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孤立性肺結節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周圍含氣肺組織所包繞的高低密度無明顯癥狀的實性或亞實性肺部病變,其直徑≤3 cm,有良惡性之分。由于孤立性肺結節起病隱匿,因此早期漏診率高。同時其不會對肺組織結構、功能造成較大影響,故常規檢查難以鑒別結節性質[1,2]。如果結節為惡性且侵襲度較高,由于生長速度較快可對周圍組織產生明顯的壓迫癥狀,并且發展至后期還會形成多器官系統轉移,這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即便是惡性結節,若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也可以獲得良好預后,因此早期進行孤立性肺結節的良惡性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3]。多層螺旋CT 有著掃描范圍大、掃描時間短等優點,其可以更好的獲取三維重建圖像,從而顯著提升孤立性肺結節的良惡性診斷準確率[4]。本次研究將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醫院收治的72 例孤立性肺結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多層螺旋CT 的診斷效果展開探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醫院收治的72 例孤立性肺結節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病理檢查結果分為良性組(42 例)與惡性組(30 例)。良性組男26 例,女16 例;年齡38~77 歲、平均年齡(57.33±7.68)歲;惡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6~78 歲,平均年齡(57.28±7.7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孤立性肺結節診斷標準且經病理檢查確診;②入組前未接受放、化療及手術治療;③自愿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對造影劑過敏患者;②合并嚴重內科疾病;③認知障礙患者。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多層螺旋CT 檢查。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吸氣后屏氣并雙手舉過頭頂,應用美國GE 公司Lightspeed 64 排VCT 進行掃描,管電流、管電壓、掃描層距、掃描層厚、螺距、旋轉時間、重建層距、重建層厚分別為150~180 mAs、120 kV、0.625 mm、0.625 mm、1.375∶1、0.5 s/圈、0.625 mm、0.625 mm。對患者胸廓入口至肋隔角進行平掃。確定病灶位置后應用于高壓注射器以4.0 ml/s 速率經患者肘靜脈注射80 ml 非離子型碘對比劑,隨后行多層螺旋CT 動態增強掃描。將得到的信息傳入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分析,再由2 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①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分析多層螺旋CT 掃描的特異度、靈敏度及準確度。②記錄掃描強化峰值,并計算強化峰值/主動脈強化峰值。③比較兩組CT 征象,包括鈣化、分葉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 多層螺旋CT 診斷孤立性肺結節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分別為92.86%(39/42)、93.33%(28/30)、93.06%(67/72)。見表2。
表2 診斷結果(n)
2.2 兩組強化峰值、強化峰值/主動脈強化峰值比較 惡性組強化峰值(37.99±7.67)HU、強化峰值/主動脈強化峰值(19.73±3.61)高于良性組的(10.11±2.84)HU、(3.19±0.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強化峰值、強化峰值/主動脈強化峰值比較()
表3 兩組強化峰值、強化峰值/主動脈強化峰值比較()
注:與良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CT 征象比較 惡性組鈣化占比為16.67%(5/30),低于良性組的38.10%(16/42),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占比分別為86.67%(26/30)、76.67%(23/30)、70.00%(21/30),高于良性組的14.29%(6/42)、16.67%(7/42)、16.67%(7/4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惡性組空泡征占比為30.00%(9/30),與良性組的42.86%(18/4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CT 征象比較[n(%)]
孤立性肺結節有多種特征,首先其是單一的,可與多發性肺結節相區分。同時其有著清楚的邊界及類圓形陰影,不伴隨肺不張、肺門腫大等其他病理表現。目前,臨床尚缺乏孤立性肺結節的確切流行病學資料,但據可靠數據推測,其患病人數已超過1 億[5]。盡管90%以上的孤立性肺結節都為良性,但為了降低惡性腫瘤造成的危害,臨床在診斷時都會將后者放在首位考慮。患者在早期一般無癥狀,故需通過影像學手段進行排查。常規的CT 平掃雖然能顯示結節的形態學特征,但由于引發疾病的因素較為復雜,導致形態學特征多樣,再加上CT 平掃存在異病同影征象,這會降低診斷準確率[6,7]。隨著計算機技術及微電子學發展,上世紀末,擁有多排寬度探測器結構、可獲得多層面數據成像系統的多層螺旋CT 被應用于臨床。相比于斷層CT,螺旋CT 可連續采集投影數據,這可減少運動偽跡,避免漏掃。同時其還能縮短掃描時間,提高Z 軸分辨率,從而獲得更高質量的三維圖像。而與單層螺旋CT 比較,多層螺旋CT 又有了更高的性能[8]。除了Z 軸擁有多排探測器外,其還有著多個數據采集通道,圖像重建方法也更加先進,通過任意橫斷層面解剖面位置,可獲取斜位層面、矢狀層面等重組圖像,并且圖像無偽影,在清晰顯示病灶與周圍組織關系的情況下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指導。此外,多層螺旋CT 掃描1 周的時間更是可以達到亞秒級。憑借上述優點,該項檢查技術被應用于人體三維成像、血管造影成像及心臟成像等多個臨床領域[9]。
本次研究顯示,多層螺旋CT 診斷孤立性肺結節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分別為92.86%(39/42)、93.33%(28/30)、93.06%(67/72),提示多層螺旋CT 可為孤立性肺結節良惡性早期診斷提供指導。在張永強等[10]研究中,對78 例孤立性肺結節患者應用多層螺旋CT掃描檢查后,診斷結果顯示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分別為88.46%(23/26)、92.31%(48/52)、91.03%(71/78),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多層螺旋CT 可成為孤立性肺結節良惡性鑒別診斷的有效檢查方式。在強化峰值及強化峰值/主動脈強化峰值方面,惡性組強化峰值、強化峰值/主動脈強化峰值高于良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P<0.05)。提示臨床可通過掃描期間這一特征進行孤立性肺結節的良惡性診斷。在CT 征象方面,惡性組鈣化占比低于良性組,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占比高于良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惡性組空泡征占比與良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毛刺征是腫瘤邊緣的放射狀線條影,當毛刺征越明顯,腫瘤惡性程度也會越高;分葉征與花瓣狀較為相似,不同分化程度的腫瘤會表現出差異性的生長發育速度,同時周圍結構也會對腫瘤組織的發育產生影響,此時會出現分葉征;結節與胸膜見的喇叭口狀、三角形及線樣的影像學表現即為胸膜凹陷征,這幾個CT 征象都是判定惡性結節的重要征象。在郭會斌[11]研究中,通過對68 例孤立性肺結節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掃描后,良惡性組在鈣化、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中表現出差異性,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這幾個征象是臨床判斷孤立性肺結節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 有著掃描時間短、空間分辨率高等優點,其可得到更高質量的影像學圖像,顯示孤立性肺結節良惡性相關征象,從而為臨床鑒別診斷提供指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