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成 張清芳 祝 晴
(商丘市立醫院感染科,河南 商丘 476100)
重癥肺炎是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指患者在肺炎病程中,除了常見的呼吸系統癥狀以外,出現呼吸衰竭、低氧血癥、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需要進行通氣及循環支持[1]。重癥肺炎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患病原因多由于免疫力低下,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肺部造成感染,也有肺炎治療不當造成肺部感染進行性加重的情況[2]。在西醫中,主要采取抗感染及全身多器官支持等對癥治療的方式,雖可緩解疾病,但患者會出現菌群失調等藥物副作用[3]。在中醫里,重癥肺炎被歸結為“熱病”的范疇,痰熱壅肺證為兩大證型之一,由外邪入侵,郁化為熱凝結成痰,或體內素有宿痰,日久化為熱,外邪與痰熱相互作用,致使肺氣失調,引發痰熱壅肺[4]。因此使用中藥輔助治療,能起到化痰解郁,清熱瀉肺的功效,本研究使用清熱通肺湯對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患者進行輔助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在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4例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患者。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5]中重癥肺炎診斷標準的患者:呼吸頻率≥30次/min,氧合指數≤250 mmHg,多肺葉浸潤;②中醫辯證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痰熱壅肺證相關診斷的患者:咳嗽,痰濃稠色黃,胸悶氣短,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③需要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嚴重的精神病患者;②哺乳期或孕婦;③嚴重的心、腎,肝功能障礙者;④合并自身免疫病或惡性腫瘤的患者。隨機分為西醫組與中藥組各42例,西醫組使用常規西醫法進行治療,中藥組在西醫組的基礎上使用清熱通肺湯進行治療。西醫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6.37±5.34)歲;病程:1~14 d,平均病程(5.18±1.56)d。中藥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5.23±5.12)歲;病程:1~15 d,平均病程(5.43±1.72)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西醫組使用常規西醫治療,對患者進行抗感染、呼吸支持、吸痰霧化、營養支持、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待病原學結果出來后,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抗感染用藥,必要時給予機械通氣,日常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連續治療2周。中藥組在西醫組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清熱通肺湯治療,清熱通肺湯藥方:生地黃20 g、葛根20 g、瓜蔞皮10 g、石膏20 g、黃連8 g、黃芩15 g、土茯苓15 g、苦杏仁10 g、山藥10 g、升麻8 g、甘草6 g。將以上藥材放入800 mL水中進行煎煮,煮至還剩300 mL時關火,早晚各服1次,1次150 mL。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①中醫癥狀積分[7]。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從咳痰、氣短、舌象、脈象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分,按已消失、輕微、一般、嚴重四個等級評分,“消失”記1分、“輕微”記2分、“一般”記3分、“嚴重”記4分;②血氣指標。治療前后,在靜臥下抽取患者的動脈血,使用血氣分析儀對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與氧合指數(OI)進行測定。PaO2與OI值越高,PaCO2值越低,則說明患者肺的換氣功能越好,酸堿平衡狀態保持得越好;③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在靜臥下抽取患者的靜脈血,經過離心分離出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0(IL-10)水平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癥狀積分:治療后,兩組患者咳痰、氣短、舌象、脈象均下降,且中藥組患者上述各項積分均低于西醫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對比(±s)
組別 咳痰 氣短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中藥組 3.14±0.391.21±0.333.21±0.430.95±0.413.13±0.47西醫組 3.13±0.421.97±0.343.22±0.421.34±0.453.14±0.49 t 0.11210.3950.1084.1420.095 P 0.910 <0.0010.914 <0.0010.924舌象治療后1.21±0.351.79±0.416.973<0.001脈象治療前 治療后3.10±0.550.96±0.263.08±0.541.51±0.360.1688.0270.867 <0.001
2.2 血氣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PaO2、PaCO2及OI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藥組PaO2與OI值比西醫組高(P<0.05),PaCO2值比西醫組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O2、PaCO2與OI值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O2、PaCO2與OI值的比較(±s)
組別 n PaO2(mmHg) PaCO2(mmHg) O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藥組 4244.76±5.2682.61±8.4477.17±6.1447.44±4.19257.26±14.52352.19±22.62西醫組 4245.15±5.4576.36±7.5876.90±6.0256.16±5.46259.05±15.06301.61±20.26 t 0.3343.5710.2038.2110.55510.795 P 0.740 <0.0010.839 <0.0010.581 <0.001
2.3 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兩組患者IL-6、TNFα及IL-10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藥組患者IL-6、TNF-α及IL-10水平均小于西醫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6、TNF-α及IL-10水平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6、TNF-α及IL-10水平的比較(±s)
組別 n IL-6(pg/mL) TNF-α(pg/mL) IL-10(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護理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藥組 4255.63±3.4625.75±1.3138.82±2.3616.12±1.5450.27±5.3218.73±3.71西醫組 4255.52±3.4229.72±1.5938.31±2.4619.26±1.3450.21±5.2825.18±4.86 t 0.14712.4890.9709.9690.0526.837 P 0.884 <0.0010.335 <0.0010.959 <0.001
重癥肺炎患者會出現咳嗽咳痰、胸悶氣短、腹瀉發燒、面色蒼白等癥狀,更嚴重還會出現呼吸衰竭及休克,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率較高[8]。西藥治療由于受到患者耐藥性、免疫功能等因素對治療進展有較大影響,經過研究證實[9],中藥湯劑對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有更高的安全性,且不會產生耐藥,對輔助西藥治療有更好療效。
本研究使用清熱通肺湯對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患者進行輔助治療,結果發現中藥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得到下降,這與龍邦盛等[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分析原因為清熱通肺湯中生地黃性寒味甘,有著清熱涼血的功效,可消除內熱,治療舌絳;葛根性涼味甘辛,有著升陽止瀉、解肌退熱的功效;瓜蔞皮清熱化痰、散結止咳,可用來治療痰熱阻肺;石膏清熱降火;黃連與黃芩行清熱解毒、燥濕瀉火之效,可治療肺熱咳嗽、高熱瀉痢;土茯苓有著解毒除濕的功效;苦杏仁行降氣止咳、化痰平喘之效;山藥性平味甘,有著養脾益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升麻可發表升陽、清熱解毒;甘草發揮著止咳化痰、緩急止痛的功效,同時還調和諸藥藥性。本研究還發現中藥組患者的PaO2與OI值升高,IL-6、TNF-α、IL-10水平及PaCO2值降低,這與徐明興等[11]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說明清熱通肺湯能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降低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當人體發生炎癥反應時,體內分泌大量IL-6與TNF-α等炎癥因子,產生過強的免疫反應,后通過分泌IL-10對TNF-α進行拮抗,抑制炎癥與免疫反應,因此體內IL-6、TNF-α、IL-10水平升高[12]。而清熱通肺湯中生地黃含有地黃梓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13]。黃芩具有廣譜抗菌與抗氧化的作用,其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可通過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結合來阻斷促炎因子與表皮生長因子結合,還可抑制炎性生物酶滲出,達到抗炎的效果[14]。甘草中含有的甘草酸苷等成分可通過抗氧化作用來抑制氧化應激反應和調節免疫機制,以此抑制炎性因子的表達,也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15]。石膏中的主要成分為水硫酸鈣,有很好的退熱作用,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緩解肌肉痙攣。苦杏仁富含的苦杏仁苷是止咳藥中的有效成分,可在消化道內分解為氫氰酸,有著抑制咳嗽中樞的功效,可用來止咳平喘[16]。土茯苓注射液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液微循環,起到抗炎消腫的作用,土茯苓乙酸乙酯還可消腫鎮痛,通過抑制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來減輕炎癥引起的增生[17]。
綜上所述,清熱通肺湯輔助治療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患者有更好的療效,可以降低中醫癥狀積分,改善氣血指標,降低炎癥反應,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