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穎瑜 陶威 吳永忠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類型,前者可自行消退,后者血清膽紅素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久,對新生兒的健康有明顯影響[1]。病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100 μmol/L,且患兒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主要診斷依據,非結合膽紅素是新生兒黃疸的主要病理產物,胎糞排出延遲、缺氧、饑餓、脫水等可加重黃疸病情,甚至引發嚴重并發癥[2]。由于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及大腦功能尚未發育完全,過高的血清膽紅素可透過血腦屏障,損傷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智力損害,引發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和神經功能損傷甚至死亡[3]。因此,早期的診斷及治療至關重要。藍光照射是本病常用治療方法,可促進皮膚中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異物體排出體外,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目的。但單純藍光照射的效果不一,對于部分新生兒的效果不佳。益生菌可促進腸道系統功能建立,抑制結合膽紅素分解,使其還原為膽原及其氧化產物而排出體外,可增強降血清膽紅素效果[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藍光聯合益生菌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9 月在本院新生兒科治療的60 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0 例。觀察組中,男16 例,女14 例;胎齡34~42 周,平均胎齡(38.3±1.5)周;日齡1~28 d,平均日齡(6.2±7.3)d;黃疸類型:感染型黃疸13 例,溶血型黃疸9 例,阻塞型黃疸8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5 例;胎齡34~41 周,平均胎齡(38.1±1.4)周;日齡1~28 d,平均日齡(6.0±7.4)d;黃疸類型:感染型黃疸12 例,溶血型黃疸9 例,阻塞型黃疸9 例。兩組患兒的性別、胎齡、日齡、黃疸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兒均符合《新生兒黃疸的診斷與治療》[5]中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伴有明顯的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205 μmol/L;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檢查均正常。
1.2.2 排除標準 嚴重免疫缺陷性疾病;先天性、遺傳性疾病;肝功能異常、膽管阻塞;生命體征不穩定;對本研究藥物過敏;中途退出研究;合并乙肝等嚴重傳染性疾病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單用藍光照射治療,使用藍光雙面光療箱(北京中西遠大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YL68YXK-7),將新生兒置入其中,取平臥位,控制箱內溫度在30~32℃,相對濕度55%~65%,用眼罩遮蓋眼睛、尿包會陰部位,上下燈管距離患兒皮膚40 cm 和20 cm,藍光照射波長427~475 nm,24 h/次,一般高膽紅素血癥照射治療24~48 h 即可,連續光照時間不宜>4 d[6]。治療2~3 d 后評價療效。
1.3.2 觀察組 使用藍光聯合益生菌治療。藍光照射治療同對照組,服用復方嗜酸乳桿菌片(通化金馬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14,規格:0.5 g),溫水或奶沖服,0.5 片/次,2~3 次/d。治療2~3 d后評價療效。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②使用黃疸檢測儀(濟南來寶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型號QL1200B)測定治療前、治療2 d、治療3 d 的經皮IBiL、TBiL 水平;③比較兩組退黃時間、住院時間;④治療前后測定T淋巴細胞水平,包括CD3+、CD4+、CD4+/CD8+,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2800 r/min,共10 min,采用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MD-IA-1000 型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⑤比較兩組治療期間腹瀉、脫水、皮疹、青銅癥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皮膚、黏膜等黃染完全消失,經皮膽紅素以及血清膽紅素均恢復正常;有效:皮膚、黏膜等黃染明顯減輕,經皮膽紅素以及血清膽紅素水平接近正常;無效:皮膚、黏膜等黃染無明顯改善,經皮膽紅素以及血清膽紅素水平無下降[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經皮膽紅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IBiL、TBi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3 d,觀察組的IBiL、TBi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經皮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經皮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退黃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時間比較(,d)

表4 兩組治療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CD3+、CD4+、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D3+、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新生兒黃疸在臨床的發病率及住院率均較高,是新生兒科重點關注的疾病之一。其發病與肝臟及腸道對膽紅素的代謝及排出障礙、血清膽紅素生成過多密切相關,也是造成新生兒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8]。生理性黃疸通常由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足和出生后短時內紅細胞破壞過多引起,臨床癥狀較為輕微,多伴有輕度食欲不振,經多曬太陽可促進皮膚膽紅素分解,黃疸可自行消退[9]。病理性黃疸發病早,血清膽紅素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無法通過加強日照消退,尤其以早產、低體重、感染、脫水、缺氧等新生兒病情較為嚴重,若未達到及時診治,血清膽紅素可透過血腦屏障,對患兒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影響腦部發育及神經系統功能[10]。因此,及時的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臨床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較多,如藥物治療、光照療法、換血療法等,藍光照射屬于基礎治療方法之一,在臨床應用廣泛。通過藍光照射患兒皮膚,可與皮膚中膽紅素發生化學作用,使未結合膽紅素分解成水溶性異物體,從尿液或糞便中排出,有助于黃疸的消退[11]。通過多次間斷藍光照射,能減少對患兒皮膚的損傷,且能夠達到促進膽紅素轉化的最佳吸收條件[12]。但對于嚴重黃疸患兒來說,單純藍光照射的效果有限,若血清膽紅素仍持續不退,需要進一步聯合治療。
益生菌對促進腸道菌群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復方嗜酸乳桿菌片內含中國株嗜酸乳桿菌,日本株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和枯草桿菌等四種活菌成分,能直接在腸道內定植,增加腸道內有益菌群數量,改變腸道內環境,降低腸道內pH 值,抑制結合膽紅素分解,使其還原為尿膽原及其氧化產物,隨糞便排出體外[13]。此外,益生菌通過建立腸道菌群系統,能增強腸道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加快病情的恢復[14]。
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表現為膽紅素生成較多,pH 值較低,使得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力下降,不利于膽紅素的轉運,而干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足且活力低下,最終使膽汁淤積,結合膽紅素排泄力下降,肝臟吸收未結合膽紅素[15]。近年來,聯合治療已成為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治療方法,藍光照射可分解非結合的膽紅素,形成水溶性同分異構體,使得非結合膽紅素無需肝臟分解代謝,從膽汁和尿液中排泄[16]。益生菌通過快速建立腸道微生態系統,促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使其從糞便中排出,避免膽紅素在體內蓄積,維持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17]。兩種方法聯合使用能夠對非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產生作用,增強了降膽紅素效果,還可調節患兒機體的膽紅素代謝功能,促進病情的緩解,抑制復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2、3 d 的IBiL、TBi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退黃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D3+、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充分證明新生兒黃疸行藍光聯合益生菌治療安全有效,能協同發揮兩者的優勢,能加快膽紅素的分解代謝和排泄,促使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并能改善膽紅素代謝功能,增強機體免疫,縮短治療時間,提升整體療效。
秦桂紅等[18]將藍光聯合益生菌治療與單純藍光治療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經皮測膽紅素水平持續下降,膽紅素水平恢復時間更短,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認為藍光聯合益生菌治療新生兒黃疸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促進膽紅素排泄。
綜上所述,藍光聯合益生菌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確切,有效降低了膽紅素水平,縮短了病程,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