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倩
(遂平縣中醫院,河南 駐馬店 463100)
妊娠期高血壓(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HIP)作為產科常見的疾患,是指妊娠與血壓升高同時存在,出現血壓升高、蛋白尿、水腫及全身多處臟器損傷,嚴重時可出現抽搐、昏迷等癥狀,威脅產婦及圍產兒健康,也是導致產婦與圍產兒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文獻表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與HIP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即便在產后仍可使產婦處于長期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增加遠期心腦血管、代謝綜合征、動脈硬化等疾病發生率[2]。因此,探討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對改善患者預后、降低動脈硬化發生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探究將分析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及影響因素,以為臨床制定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HIP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3~52歲,平均年齡(35.46±3.73)歲;妊娠次數1~6次,平均妊娠次數(2.83±0.92)次;分娩次數1~3次,平均分娩次數(1.15±0.28)次。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HIP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血壓管理專家共識(2015)》[3]中相關診斷標準;②認知能力正常且無精神功能障礙;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②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或傳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1.3.1 資料收集: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35歲,≥35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index,BMI)(≥30kg/m2,<30kg/m2)、糖尿?。ㄓ校瑹o)、高血脂(有,無)、收縮壓、舒張壓、超敏C反應蛋白(hs-CRP)(≥10mg/L,<10mg/L)水平。其中糖尿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中相關標準;高血脂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5]中相關診斷標準;收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s-CRP水平,以hs-CRP≥10mg/L為異常。
1.3.2 動脈硬化標準:采用AE-1000A動脈硬化檢測儀檢測所有患者產后臂踝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數值,取平次數據作為最終結果。以患者四肢左右兩側baPWV最大值進行對比分析,將baPWV≥14m/s定義為動脈硬化。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非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125例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共37例,發生率為29.60%。
2.2 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的單因素分析: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不受BMI、高血脂、收縮壓及舒張壓的影響(P>0.05);但可能受年齡、糖尿病、BMI、hs-CRP水平的影響(P<0.05),詳見表1。

表1 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的單因素分析
2.3 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35歲,糖尿病、BMI≥30kg/m2及hs-CRP≥10mg/L是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的影響因素(OR>1,P<0.05),詳見表2。

表2 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狀況的Logistic回歸分析
HIP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與胎盤、孕婦及胎兒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有關,且該病被認為是女性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而早期動脈硬化是HIP產后常見的血管不良事件,嚴重影響產后恢復[6],故對HIP患者產后早期動脈硬化發生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單因素及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35歲、糖尿病、BMI≥30kg/m2及hs-CRP≥10mg/L是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的影響因素。逐條分析原因可能如下:BMI≥30kg/m2。體質量越高則表示受檢人體型過胖,而肥胖體型已被認為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主要的危險因素,腹腔內脂肪的堆積能夠提高血脂異常、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發展[7]。此外,內臟脂肪細胞中腺素受體β1、β2及β3呈高表達,其對脂肪具有分解作用,導致游離脂肪酸形成,在進入門脈循環后肝臟游離的脂肪酸加速運轉增加脂質的沉積及膽固醇合成,為粥樣硬化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針對此類產婦應及時更換飲食方案,減少對油脂攝入,控制BMI范圍正常以降低動脈硬化的發生。糖尿病。糖尿病主要與糖、脂肪及蛋白質三大能量物質的代謝紊亂有關,糖尿病患者血液運送脂肪的蛋白質會發生變形,在運輸過程中易發生沉積于血管內壁形成脂肪塊,導致動脈硬化的形成。年齡≥35歲。隨著妊娠產婦年齡增長,血管內的皮脂肪沉積增多可引起粥樣硬化,且年齡越大則機體免疫功能越低、機體退化較為嚴重等導致運動量減少且偏肥胖而提高動脈硬化發生率[8]。針對年齡較大患者可通過積極宣教、適量運動、改善飲食等方式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hs-CRP≥10mg/L。hs-CRP作為肝臟在受到炎癥刺激、組織損傷等產生的急性相蛋白,其能夠誘導泡沫細胞的形成從而激活機體單核細胞,促進組織分泌因子凝血機制啟動,加速內皮細胞中細胞粘附分子的表達,促進動脈硬化發生[9-10]。
綜上所述,HIP患者產后動脈硬化發生可能與年齡≥35歲、糖尿病、BMI≥30kg/m2及hs-CRP≥10mg/L有關,臨床應根據上述指標積極制定相應診療方案,以降低動脈硬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