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江 劉 鑫(通訊作者) 楊立民 楊震 和濛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胸外科,云南 昆明 650101)
肺癌目前位于惡性腫瘤之首,嚴重威脅人類健康[1]。肺癌根據其病理類型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以NSCLC居多[2]。NSCLC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免疫系統在包括NSCLC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細胞因子(Cytokine,CK)又是機體發揮免疫功能、進行免疫調節的重要物質之一。CK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細胞或部分非免疫細胞合成分泌的能調節細胞生理功能、介導炎癥反應、參與免疫應答和組織修復的蛋白質和小分子多肽。各種CK在NSCLC發病中所發揮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IL-17)和IL-10是CK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本文通過對NSCLC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10的含量進行檢測,并結合疾病分期進行分析,以期初步闡明兩者在NSCLC發病中的免疫學作用。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9年5月至8月確診的23例NSCLC患者為病例組,并收集同期15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患者入組標準為同時滿足以下2個條件:確診為NSCLC的患者,包括經穿刺活檢、支氣管鏡活檢或手術切除術后病檢確診的患者;術前均未進行過任何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相關抗腫瘤治療的NSCLC患者。有下列條件之一者即為排除病例:無法確診或術前疑似NSCLC但術后病檢排除者;已進行過抗腫瘤治療的NSCLC患者;既往自身免疫病、傳染病、炎癥性腸病等與免疫失調高度相關的疾病;不同意入組者。采用國際抗癌聯盟(UICC)和美國癌癥聯合會(AJCC)聯合推出的第8版肺癌TNM分期標準進行分期。該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均取得所有入組患者和志愿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人群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實驗方法
1.2.1 標本收集:所有患者及健康者均空腹狀態采集靜脈血5mL,不添加抗凝劑,待自然凝固后3000r/min離心3min,分離出血清,-80℃保存血清備用。
1.2.2 ELISA法檢測血清IL-17和IL-10含量:根據說明書操作,然后上酶標儀檢測450nm波長的OD值,用Curve Expert1.4軟件繪制標準曲線,根據標準曲線計算每個樣本CK含量。
1.3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IL-17含量:從正常健康者到I-II期NSCLC患者再到III-IV期患者,血清IL-17含量依次遞減,其含量依次為(8.17294)pg/mL、(6.22208)pg/mL、(4.81191)pg/mL,III-IV期患者較健康者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健康者和I-II期患者及I-II期和III-IV期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詳見圖1。

圖1 各組人群血清IL-17含量(pg/mL)
2.2 血清IL-10含量:從正常健康者到I-II期NSCLC患者再到III-IV期患者,血清IL-10含量分別為(0.60005)pg/mL、(0.57003)pg/mL、(0.69010)pg/mL,III-IV期患者較健康者和I-II期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健康者和I-II期患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詳見圖2。

圖2 各組人群血清IL-10含量(pg/mL)
目前不少研究顯示免疫系統監視作用的減弱是惡性腫瘤發生的機制之一,NSCLC的發生同樣與免疫逃逸相關[3]。CD4+T細胞各亞群介導的細胞免疫在機體抗腫瘤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輔助性T細胞17(T helper17,Th17)和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成為近年研究的熱點。Th17主要通過分泌一系列效應細胞因子發揮免疫功能,IL-17是Th17的主要效應細胞因子,包括IL-17A~IL-17F 6個亞型,其中IL-17A是主要亞型[4]。Th17及其所分泌的IL-17對腫瘤免疫的影響仍存在較大爭論[5]。例如有研究者提出IL-17可促進成纖維細胞分泌VEGF,誘導腫瘤微環境中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發生及轉移。Huang等[6]發現肺腺癌小鼠體內IL-17水平較正常組升高,且與VEGF水平呈正相關。還有研究發現向腫瘤組織中注射了IL-17的小鼠比未注射IL-17的肺癌小鼠腫瘤生長速度明顯加快,而敲除IL-17基因可減慢腫瘤的生長[7]。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結論,Benatar給小鼠接種NSCLC細胞后再給注射重組IL-17,發現注射IL-17的小鼠有著更強的抗腫瘤能力[8]。同樣有研究顯示腫瘤微環境中的Th17和IL-17能夠激活DC、促進效應T細胞和Tc形成并募集其定植于腫瘤病灶中,促使NK細胞浸潤等,間接發揮抗腫瘤效應[9]。由此可見Th17細胞及其主要效應因子IL-17在NSCLC的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仍存在不少爭議。Treg是一類發揮免疫負向調節作用的CD4+T細胞,有研究發現Treg主要通過分泌IL-10等具有強大免疫抑制功能的細胞因子減弱免疫監視功能,促進腫瘤的發生,這可能也是NSCLC發生的機制之一[10],例如Karlicic等[11]就對肺癌患者腫瘤組織和外周血中IL-10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均較正常人升高。
本研究主要從Th17和Treg發揮作用的主要效應因子視角來探討兩者在NSCLC中的作用。本研究顯示從健康者到I-II期患者再到III-IV期患者,血清IL-17含量依次遞減,III-IV期患者較健康者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III-IV期患者較健康者和I-II期IL-10水平明顯增高,提示了IL-17可能的抗腫瘤效應,在健康者和早期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尚可,IL-17水平較高,隨疾病進展至中晚期,免疫抑制因子IL-10水平升高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拮抗IL-17的抗腫瘤效應,從而導致IL-17降低,我們可初步認為IL-17水平下降和IL-10的上升,從而造成Th17/Treg平衡向Treg偏移,這可能是NSCLC的免疫逃逸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IL-17和IL-10作為Th17和Treg的主要效應因子,在中晚期NSCLC患者體內表達異常,可能參與了NSCLC的發生,且IL-17和IL-10分別顯示出抗腫瘤與促腫瘤效應,間接影響著Th17和Treg在NSCLC發病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該研究樣本例數較少,只檢測了血清水平,且具體機制不明,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樣本、在腫瘤組織水平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