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美 龍成峰
癲癇是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需要終身服用藥物對病情進行控制[1]。但是在實際的治療中,抗癲癇藥物僅對部分患者的癥狀可以進行緩解,而且容易出現耐藥情況,所以探索癲癇的發病機制,尋找新的有效治療方法,在臨床研究中非常重要[2]。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差,缺乏主動性,生活質量也普遍較差,對于慢性癲癇患者而言,提升其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對其病情進行控制和康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我國康復醫學的發展,慢性癲癇患者的康復問題已經逐漸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目前有研究指出,慢性癲癇患者的康復要走開放式、社會化、綜合性的路徑,這其中包括對其進行開放式、系統性康復訓練等[3,4]。現本文針對精神康復訓練對于慢性癲癇患者的康復效果展開深入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80 例慢性癲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3~70 歲,平均年齡(45.37±8.21)歲;病程5~30 年,平均病程(15.46±5.16)年。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5.53±7.49)歲;病程7~35 年,平均病程(15.25±6.5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慢性癲癇,病情相對穩定;②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軀體患有嚴重疾病;②器質性疾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康復,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在相對固定的場所參加一般性康復活動,比如外出做操、散步、看電視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1.2.1 康復訓練的項目 ①音療:可以帶患者去音療室聽音樂,每次聽音樂時間可以持續1 h 左右,可以在多功能廳教患者唱歌,或者唱卡拉OK,2 次/周。②體療:可以帶患者去體療室進行身體鍛煉,體療室的健身設備較多,康復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推薦合適的運動設備,在本次研究中康復治療師為患者選擇了合適的項目,使其通過跑步、籃球、臺球、廣播操等各種活動來進行鍛煉,或者也可以通過分組分時段的方式,安排每一位患者進行活動鍛煉。③娛療:可以帶領患者跳兔子舞等各種舞蹈,練習八錦緞等養生功,或者進行擊鼓傳花等團體活動,對于娛療的活動訓練,康復治療師可以根據患者的興趣來進行安排。④工療:康復醫護人員可以帶領具有某方面特長或者興趣愛好的患者去練習一些特長,比如在專門的繪畫室、書法室、手工制作室等進行練習。⑤健康教育:醫院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和培訓班等方式向患者講解并科普相關的健康知識,使患者認識到吸煙有害健康,學會對自身的飲食進行控制,正確使用抗癲癇藥物等。同時也需要指導患者做好個人衛生,對于其所在的環境需要保持整潔和舒適,床鋪、衣物等均應當做好整理,對于不利于病情恢復的行為及時進行糾正,并指導其養成正確的生活方式,可以通過頻繁的練習來進行糾正[5-7]。
1.2.2 康復訓練的內容 ①生活行為的康復訓練:主要針對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和不健康的行為方式進行調整,指導患者自己穿衣整理床鋪,自己解決大小便,對指甲進行修剪等,指導患者不隨地吐痰和亂扔煙頭,在醫護人員的示范和指導下,每周都對生活技能進行集中訓練,訓練1 次/d,1 h/次,逐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提升,對于其存在的不利于病情恢復的行為,及時給予糾正,確保其順利恢復。②社會交往技能訓練:醫護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對心理情緒進行調節,知道如何對自身的注意力和情緒進行調整,使其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并鼓勵患者,對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進行表達,及時給予贊揚和批評,使患者主動對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改正。與患者的日常交流互動過程中,要注意對基本的語言交流能力進行訓練,逐步恢復患者正常的語言功能,使其與他人可以正常交流。③工作行為的康復訓練:康復醫護人員可以在患者的娛樂活動中,帶領患者有目的地學習一些謀生技巧,比如手工編織、種植花卉、清潔衛生等,這樣可以為其回歸社會做好基礎[8,9]。
1.2.3 康復訓練的活動形式 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動時間,為患者安排合適的項目,每個項目進行2~3 次/周即可,活動時間持續在40~60 min/次左右,可以以周為單位分上下午時間活動。康復醫護人員可以基于患者的興趣愛好來對其進行分組,確保每個小組都有專業的康復醫護人員進行指導和督促,可以給每個小組設置1~2 名組長,對每個病區的紀律、衛生等工作進行監督。具體的活動形式需要根據項目情況來安排,可以分為集體訓練和個別輔導、幫助等形式來進行活動訓練,比如可以和患者集體學習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學唱歌等,對于個別具有興趣愛好的患者可以輔導手工訓練等。在對患者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可以組建各種康復隊伍,比如扇子舞隊、太極拳隊等,通過定期舉辦大型活動的方式,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其中,比如可以召開聯歡會、運動會、歌詠比賽等,可以每周四組織患者看電影,每月為患者集體過生日,也可以組織戶外活動等,以此不斷培養患者對于外界事物的興趣,使其能夠逐步與外界接觸,主動融入社會活動。
對于參加康復訓練的患者,需要在保持常規治療的原則上,由康復醫護人員根據其具體的情況為其制定詳細且全面的康復計劃,并制定每個階段的康復目標,確保患者的康復訓練能夠有計劃、有步驟的展開。對于患者的康復效果,可以每周由護士進行評分和總結,對于取得明顯進步的患者,可以給予其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可以在大會上對患者給予表揚。這樣可以有效調動患者對康復訓練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使其從中獲得集體榮譽感,使其對自身病情恢復增強信心,能夠堅信自己可以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10-12]。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采用IPROS 和NOSIE-30 進行效果評定,IPROS 根據國內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特點制定,客觀反映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和判斷患者實際的社會功能缺陷程度,細分為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該表共36 個項目,5 個分量表,評分等級為5 級,分值范圍0~144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越輕[13]。②NOSIE-30 量表包括30 個項目7 個因子,按0~4 分的5 級評分,細分為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精神病表現、遲滯、抑郁,同時比較總積極因素、總消極因素、病情總估計。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病情總估計、總積極因素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康復程度越好;激惹、精神病表現、遲滯、抑郁、總消極因素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康復程度越差[1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IPROS 評分比較 觀察組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IPRO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IPRO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NOSIE-30 評分比較 觀察組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積極因素、病情總估計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激惹、精神病表現、遲滯、抑郁、總消極因素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OSIE-30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NOSIE-30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目前臨床對于慢性癲癇的病因沒有明確的研究論證,但是由于這種疾病的復發率非常高,缺乏針對性較強的治療方案,所以臨床療效普遍較差[15]。加之許多患者在出現這種疾病后,會遭到家屬的遺棄和社會的偏見,這就導致患者在住院后,社會角色受到很大影響[16]。慢性癲癇患者社會功能存在明顯的減退現象,這些患者大多數可能沒有結婚,缺乏來自家庭的溫暖和照顧,多數處在精神衰退狀態,其意志要求減退,情感淡漠,對于周圍事物漠不關心,而對于護理人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17]。對于一些長期住院治療的患者,由于長時間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與外界的接觸較少,其行為也會隨之出現退縮情況,導致其社會功能明顯缺失。本次實踐結果顯示,觀察組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生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積極因素、病情總估計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激惹、精神病表現、遲滯、抑郁、總消極因素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精神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慢性癲癇患者的行為方式,對于其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均有改善作用。究其原因,康復活動能夠有效激發患者的主動性,培養其對生活的興趣,對于其精神活動能力能夠進行挖掘。而且康復訓練的實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緩患者病情的發展,降低社會殘疾程度,對其社會功能和精神狀態可以有效進行改善,使其生活能力得到提升,對于其生活質量的提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對于慢性癲癇患者,康復訓練的宗旨是恢復患者人類具有的全部權利,使其病情早日康復,回歸社會。實際上慢性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是適應社會的過程,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是基于患者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指導,在對其疾病癥狀進行緩解的同時,也要促使其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和生活,對于傳統的不滿足患者康復需求的模式,應當及時進行調整,在患者的康復中,應當以患者為中心,給予其全面的關懷,將其生活質量和生活社會功能的恢復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18-20]。
綜上所述,慢性癲癇患者可以通過精神康復訓練的方式來促進病情康復,以提升其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