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艷 屠曉麗 王靈之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翻譯專業,口譯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口譯能力指完成口譯行為所需的內在知識和技能體系,主要包括雙語能力、言外知識和口譯技巧三大模塊。而口譯是一項包含話語識別、記憶存儲及口頭產出等多種認知信息處理技能在內的復雜的認知技能。也就是說,口譯作為一種復雜的認知技能,其實對學習者的要求并不局限于雙語能力、言外知識和口譯技巧,口譯能力的發展往往還包含心理等方面的復雜因素。對于學生譯員尤其如此,在英譯漢過程中,盡管語言能力會影響口譯效果,但這種影響更多的是通過心理能力發揮作用;心理能力,尤其是其中的口譯焦慮,對口譯質量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此外,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在此有必要提及,即學生的外語水平多未達到口譯的高要求,這個事實提醒我們,學生譯員在口譯學習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除了課上重視以上三大模塊的教學外,課外的教學特別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心理焦慮等問題的關注也不容忽視。
近幾年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在眾多的口譯教學法研究論文中,口譯人才培養等宏觀描述和口譯筆記等技術性操作論述較多,但與口譯教學緊密相關的心理學等研究尚顯不足。口譯教學中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和認知及能力發展特征,如注意力、壓力承受等因素都不可忽視。為了更好地關注學生如何“學”,在口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照顧到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的差異,注意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減少學生的學習焦慮。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在口譯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尤其是學習困惑等進行評估、診斷和反饋,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口譯學習中的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引導,避免學生走彎路,讓學習更有實效。反思日志是一種比較簡單有效記錄學生口譯學習過程的方法,有研究人員發現,“口譯學習者可以通過撰寫反思日志鍛煉反思性學習能力,形成個性化的有效學習方法。而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反思日志并及時給予反饋,增加師生互動,完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因此,對學生的反思實踐日志進行評閱和指導非常重要。
筆者以“口譯教學”和“反思日志”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只找到兩篇核心期刊論文,其中一篇上文已提及,而另一篇文章也只是提到了學生反思日志可被用來評估教學行動研究效果。因此,反思日志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尚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筆者現為交替傳譯課程的授課老師,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翻譯專業二年級本科生,共26 人,其中包括一位跨專業選修的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交替傳譯課程開課時間為一個學期,每周2 課時,共32 課時。要在這么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筆者認為,須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但教師的首要任務依然是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問題是一周的口譯課程只有90分鐘,傳統的交替傳譯教學又以實踐訓練為主,“精講”和“多練”的時間總是很難平衡,而且由于班級人數較多,無法做到每次課都能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指導。此外,部分學生由于初次接觸交替傳譯課程,存在畏難情緒和心理焦慮問題,但又不愿意主動向教師提及自己遇到的學習困難。筆者發現,學生的反思日志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一是它可以忠實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方便教師了解每位學生口譯學習的真實情況,及時對學生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等進行一對一的評估、診斷和反饋;二是它可以方便學生向教師直接提出自己的建議,而不用擔擾在同學面前說錯話,起到學生學習和教師指導之間的橋梁作用,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升口譯能力;三是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況,以便教師采取應對措施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因此,本研究以學生的反思日志為主要數據,分析學生在交替傳譯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心得、感悟和收獲,同時,把相關的教案、教學材料和學生作業作為佐證性數據,與反思日志數據的分析結果相印證。
本研究主要試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翻譯專業本科生在初次學習口譯時撰寫的反思日志表現出什么特點?
2.教師對學生反思日志的指導與反饋對學生口譯能力的發展有何影響?
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筆者收集了所教班級的26 名學生在學習口譯過程中所撰寫的14 次反思日志,共364 篇,除去第一周的課程介紹和最后一周的期末復習,平均每周一次。教師對日志形式、字數和撰寫語言沒有硬性規定,但提供了一些規范性建議。反思日志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在口譯練習中自評優缺點(前期)及學習情況總結(中后期)、所遇到的困難、對教學的建議等三部分。據期末數據統計顯示,所有學生都用漢語撰寫日志,字數一般為幾百字到一千字不等,并以Word 文檔或手寫拍照的方式上傳到學校的“學習通”慕課教學平臺的個人平時作業專欄。在閱讀了學生的反思日志后,筆者根據其中提出的問題逐一給予反饋和回復。
筆者執教的班級共有26名學生,教師很難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由于課堂內的多數時間被用于實踐訓練,師生之間互動不多,因此,在閱讀學生的反思日志前,教師對每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其實主要來自于其課堂表現。然而,通過閱讀學生的反思日志,筆者不僅可以實時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可以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接受程度,有時甚至能收到極具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
根據Pavlovich 的研究,反思日志一般分為四個維度。第一維度主要是對學習過程、經歷的描述和回顧;第二維度則是對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困難、問題等進行分析和總結;第三維度側重問題解決方案的尋求,從而形成新的理解;第四維度則是付諸實施,著手改進。筆者對364 篇反思日志進行統計,發現他們基本涵蓋了四個維度。學生反思所體現的維度在數量上(篇次)依次遞減,共有362 篇次(99.5%)的反思日志描述了口譯學習過程的困難或經歷,對應第一維度;有301 篇次(82.3%)的日志對遇到的學習困難進行了分析,對應第二維度;有176 篇次(48.3%)的日志描述了學生尋求問題解決方案的努力和過程,對應第三維度;有123 篇次(33.8%)的反思日志對學生自己嘗試改進口譯學習的措施并付諸實踐進行了記錄,對應第四維度。下面就學生反思日志中所體現出的不同維度的特征進行概況總結,同時說明教師如何針對該階段的學生做出回應和指導。
在閱讀學生的第一篇反思日志時,筆者發現,由于事先沒有經過任何口譯訓練,學生普遍反映課程較難,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適。最突出的問題是聽力基礎不夠扎實、百科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及不知道如何做口譯筆記。根據以上情況,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課外要求學生每天完成一篇英國或美國新聞聽力的newsbriefing(新聞簡要概述),課內則重點訓練學生的無筆記口譯練習,促使學生學會“抓邏輯、聽大意”,同時,輔之以有筆記的中英文復述練習。學生12 在日志中寫到:“后來就慢慢好很多,覺得老師真的很用心,根據我們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在調整方法。”
經過教師的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反思日志越寫越長,展現出越來越多的細節。譬如,有的學生發現自己的口譯表現與精神狀態相關:“我覺得口譯和精神狀態的好壞關系也很大”(學生5);有的除了分析困難,還詳盡地記錄了對口譯課由“害怕恐懼”到“擁抱挑戰”的心路歷程;有的則善于對困難進行歸納和總結。
這些內容僅僅是開學兩三周后就陸續出現在學生的日志中,學生也慢慢有了進步,譬如對英文聽寫和口譯筆記已經能很好地進行區分。在這個階段,筆者一方面繼續鼓勵和表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迸發的各種閃光點,同時引導學生將自己口譯學習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盡量具體化,以便教師對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難及時進行診斷和反饋,從而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根據學生聽力水平穩步上升的態勢,筆者開始要求學生在課后分組練習口譯,并根據學生反思日志中反映的問題對練習進行了詳盡的安排,如要求每次練習都錄音,并進行有聲思維過程記錄。教師在下一次上課前,會對所有材料反復聆聽,分析學生口譯練習中的優缺點,并通過慕課平臺實時反饋給學生。同時歸納出共性問題,在下一次課上進行統一講解,并選取部分材料進行示范。
經過幾周的強化訓練,效果初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能運用所學口譯技巧,還開始嘗試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學生慢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無筆記記憶法,如故事發展脈絡法、樹狀信息層次法、畫面感記憶法等。在這個階段,教師不僅要繼續鼓勵學生,還要對學生的學習經驗及建議給予肯定和支持。當然,如果有不當的學習方法,教師也會及時加以糾正和引導。同時,筆者開始向學生推薦課外專題閱讀書目,并輔之以相應的課內外練習或課堂小測驗,以督促和引導學生不斷拓寬知識面。
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在教師的不斷肯定下,學生的自信心逐漸建立起來,“(現在)明顯沒有剛開始學習時那么慌張和混亂”(學生20)。反思日志能達到第四維度的學生其實已逐漸適應交替傳譯課程的學習,并且慢慢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對于這部分學生,筆者以引導為主,肯定他們在口譯學習上的進步,同時鼓勵他們繼續接受口譯挑戰。
傳統的交替傳譯課堂側重講與練,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往往集中于教學,無法兼顧學生的個體學習差異,更談不上緩解其口譯學習過程中承受的心理壓力。Thorpe曾指出,反思日志能夠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思考,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并歸納學習經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反思日志對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指導,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反思的質量。筆者在交替傳譯課程上通過學生的日志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反思性教學研究,發現教師與學生通過反思日志頻繁互動不僅能促進學生反思日志質量的提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口譯能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在交替傳譯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也面臨著一些共性的挑戰。如果教師能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困難,并相應地調整教學策略,就有可能使學生更快適應交替傳譯課程的學習,從而加速他們口譯能力的發展。此外,還可以實時掌握學生情緒的變化,緩解學生在口譯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在本課程開課前,筆者就曾誤以為所有翻譯專業的學生都已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可以馬上開始口譯技巧的訓練,但事實并非如此。在一名學生第一次課后的日志中提示了這一問題:“交傳基礎課往往是我壓力最大、也最緊張的一節課”(學生25)。可見,在進行第一次口譯課前,最好能對學生的外語水平進行試測,以便掌握基本情況,從而設計專門的教學方案。
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既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及時調整教學設計,當然這方面離不開學生反思日志的輔助。“老師上課的節奏,很以我們的反饋為中心,也會以此調整教學計劃,我們也感覺這種彈性教學對我們幫助很大”(學生16)。
筆者通過一個學期的交替傳譯課程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的反思日志呈現四個維度,教師可通過對不同維度日志的差異性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口譯的基本技能,并促成其口譯能力的提高。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既需要明確的教學目標,又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調整教學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常規的口譯能力三大模塊的教學外,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口譯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心理壓力。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讀學生的反思日志,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從而采取合適的策略,更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口譯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