和調整,但是仍然擺脫不了中醫藥弱省的困境。中醫藥產業涉及中藥材種植業、中藥制造業、中藥商業、中藥知識產權等組成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中藥制藥業是核心組成部分[2],甘肅中藥制造業較弱,影響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據甘肅省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到2021 年中醫藥規上企業增加1 戶,中藥飲片企業減少10 戶,中成藥制造企業增加2 戶,工業總產值增加13.62 億元,增長20.16%,中成藥企業工業增加值增加21.29億元,增長68.35%,中藥飲片企業工業增加值呈減少趨勢(見表2)。2020 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10~20 億元中醫藥企業僅1 戶,5~10 億元企業以上1戶,1~5 億元企業18 戶。相比之下,廣東省2020 年中藥工業年總產值突破600 億元,云南省的云南白藥營業收入達到327.42 億元。可以看出,甘肅省大型中醫藥企業數量、規模都與中醫藥大省不協調,絕大數企業普遍存在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不足,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甘肅省中藥飲片企業突出特點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全省2 000 多戶中藥飲片加工企業和合作社中,僅有GMP 認證企業137 家,而年銷售額超過1 億元的企業不足5 戶。據了解,渭源縣全縣未通過GMP 認證的中藥材加工點加工的中藥飲片占到全縣的60%以上。宕昌縣種植黃芪、黨參、當歸、大黃等中藥材超過40 萬畝,而GMP 生產加工企業僅有1 家。可以說,甘肅大量的中藥材以原材料出售,價格低廉,甘肅形成了“省內種藥,省外掙錢”的局面。

表2 2018—2021年甘肅省中藥工業發展情況表
中藥材產值大,批發零售企業數量規模小,中藥材年交易額小,凸顯甘肅省中藥材流通領域仍然很弱。據甘肅省統計局統計,2018—2020 年,甘肅省中藥材產值分別達116.63 億元、137.52 億元、157.6 億元。2018—2021 年限上中藥材批發零售企業增加23 戶,中藥材批發企業增加26 戶,中藥材零售企業減少3 戶;中藥材批發企業年銷售額增加14.36 億元,增長64.68%,中藥材零售企業銷售額增加2.44 億元,增長11.28%。由此可見,有部分道地中藥材由南方客戶直接從藥農處收購,轉運到外省中藥材市場交易。在中成藥銷售方面,甘肅省中醫藥企業銷售團隊缺乏、銷售人才短缺,一些企業沒有自己的銷售團隊,銷售業務直接委托其他銷售公司,導致企業利潤嚴重縮水,對甘肅稅收貢獻也降低(見表3)。

表3 2018—2021年甘肅省中藥材銷售情況表
甘肅地處青藏、黃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從而造就了甘肅中藥材的多樣性,許多常用中藥材、名貴中藥材在甘肅司空見慣。傳說“味百藥而制九針”的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于此。“華夏中醫始祖”岐伯誕生于此,并著有堪稱“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針灸鼻祖”皇甫謐誕生于此,他所著《針灸甲乙經》在針灸學史上地位極高,已傳播世界各國。武威漢代醫簡填補了中國醫學早期的空白。敦煌醫學撰著年代可追溯到先秦和漢代。這些名醫大家及經典之作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甘肅省在中醫藥文化助推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潛力很大,但是,甘肅省中醫藥文化規模小,在整個市場經濟和第三產業中比重較小;中醫藥文化產業鏈不完整,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產業鏈;中醫藥龍頭企業少,導致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中醫藥文化傳承措施單薄、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較少。中醫藥文化旅游業附加值高,但是甘肅省中醫藥文化產業融入文化旅游業的參與度和熱衷度還不高。2019 年甘肅省共接待游客3.74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 680 億元。受疫情影響,2020 年甘肅省共接待游客2.13 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 455 億元。“十三五”期間,甘肅省累計接待游客13.2 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 995 億元,分別是“十二五”的2.5 倍和2.82 倍。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能夠給中醫藥養生保健行業和文化產業帶來發展機遇,中醫藥養生保健業和文化產業的興起同樣能夠促進文化旅游業的加快發展。
甘肅省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段”,陸上絲綢之路的四分之一在甘肅,絲綢之路國內段的二分之一左右在甘肅境內。甘肅地處歐亞大陸咽喉位置,是聯系中亞、西亞的交通樞紐。甘肅擁有蘭州、天水、武威三大國際陸港,蘭州、敦煌、嘉峪關三大國際空港。甘肅省國際交通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較好,向西可以通達中亞、西亞、中東歐,向南可以通達我國西南、華南以及東盟諸國[3]。數據顯示,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有意在中醫藥領域同我國合作的國家就不下30個[4]。我國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政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的中醫藥合作協議達86個[5]。甘肅與“一帶一路”國家都有較大合作空間,與合作基礎比較好的新加坡、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在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合作空間很大。甘肅省已經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匈牙利、泰國、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建設了16家海外岐黃中醫中心或中醫學院,也為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培養了幾批中醫藥人才,為進一步在“一帶一路”開展中醫藥發展奠定了基礎[6]。
甘肅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是,中藥材種植面積大,第一產業附加值小,所占比重大;中藥制造業比較弱,第二產業附加值較高,所占比重較小;中醫藥流通交易環節空間很大,第三產業附加值最高,所占比重小。甘肅中醫藥產業價值鏈中,第一、二、三產的比重形態似“棒槌狀”,“上大”“中小”“下小”,附加值高的二、三產比重較小。因此,在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建議加強中藥制造的現代化建設,通過促進省內大型企業合作重組,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高、產業關聯度高的戰略投資者、市場合作者、技術研發者和經營管理團隊等措施,彌補隴藥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的空白和軟肋,真正打造幾家中醫藥企業的鏈主企業,帶動隴藥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2021 年3 月26 日,甘肅省工業產業發展推進會明確提出“只爭朝夕開創工業發展新局,堅定決心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有媒體稱這是甘肅經歷十幾年重啟了“工業強省”戰略[7]。這說明甘肅已經意識到工業強省的重要性,對中醫藥工業來說可謂“中醫藥工業發展的春天到了”。同時,加大第三產業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建立國內國際一流的交易平臺和營銷團隊,利用甘肅自然稟賦,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業、中醫藥養生旅游業,為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延鏈、補鏈、強鏈。
一是立足甘肅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服務業多元化發展。比如發展中醫保健運動、食療、適宜技術培訓,做好中醫藥文化傳承業務;壯大中醫藥健康管理機構,發展中醫藥健康管理業務;打造中醫藥保健保健基地,開展中醫藥養生旅游業務等。二是立足中醫藥文化,開發多元化的中醫藥創意文化產品。對古代經典名方、中醫藥典故、民間中醫藥故事、甘肅中醫藥相關名人等素材進行挖掘,創作一批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通過秦腔、動漫、皮影、著作等方式普及中醫藥文化,提升老百姓中醫藥文化自信。三是立足中醫藥文化,打造甘肅中醫藥保健旅游主題產品。甘肅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迅速。打造甘肅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做好養生旅游體驗服務,做亮甘肅中醫藥保健旅游品牌。一方面打造地域特色明顯、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的中醫藥養生保健基地和康養小鎮;另一方面開發具有甘肅中醫藥文化符號和特點的中醫藥枕、中醫藥香囊、中醫藥保健器械、中醫藥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等旅游商品。
甘肅省應該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聯系,擴大中醫藥發展方面的合作交流。一是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中醫藥人員的培訓交流,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學員的技術水平。充分發揮海外中醫中心或岐黃中醫學院的培訓和診療作用,大力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老百姓中醫藥保健體驗活動和診療活動,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老百姓對中醫藥的信任度。二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合作,通過聯合建企業、聯合搞研發等方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中醫藥服務和產品。三是借鑒泰國等國家傳統醫藥立法經驗,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統醫藥立法,促進甘肅中醫藥合法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更多的老百姓健康服務。四是大力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甘肅中醫藥保健旅游推介工作,吸引更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老百姓深入甘肅體驗養生保健旅游,提高甘肅保健旅游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知名度。
甘肅省中醫藥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是全省綠色生態產業的朝陽產業。中醫藥產業鏈長,涉及種植、加工、倉儲、流通等多個環節,就中醫藥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來說,還存在著許多的短板、弱項、缺項。因此,在中醫藥產業全產業鏈開展延鏈、補鏈、強鏈,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壯大中醫藥產業的必然抓手。通過對甘肅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聚焦中醫藥制造業壯大,推動中醫藥文化向包括中醫藥產業在內的各個產業融合,是當前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中醫藥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