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腦梗死在臨床中也稱作為缺血性腦卒中,屬于一種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是由缺血、缺氧而引發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此疾病不僅可導致機體出現昏迷、肢體麻木、頭暈等癥狀,情況嚴重時還可誘發運動性失語、吞咽困難以及肢體行動障礙等[1,2]。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針對此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案較多,西醫多選擇阿司匹林藥物干預,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幾率,還有一定程度的鎮痛效果。我國中醫治療歷史悠久,對部分疾病可達到標本兼治目的,且治療安全性高,醫療費用低,深受我國人群認可與滿意[3,4]。因此,本文對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患者應用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進行觀察,分析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的優勢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患者92 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6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1 例;年齡最小40 歲,最大75 歲,平均年齡(64.95±1.75)歲;病程最短15 d,最長6 個月,平均病程(3.10±1.35)個月。實驗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最小41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64.96±1.78)歲;病程最短18 d,最長6個月,平均病程(3.45±1.37)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西醫方案干預: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次,1 次/d,餐后溫水送服;并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況開展語言康復訓練,加強日常用語訓練,調控語速,針對語言不利情況需先開展發音、呼吸訓練,再實施口部肌肉運動發音轉化訓練。
實驗組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西醫治療同對照組完全一致,中醫治療選擇針刺與中藥方劑。針刺方法:選擇頂旁線、頂中線、頂斜1 線、頂斜2 線、正營穴、承靈穴等穴位,用頭皮穴入針,深度保持1.5 寸即可,從上到下、從后向前,采用提插方式入針,操作者需掌握進針幅度與提插幅度,行針時間在30 s內。對舌根穿刺3 針,在舌根部位快速斜刺入針,深度為2 寸;若患者肢體行動障礙,則對曲池穴、陽陵泉、外關穴、昆侖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沖穴與解溪穴等穴位針刺;若患者口角歪斜,可對地倉穴、頰車穴入針;若患者有吞咽障礙,可對翳穴入針。治療1 次/d,共開展30 d 治療。中藥方劑:選擇中藥材半夏12 g、鉤藤10 g、陳皮12 g、天麻15 g、茯苓15 g、竹茹10 g、牛膝10 g、水蛭10 g、蜈蚣10 g、甘草3 g、川芎10 g,用600 ml 水加入到中藥材中,熬煮成200 ml,清晨空腹服用,1 劑/d,共開展30 d 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日常生活質量評分。療效判定標準:有效:治療后,患者口語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與復述能力較治療前好轉≥85%;改善:治療后,患者口語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與復述能力較治療前好轉60%~84%;無變化:治療后,患者口語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與復述能力較治療前好轉≤59%;總有效率=有效率+改善率。應用日常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包括精力、生理機能、軀體健康、精神健康、社會功能以及一般健康狀況,每項總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中有效16 例(34.78%),改善20 例(43.48%),無變化10 例(21.74%),治療總有效率為78.26%;實驗組中有效20 例(43.48%),改善24 例(52.17%),無變化2 例(4.35%),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精力、生理機能、軀體健康、精神健康、社會功能以及一般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急性腦梗死被認為是腦部原發性血供障礙疾病,是多種因素造成腦部缺血、缺氧,腦組織局限性壞死,進而誘發的一系列病變[5]。腦梗死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疾病,老年人是主要的患者群體,腦組織血供障礙導致的局部缺氧、缺血是發生腦梗死的主要原因[6]。腦梗死容易伴發運動性失語癥狀,對患者的康復極為不利。臨床中,針對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的治療方案較多,而不同方案所達到的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性[7,8]。
西醫治療多選擇應用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營養腦細胞以及開展語言康復訓練等方案,雖對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有一定的干預價值,但長時間應用可增加耐藥性,而且藥物對機體肝腎等器官易產生損傷[9]。中醫認為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的形成因素多與本虛標實、痰濁內盛等方面有關,采用針灸方案治療有利于改善腦神經的通暢性,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開竅作用,對舌根針刺有利于促進喉舌功能多的恢復,調節機關[10]。通過對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患者機體相關穴位進行刺激,可提高陽氣,合理調節神志,溝通經氣,達到疏經通絡、開竅咽喉作用,多個穴位刺激可將氣傳到舌補,促進聲音恢復。從現代藥理角度出發,大腦皮層各個區域功能與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患者的局部血流量有著緊密關聯,通過對頭部穴位進行針刺,可改善皮層區血流量,加速大腦皮層血液循環,增加腦組織氧分壓,促進腦組織的修復與代謝[11,12]。中藥方劑通過口服方式給藥,有利于機體吸收,其中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鉤藤息風止痙、清肝熱、平肝陽的效果確切;陳皮可發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作用;天麻具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茯苓可發揮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效果;竹茹可達到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目的;牛膝具有活血化瘀、強筋骨、利關節、利水、通淋等作用;水蛭祛瘀消癥,通利水道;蜈蚣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效果確切;甘草可發揮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止咳祛痰、調和諸藥效果;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效果明顯;諸藥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活血通絡目的。
綜上所述,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屬于臨床常見病,予以患者中西醫結合方案進行治療效果確切,不僅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還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增強患者語言表達能力,符合臨床治療需求,值得在臨床中持續性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