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秀
(甘肅省白銀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一科,甘肅 白銀 730900)
消化內科疾病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病癥之一,其存在歷史悠久,至今仍是人類多發病之一[1],其特點為不易根治、病程長且復發性強。臨床常見癥型主要有:(1)上消化道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應激性潰瘍等。(2)肝膽脾胰性疾病。包括:乙肝、肝硬化、丙肝、甲肝、肝臟的占位、膽囊的炎癥、膽囊結石、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等。(3)腸道疾病。包括:腸息肉、不全性腸梗阻、胃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道的腫瘤等。(4)其他病變,包括腸系膜淋巴結炎等。一般臨床表征為:食欲不振、經常反酸和噯氣、惡心嘔吐、吞咽困難、愛打嗝、早飽或者腹脹、腹瀉、便秘等應激表現。其發病原因多與飲食結構、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2]。臨床上中醫方劑治療見效慢,療程長,故患者往往更喜歡采用西醫療法,但西藥毒副作用大,刺激性強,用藥久了其耐藥性愈加顯現,見效雖快卻極易復發[3],不能達到根治之目的,總體療效并不盡如人意[4]。因此,近些年來白銀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臨床診治中有意嘗試將中醫和西醫療法結合起來辨證施治,達到標本兼治,從而根治或者降低不良情況的發生,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將探究過程總結匯報如下。
此次探究的樣本為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間,消化內科收治患者總數的一部分,即從總樣本589例患者中抽取140例作為探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經胃腸鏡檢查、X 線鋇餐檢查及幽螺旋桿菌培養結果為陽性;②確診為消化系統常見病。排除標準:①消化系統重癥或者不是消化內科常見病;②合并胃穿孔、出血、幽門梗阻患者;③合并其他器質性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④對某些治療藥物過敏者,包括中醫治療禁忌者。
2 組患者中男性74 例,女性66 例;年齡最小的20 歲、最大的65 歲,平均年齡(46.3±2.4)歲;病程6.7-48.2 月,平均病程(17.6±1.6)月。典型病例有:潰瘍性結腸炎39 例、慢性胃炎51 例、胃食管反流病28 例、慢性胰腺炎12 例、十二指腸潰瘍10 例。依據隨機數字分類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70例、觀察組7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型等臨床基礎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很小,不影響本次研究(P>0.05)。
對照組患者依然采用常規西醫方案治療,比如胃酸、燒心給予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氫鈉、奧美拉唑、泮托拉挫等西藥治療;保護消化道黏膜給予米索前列醇、果膠鉍、硫酸鋁等治療;抗幽門螺桿菌采用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治療;止吐用胃復安;止瀉用蒙脫石散;增加腸胃動力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調節腸道菌群服用益生菌等。用法和用量遵照醫囑或藥品說明書。
觀察組患者在按照病型選擇服用上述西藥的基礎上再給予中醫治療,即西藥+中藥+中醫理療同時進行。以胃食管反流為例,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是因,胃被灼傷、胃氣上逆是果,肝火橫逆、脾虛失運是本,反酸、胸腹灼痛等是標。因此,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當抑肝扶脾,清胃化濕,降逆制酸為目標。中藥方劑:北柴胡、川芎、陳皮、旋復花、草豆蔻、醋香附、法半夏、煅赭石各10 g,煅龍骨、海螵蛸、瓜蔞、煅牡蠣各20 g,黃連片、甘草、木香各6g,酒大黃3 g。共6劑,每劑溫水泡20 min,煎熬30 min,取汁液200 mL,每天一劑、早晚各一次。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可從虛實寒熱方面著手,用中藥方劑對其進行內服,同時輔以針灸或穴位貼敷治療。中藥方劑:炙黃芪30 g,炮姜、黨參、丹參各20 g,石榴皮15 g,陳皮、白術、桔梗、麥冬、訶子、蓮子芯、烏梅、黑順片、炒白扁豆各10 g,甘草和川木香各6 g。用法用量同胃食管反流方劑服法。
中醫研究表明,消化內科常見病的發病機理是肝氣郁結犯及脾胃;濕毒之邪致脾胃不和;瘀血內阻、脾腎陽虛而至致胃關不固等導致。在治療上,除了內服藥劑還可輔以外治療法,比如穴位貼敷:針對胃脘痛脾胃虛寒者用干姜、吳茱萸、細辛各10 g,胡椒、肉桂各15 g,研成粉末以蜂蜜和醋制成糊狀,敷在天樞、關元、神闕、氣海等穴位。對于泄瀉病,用白芥子、白豆莢、厚樸各10 g,吳茱萸15 g、干姜4 g、霍香5 g、細辛3 g,以上述同樣的治法,敷在脾腧、天樞、腎俞穴、足三里;若泄瀉如水樣狀可增加水分穴、關元、氣海等穴位。若采用中藥塌漬法,還可配置烤燈以維持外敷藥物的溫度等中醫手法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患者切忌辛辣刺激、油膩等食物攝入,以清淡、營養、易消化為最佳選擇。療程為60 d,治療結束后通過電子胃鏡進行復查,主要觀察病灶周圍潰瘍和黏膜組織變化情況。隨訪時間1~3年,視情況而定。
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相關數據;治療完成后,統計分析其住院或治愈所用時間、復發狀況、復查相關指標,評價兩組患者的療效并對比組間差異大小。療效評判標準[5]: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評判依據,顯效:臨床表征胃痛、惡心等狀況完全消失,經胃腸鏡等復查,腸胃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表征狀況有所改善,經復查腸胃功能大部分恢復(80%)。無效:臨床表征狀況無改變,甚至有加重趨勢表現??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2 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渾身乏力、食欲不振、便秘、嗜睡等)發生情況,并比較分析不良反應率高低狀況。
本次探究采集的相關數據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通過t檢驗,P<0.05時說明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患者用同樣療程時間治療完成后,經計算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例(%)]
觀察組有3 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率為4.29%(2∕70)。不良反應癥狀主要表現為身體乏困無力、食欲不振無胃口、輕度便秘、低燒等。類似的不良癥狀在對照組也有出現,但不良反應率較觀察組要高(12.86%)很多,2 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例(%)]
消化內科從概念屬性上設置的是以中醫治療為主,并聯合西醫用藥對消化系統疾病進行綜合治療的一個科類,其診療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革新進步,臨床上必須依據患者實際情狀,甄選不同的診療方案,包括采用中醫還是西醫、或者中西醫結合、藥物的區分及配伍選擇等,最后做到正確使用即可。消化內科所診療的疾病多種多樣,治療用藥的選擇更是數不勝數。因此,對相關臨床醫師的整體素養要求很高,不僅要中西醫互通,而且對消化系統疾病的病理知識也有掌握,同時對本范疇的藥物使用要了如指掌。唯有如此,才會設計出完善的診療方案,選用科學合理的藥物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近些年來,臨床上治療消化系統常見病的西藥不斷更新換代,新藥層出不窮并迅速而廣泛地被應用于臨床。相比中醫中藥治療,西藥起效快,針對性強,短時間內就能大大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境況下,西醫西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成了最常見的方式之一。然而,不論醫療技術如何進步,至少目前服用西藥引發的副作用依然無法徹底改變,藥物使用的不良反應率和復發率仍然較高[6-7],因為西醫治療只是緩解臨床癥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能達到全身系統性調節、標本兼治的效用,這也被認為是西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局限性。
祖國傳統中醫藥療法歷來講究剛柔并舉、辨證施治,分時分段用藥有別,由內到外或內外結合因人而異、因病型而不同,加之中藥性穩、用藥講究療程,即由量變才能達到質變,這個過程正是各器官系統相互調節、治內安外的過程,所以中醫治療見效慢,時間長,但它恰好能克服西醫治標不治本的局限性。比如選用的中藥方劑中白芍、枳香、柴胡具有疏肝理氣之效,黃芪、黨參、甘草和白術能健脾益氣又解毒,川貝母、白芨能護黏膜促平衡,三七、丹參有化瘀生肌止痛之功,海螵蛸能中和胃酸,黃芩、蒲公英能清熱解毒、祛濕瀉火等。既有修復胃腸黏膜缺損及穿孔之藥,又有平衡補氣提高抵抗力等綜合治療之效。
正因為中、西醫治療消化內科疾病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故將二者結合起來,用西藥及時快速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減輕其痛苦,又用中藥調理腸胃功能,修復所傷,促進臟器功能平衡,提升免疫抵抗力,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7.14%,優于對照組88.57%,2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內科常見病臨床效果顯著,比單純一種方法治療效果好。在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4.29%,對照組為12.86%,兩相比較差異迥然,說明不良反應與西藥治療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而中醫手法與中藥方劑治療相對來說,刺激性不大,藥性溫和而效用持久,因而其產生的副作用也小。這兩項數據也證明,采用中西醫聯合療法治療消化內科常見病,可以達到各取所需、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獲得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另外,消化內科常見病多屬炎癥范疇,除了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以外,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起居、運動等)也是引發致病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之上,還應有意識、持之以恒改變這些不良習慣,才能徹底根除此類疾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消化內科常見病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臨床效果好,見效快,不良反應情況低,愈后不易復發,基本能實現根治的目的,而且能切實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輕,應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應用和研發,讓其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