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雪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建立的一種“雙贏”模式,該模式注重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水平的畢業生,同時滿足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和信息共享。20 世紀初,德國最先實施“工作室”教學模式[1],作為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普遍采用,工作室結合校企合作,能夠改善傳統職業教學中存在的下述問題:一是專業核心課重理論,輕實踐;二是實踐教學內容跟理論脫軌,形式單一;三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四是缺乏本專業和社會項目關系的了解[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的極具增長,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受到嚴重污染,大部分建筑物都存在著有害于健康的室內空氣。這些空氣的存在不僅對人們造成身體影響,也引發各種其他病癥和死亡。因此,控制有害物質對室內空氣的污染,滿足人們對室內環境清潔度的要求,已成為愈來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室內空氣監測已發展為新興而前途光明的行業。
根據現有師資和引企入校的企業具體情況,與企業共建室內空氣監測工作室,工作模式模仿企業的運營機制,主要以室內空氣污染物檢測為核心,完全按照企業規定管理工作室成員(學生)的工作。將工作室劃分為教學工作室、導師工作室和項目工作室。三個工作室分別由一名專任教師和一名企業專業工程師承擔負責人,并且以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制定工作室教學計劃,設計教學內容。
由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教師承擔專業課程的講授,根據“室內空氣監測工作室”的具體項目,進行項目化教學,達到教師教、學生學、學生做一體化。
由企業工程師主持,通過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和企業員工的深入指導,培養工作室學生的室內環境檢測的工作能力。項目的主題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由學校提供場地,學校和引企入校企業共同建設,是一種能夠承接社會真實業務,同時能夠長期承擔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教學任務的校內公司模式。教師通過明確項目任務、同學討論制定項目計劃、學生分組明確分工實施項目、師生互評等過程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
項目工作室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內容和展示形式提供決策機會,學生能夠自主、自由地進行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長期項目與階段項目相結合,構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認知過程。同時具有學科交叉性和綜合能力運用的特點,學生可圍繞主題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進行多樣性和選擇性評價。
2015年8月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甘肅峰驥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并引企入校,共同成立峰驥環境影響評價與監測中心,其中空氣環境監測實訓室有采樣區、實驗區和工作區等有能夠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條件。
檢測中心實驗室于2018年建成,以檢測中心和校企共建實驗室為載體,配備相應硬件設施,如實驗儀器、耗材和藥品,計算機、打印設備等,模擬出真實的職場辦公環境,建立“室內空氣監測工作室”。
當前,室內環境監測的主要依據是《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 50325—2020)。根據標準要求培訓內容包括:選點要求、采樣時間和頻率、采樣方法和儀器、室內空氣中各種參數的檢驗方法和質量保證措施以及測試結果和評價。
基于上述兩個標準,設立以下主要參數的培訓,見表1。

表1 工作室培訓項目
2.3.1 教學團隊
以國家教學標準為依據,以“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為主線,根據企業崗位和學生實際情況,以“以學生為主體,以技能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成立校企共建工作室,建立學校與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從公司聘請高級技術人才擔任本專業兼職實踐教師,與在校專業教師組成“室內空氣監測工作室”教學團隊。企業骨干熟練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尤其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在工作室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起到非常好的指導作用。
2.3.2 學生選拔
本專業二年級學生已經對水環境監測的基本理論和測定方法、環境空氣的采樣和測定相關內容有所了解,并可以使用環境空氣采樣器和分光光度計,專業興趣較濃,動手能力較強,信息化接受程度較高,有一定的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但缺乏具體工作流程的實操能力。大部分學生活潑好學,但整體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對知識不求甚解,有時存在惰性思想。因此,導師工作室成立后,主要培訓在校生,采取“傳幫帶”的模式。根據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以及任課教師的推薦,通過專業的實踐能力測試,并獲得企業內部環境監測上崗證,第一批選拔10名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學生,第二批從低一屆的學生中依此類推選拔并通過“傳幫帶”的模式由老員工培訓,老帶新,新促舊,教學相長,這樣的選拔機制不僅培養了新人,也是對其他成員的再鍛煉和再提升,讓學生工作和學習更有獲得感[3-4]。
2.3.3 教學模式
根據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的特點,教學工作室以企業真實項目為任務驅動,通過任務下發、工作分配、自主學習、實踐模仿、結果反饋等環節訓練學生是否能夠將理論聯系實踐,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5-6]。先完成簡單的項目,讓學生感受工作完成后的成就感,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新知識自主學習的動力,再下發較復雜的項目,通過理論的自主學習和實操的模仿學習,提高學生探索學習的創新能力。
基于行動導向學習理論創新教學方法,利用信息化搭建學習平臺,構建基于項目化教學模式,以任務驅動為主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強化了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個性化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7]。具體如下:
教學模式:采用“三過程五環節”的教學模式,即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過程;自我探究—解惑答疑—實操演練—多元評價—總結拓展五個環節,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通過深化“三教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組織:根據學情分析,因材施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團隊學習;以動手實訓為主,理論學習為輔,組織課堂教學[8-9]。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任務驅動法、現場教學法、傳統講授法相結合。
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分組學習、合作學習、作業匯報。
課程思政: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用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學計劃,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重點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養學生踏實嚴謹,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的品質;使學生成為心系社會并具有時代擔當的技術性人才[10]。
2.3.4 強化實訓
項目工作室的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工作室將企業真實項目融入日常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模擬企業真實工作過程,提高實訓課程的設計和組織策略,有效地將實踐課程和共建工作室融為一體[11],以在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達到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12]。
2.3.5 畢業等于就業
高職院校畢業生往往在畢業后要有一個適應期才能真正開展工作,校企共建工作室的目的是縮短適應期讓畢業生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提高就業率。由于工作室成員接觸的是企業真實承接的社會項目,工作的過程是在企業真實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得到提前磨煉[13]。
工作室項目的來源主要是引企入校的企業真實項目,通過真實項目訓練才能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讓學生的技能得到提高,真正地達到畢業即就業。同時,以工作室為單位參加全國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項目的訓練[14]。
參照校企合作企業,建立工作室管理制度,加強學生的秩序感和規則意識,充分發揮各個工作室的職能,利用校企合作資源調動學生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應當維護各個工作室之間的利益,培養各成員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15]。由校內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課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負責,協商制定各個工作室管理細則和獎懲制度[16]。
采取“學分制”的考核方式。學期結束后,根據工作室成員參與項目具體情況,包括是否達到置換學分的項目數目要求、工作時間、項目難易程度、項目合格比例等,由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在校專業教師共同評定是否給予相應的學分[17]。
通過生生互評,師生評價,企業評價激發學生工作興趣。同時,通過現場實操、校企合作企業專家點評的教學方式突出工作室的技能特色。
通過校企合作平臺成立“室內空氣檢測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的實踐,突破了傳統課堂組織形式,解決了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問題,大大提高了本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共建“室內空氣監測”工作室具有以下特點:(1)引企入校加強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同時為工作室成立提供便利條件。以承接真實項目為主導,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保證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2)引企入校提供的真實工作環境,讓學生能夠在校期間提前認識并適應工作狀態,真正達到畢業即就業,提高學生的就業率;3.通過“校企共建工作室”教學模式的研究亦可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