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顏顏
介入手術室是針對疾病開展介入治療的重要場所,隨著近年來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手術室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逐漸增多。由于介入手術室的診療過程相對特殊,工作環境相對特殊,在該科室內的醫護服務質量與介入診療活動的安全性之間具有密切關聯,不僅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還會對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1-3]。安全隱患是指在診療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在介入手術室護理中,對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和排查,并采取相應的改進對策十分重要,是提高介入手術室內患者及醫護人員安全指數、確保介入診療效果的關鍵。為了解介入手術室的安全隱患,本研究中選擇了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介入手術室接受介入治療的100 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了介入手術室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探討預防介入手術室安全隱患的對策,以期為提高介入手術室診療的安全性提供借鑒和幫助。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介入手術室接受介入治療的100 例患者,納入標準:①在介入手術室接受介入治療;②成年患者意識保持清醒,配合治療,或未成年患者監護人配合醫護工作;③在介入手術前,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協議;④順利完成介入治療,順利出院;⑤臨床資料無欠缺,完整性好。排除標準:①認知、精神方面存在功能障礙;②肝腎功能重度損傷;③嚴重感染;④傳染性疾病。患者的年齡最小1 歲,最大67 歲,中位年齡38 歲;男31 例、女69 例;介入手術方式分別為:子宮動脈栓塞術39 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手術25 例、肝動脈栓塞術16 例、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20 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100 例介入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和分析介入手術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針對介入手術室的安全隱患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100 例介入手術患者中,有11 例患者存在安全隱患,發生率為11%,其安全隱患分別為輻射防護不當2 例(2%)、無效造影3 例(3%)、穿刺點出血2 例(2%)、儀器使用不當2 例(2%)、迷走神經反射1 例(1%)、職業暴露1 例(1%)。見表1。

表1 100 例介入手術患者的安全隱患分析(n,%)
介入手術室在醫院各個科室中是重要的科室之一,是醫院診療場所中的一個重要場所,主要負責對疾病實施介入診療,常見的介入診療術式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子宮動脈栓塞術、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手術、肝動脈栓塞術、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等[4,5]。由于介入手術室內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會使用具有放射性的設備及化學藥劑,加上介入手術室相對封閉這一特性,導致在介入手術室內存在著一些安全隱患。做好介入手術室內患者診療活動中的安全隱患管理工作關系到該科室內患者的診療效果,一旦介入手術室內因安全隱患而導致不良事件發生,會對患者的診斷結果和治療效果造成不良的影響,還可能會對介入手術室的醫護人員造成職業暴露危害。
為解決介入手術室內的安全隱患,需對介入手術室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明確,本研究中通過對100 例在介入手術室內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100 例介入手術患者中,有11 例患者存在安全隱患,發生率為11%,其安全隱患分別為輻射防護不當2 例(2%)、無效造影3 例(3%)、穿刺點出血2 例(2%)、儀器使用不當2 例(2%)、迷走神經反射1 例(1%)、職業暴露1 例(1%)。可分為患者與醫護人員兩個方面,患者方面的安全隱患指無效造影、穿刺點出血、儀器使用不當、迷走神經反射,而職業暴露是醫護人員方面的安全隱患,輻射防護不當是醫患雙方的安全隱患,對上述安全隱患發生的原因分析如下:①輻射防護不當:在介入診療過程中,大部分患者需使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 等設備進行診療,DSA、CT 均屬于放射科設備,這些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輻射危害,隨著醫患雙方在放射線中待的時間越長,其與放射線的接觸時長增加,醫患雙方長時間受到電離輻射,易出現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等異常情況,女性還可能在月經期間出現月經不調情況[6-8]。②無效造影:在介入手術室診療過程中,部分患者需接受造影檢查,以明確其病變所在位置及病變大小、形態,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患者的造影圖像相對模糊,導致無法根據造影圖像判斷病變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在造影檢查前患者未接受屏氣訓練指導,在檢查過程中患者未屏氣,導致造影圖像在成像時受到患者呼吸的影響,圖像中出現偽影,一旦造影無效,患者需再次進行造影,導致其造影檢查次數增多,造影劑使用增多,對患者的輻射危害增大。③穿刺點出血:穿刺點出血主要是指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血管穿刺時,操作不當,導致血管壁被刺破,引起出血,或是由于在穿刺后對穿刺點的止血操作不當,壓迫止血時僅對皮膚穿刺點進行壓迫,而未能對血管穿刺點進行壓迫,或是由于穿刺時選擇的鞘管型號不合適,鞘管內徑過大,會對血管造成創傷,增加滲血風險[9-11]。④儀器使用不當:儀器使用不當是指醫護人員對于儀器設備的了解不足,未能熟練掌握儀器的使用方法,或者由于未能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維修養護,導致儀器設備出現故障。⑤迷走神經反射:迷走神經反射主要是由于醫護人員在采用化學藥物對患者進行動脈灌注時,未能對化學藥物的灌注速度進行控制,導致化學藥物灌注速度過快,血液中的化學藥物濃度出現暫時性增高,易引發迷走神經反射[12-14]。⑥職業暴露:由于介入手術室醫護人員在介入診療中需對患者使用具有放射性的化學藥物,在對患者用藥時,藥物與醫護人員皮膚接觸或經呼吸道吸入,會對醫護人員造成影響,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藥物對醫護人員的不良影響越明顯,可能會導致醫護人員出現月經不調、皮膚過敏、咽痛等不良情況[15-17]。且由于介入手術室的工作強度大,在診療過程中,醫護人員精神狀態長期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放射線、銳器、血液等危險因素中暴露,易受到職業暴露危害。
針對介入手術室患者及醫護人員在介入診療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可采取以下防護對策:①加強輻射防護:盡可能減少DSA、CT 等具有輻射危害的影像學設備的使用,多使用超聲等無輻射危害的設備;醫患雙方合理使用防輻射防護用品;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操作時間,縮小透視范圍。②屏氣訓練指導:在造影檢查前,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開展屏氣訓練,告知患者如何正確屏氣,反復訓練,直至患者熟練掌握屏氣技巧,并在造影過程中及時囑咐患者屏氣,盡可能在患者一次屏氣期間完成造影。③加強穿刺規范化操作:根據血管穿刺時的要求,制定統一的無菌操作規范,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開展醫護工作,醫護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穿戴隔離衣、口罩、手套及防護帽。在穿刺過程中,應用超聲技術作為穿刺引導,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可對穿刺針的位置和進針方向予以實時顯像,醫師可根據超聲圖像對穿刺針的位置和方向進行及時調整,避免穿刺針在進針過程中方向出現偏移而致血管壁損傷。④加強儀器設備的使用培訓:安排專業的維修人員負責介入手術室設備及儀器的維修養護工作,定期由其對儀器設備進行檢查、維護和保養,確保設備及儀器良好運行。定期組織介入手術室醫護人員進行儀器設備使用方法的學習,如介入手術室引進新設備,醫護人員應及時對新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行了解,以熟練掌握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⑤加強迷走神經反射的防范:在使用化學藥物開展動脈灌注時,應注意控制化學藥物對患者動脈血管的灌注速度,對血液中化學藥物的濃度進行實時監測,必要時還可應用鎮靜藥物對患者進行鎮靜處理[18-20]。⑥加強職業暴露防范:定期組織介入手術室醫護人員參加職業暴露防護培訓,使醫護人員深刻了解到職業暴露危害的危險性,使其意識到在診療活動中做好自我防護的重要性,增強其對于職業暴露的自我防護意識;定期組織介入手術室醫護人員進行全身健康體檢,加強特殊時期健康管理,如醫護人員近期健康狀況欠佳,或處于月經期,需進行調班,盡可能避免與藥物的接觸,同時,醫護人員自身還應定期接種傳染性疾病的疫苗,鼓勵醫護人員積極進行鍛煉,以提高其身體素質,醫護人員在休息時可進行頸椎、腰椎活動;規范介入手術室的操作,如在進行靜脈用藥時,針頭和注射器需選擇適宜大小,針頭過大易導致藥粉灑出,針頭過小易導致抽吸困難,每次抽取藥液時注意不要超過注射器容積的75%,避免藥液外漏;在與銳器接觸時,需佩戴好雙層的醫用手套,包括薄棉紗白色手套、乳膠手套,盡可能減少滑石粉與其皮膚的接觸,同時,盡可能避免手部與銳器直接接觸,始終保持小心謹慎的工作態度,如醫護人員被銳器所傷,需立即應用肥皂水對傷口進行沖洗,采用碘伏消毒傷口處;此外,還應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心理評測和疏導,并在介入手術室開展彈性排班制,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
綜上所述,介入手術室診療活動中的安全隱患以輻射防護不當、無效造影、穿刺點出血、儀器使用不當等較為常見,對于介入手術室存在的安全隱患,臨床工作中需采取針對性的對策,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