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 宇
(河南省長垣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喉科,河南 長垣 453400)
上頜竇囊腫(Maxillary cyst,MC)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大多數(shù)患者囊腫較小,無明顯癥狀,但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頭痛、牙痛、面部壓迫感、鼻腔間斷流出黃色液體等癥狀,影響正常生活[1]。對于MC患者,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路徑根治術治療效果確切,但其對組織損傷較大,術后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影響預后效果。近年來,隨著醫(yī)學術式發(fā)展,鼻內鏡下下鼻道黏膜瓣開窗術(以下簡稱開窗術)成為關注的熱點。本研究選取我院76例MC患者,旨在分析開窗術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選取我院76例MC患者,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n=38例)女18例,男20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5.19±10.58)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病程(2.81±1.06)年,囊腫直徑2.5~3.5cm,平均囊腫直徑(3.01±0.22)cm;觀察組(n=38例)女17例,男21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6.73±9.68)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病程(2.94±0.98)年,囊腫直徑2.5~3.5cm,平均囊腫直徑(3.06±0.18)cm。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囊腫直徑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均經(jīng)MRI、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擬行手術治療并簽署手術同意書;無精神類疾病;凝血功能正常;認知功能正常;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免疫功能障礙;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接受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路徑治療。鼻內鏡輔助下,切除鉤突,之后擴大上頜竇自然口,若患者存在篩泡位置影響自然開口的情況,可切除篩泡前壁。使用鼻內鏡探查上頜竇腔,以確認囊腫大小、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采用適宜長度的黏膜鉗,進行撕除囊壁操作,對囊腫根部黏膜進行刮除、吸凈。若囊腫處于上頜竇內側壁(或底壁),術者可借助電動切割器,切除大部分囊壁。術畢使用納西綿填塞中鼻道。
1.3.2 觀察組:接受開窗術治療。于下鼻道外側壁處作“L”形切口,約距離下鼻甲前端1.5~2.0cm,從而充分暴露下鼻道外側壁,使用剝離子撥起黏膜,之后于下鼻甲黏膜下進行上頜竇骨壁造孔操作。內窺鏡輔助下,擴大造孔直徑至1cm,從不同角度觀察囊腫位置、大小,確認后使用息肉鉗迅速摘除囊腫,完成后檢查囊腫是否存在殘留,最后復位下鼻道黏膜。術畢使用高膨脹海綿填塞鼻腔,2d后取出。兩組術后均接受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療效。療效評估標準如下:①無效:鼻溢、頭痛等癥狀無改善,鼻竇CT復查發(fā)現(xiàn)竇腔存在較多囊腫殘留,MC組織清除不徹底;②有效:鼻溢、頭痛等癥狀顯著改善,鼻竇CT復查發(fā)現(xiàn)竇腔內存在少量積液或軟組織影,MC組織徹底清除;③痊愈:鼻溢、頭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鼻竇CT復查竇腔時未見異常軟組織影。痊愈、有效計入總有效。比較兩組術中失血量、手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兩組并發(fā)癥,包括術后溢淚、鼻腔粘連、面部腫脹、面部麻木等。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鼻黏膜形態(tài),采用Lund-kennedy評分評估,內容包括鼻漏、結痂、水腫、疤痕、息肉5項,每側0~10分,總分0~20分,得分越低表示鼻黏膜形態(tài)越好。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4,P=0.608),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手術相關指標:兩組術中失血量、手術及術后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 3839.17±6.5226.58±7.433.94±0.81對照組 3837.84±5.9123.94±7.564.25±1.02 t 0.9321.5351.467 P 0.3550.1290.147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失血量(mL)
2.3 并發(fā)癥:觀察組出現(xiàn)1例術后溢淚、1例面部麻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26%;對照組出現(xiàn)5例鼻腔粘連、1例面部腫脹、3例術后溢淚、2例面部麻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9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χ2=7.517,P=0.006)。
2.4 鼻黏膜形態(tài):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Lundkennedy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鼻黏膜形態(tài)比較(±s)

表3 兩組鼻黏膜形態(tài)比較(±s)
組別 n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觀察組 3811.79±2.492.03±0.551.36±0.24對照組 3810.83±2.065.82±0.972.84±0.51 t 1.83120.95216.186 P 0.071 <0.001 <0.001
MC是由慢性炎癥導致上頜竇黏膜腺管口堵塞,造成腺體分泌物潴留、線腔擴大,或黏膜反應性水腫,從而改變毛細血管滲透壓,導致血漿滲出且聚集于黏膜下結締組織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不暢、面頰部腫脹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隨著鼻內鏡技術發(fā)展、完善,其在臨床手術治療MC過程中逐漸得到推廣。鼻內鏡下進行手術治療,能有效幫助術者直接處理黏膜囊腫,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路徑根治術為常用治療方法,能有效清除囊腫組織,從而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鼻竇恢復功能正常,但其術后并發(fā)癥較多[2-3]。隨著臨床深入研究,開窗術成為關注的熱點,并逐漸得到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總有效率、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MC患者接受開窗術治療,效果確切,且不會顯著增加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也不會延長康復時間。開窗術術中無需對自然竇口進行擴大操作,且無需切除鉤突,從而能減小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還能保留竇口鼻道復合體正常結構、功能,以及下鼻道黏膜正常功能[4-6]。同時,本研究中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Lund-kennedy評分均降低,而觀察組更低,也說明開窗術治療MC能改善患者鼻黏膜形態(tài)。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可見開窗術治療MC,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此外,復位后,可封閉骨性造孔,避免下鼻道出現(xiàn)瘺口,避免與自然竇口間形成環(huán)流,從而能減少或避免上頜竇反復發(fā)生感染。同時,行開窗術應注意術前應進行鼻竇CT掃描檢查,從而確定囊腫位置、大小,促使術者有的放矢;若患者下鼻道狹窄,術中可先向內上方向反折下鼻甲,以擴大手術空間,方便操作等。
綜上所述,MC患者接受開窗術治療,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鼻黏膜形態(tài),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