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萍 馬向東 鐘曉鳳
(三門峽市中醫院藥劑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痛風性關節炎,于中醫學“歷節病”“痹證”范疇內有詳細敘述,其具體表現在于受累關節的紅腫、疼痛,隨病情遷延還可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甚至痛風[1]。且此類病癥易反復發作,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患者關節功能受損將逐步加深,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目前,運用外科手術并于術后服用降尿酸、鎮痛等西藥進行綜合治療,可取得不錯療效。而從中醫角度出發,深入分析病癥機理,從疾病發展過程中的痰濁、淤血等主要因素為側重點對癥施治,可從根本上改善、修復頑疾[2]?;诖?,筆者擬驗證化痰通絡方加減配合外科手術治療痰瘀痹阻型痛風性關節炎較之西醫藥物治療所取得的療效異同,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遵照完全隨機分組原則將本院收治的94例痰瘀痹阻型痛風性關節炎分作兩組,各47例。對照組男12例,女35例,年齡31~69歲,均齡(51.26±3.16)歲;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0~67歲,均齡(50.89±3.11)歲。兩組資料呈同質性,可作分析對比。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且經本院確診患者;②年齡30~70歲;③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且征詢患者同意簽署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消化道潰瘍患者;②精神嚴重障礙患者;③哺乳、妊娠期女性患者。
1.3 方法:全體患者均行外科手術(即膝關節鏡清理術)作基礎治療,對照組參照通風治療指南服用降尿酸、鎮痛等西藥治療,即服用50mg/次苯溴馬隆片、100mg/次尼美舒利片,日均1次。觀察組予以化痰通絡方加減中藥治療。其基礎方藥組成如下:忍冬藤、黃芪30g,白芍、延胡索、僵蠶、膽南星、地龍、桂枝及赤芍15g,生姜10g、甘草6g、白芥子9g。服用方法:水煎150mL分3次服用,上、中及晚各一次,1劑/d。
1.4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關節功能狀況、臨床指標水平及不良反應情況:①關節功能狀況:以VAS評分(分值0~10分,評分與痛感呈負相關)及膝關節Lysholm評分(分值0~100分,評分與膝關節功能呈正相關)作綜合評定;②臨床指標水平:涵蓋VEGF、CRP、ESR及BUA指標水平,以酶聯免疫分析法測定VEGF,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CRP,魏氏法測定ESR及尿酸酶法測定BUA;③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肝腎異常、過敏反應及腸道不適。
1.5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22.0軟件將采集數據作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關節功能狀況比較:兩組治療前膝關節Lysholm及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膝關節Lysholm評分均有上升,觀察組上升幅度更大(P<0.05),VAS評分均有所下降,觀察組較之對照組顯著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關節功能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關節功能狀況比較(±s)
注: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對照組 治療前Lysholm評分55.69±13.20 VAS評分6.31±0.61治療后 80.26±6.033.15±0.46 t,P 11.607,0.00028.356,0.000觀察組 治療前 55.36±12.86.34±0.42治療后t,P 86.33±4.5615.626,0.0002.27±0.3551.036,0.000
2.2 兩組臨床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VEGF、CRP、ESR及BUA水平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VEGF、CRP、ESR及BUA水平均有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水平比較(±s)
注: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VEGF CRP ESR BUA對照組 治療前 589.36±37.6551.63±7.6454.26±6.37542.31±46.38治療后 518.69±27.3614.23±2.5818.73±3.19418.37±44.69 t,P 10.410,0.00031.796,0.00034.191,0.00013.192,0.000觀察組 治療前 577.14±36.8951.71±7.5853.98±6.34538.26±45.27治療后 472.67±22.6310.74±2.4510.78±2.14395.36±34.03 t,P 16.549,0.00035.259,0.00044.260,0.00017.298,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6%,相較于對照組的10.63%,差異不顯著(χ2=1.389,P=0.239),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痰瘀痹阻型痛風性關節炎,自諸多古醫學典籍有詳細記載,譬如《金匱要略》“歷節”、《內經》“熱痹”及《靈樞》“賊風”均有提及,而“痛風”一詞則出自元代醫學家朱丹溪,并隨疾病認識不斷深入,痰濁及風寒濕熱淤血等致病因素已為廣大醫學家所共識[3]。而以此為著力點,從病機、表現、辯證及用藥上開展針對性施治,運用延留至今的寶貴中醫治療手段,尤以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有突出表現,可從血行通暢、益津煉液、濡筋養骨、補腎祛熱等方面解除病癥,盡最大程度改善關節功能,加快患者身體康復進程[4]。
本文以痰瘀痹阻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行外科手術施以西醫藥物及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旨在驗證化痰通絡方加減所取得的臨床療效。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膝關節Lysholm評分達(86.33±4.56),高于對照組的(80.26±6.03)分,且VAS評分低于對照組。由Lysholm及VAS評分標準加以評估,可見外科手術后運用化痰通絡方加減,關節功能有所改善,且疼痛程度明顯降低。而從患者機體臨床指標分析,觀察組BUA水平經治療后較之對照組有所降低。其水平降低可與外科手術中的關節鏡清理術對關節腔尿酸鹽結晶進行有效清理以及據現今降尿酸治療原則服用降尿酸藥物治療有密切關系,在取得不錯療效同時,對急性痛風預防及延緩痛風性關節炎進程亦有不錯效果[5]。至于CRP、ESR指標水平同VEGF呈相關性,觀察組治療后VEGF水平相比于對照組有極大降低。由于VEGF與疾病發作存在密切聯系,具體分析[6-7]:①其在機體炎癥反應中有促進之效,通過刺激內皮細胞釋放趨化因子,諸如MCP-1、IL-8等,吸引巨噬細胞等向內皮細胞集聚,經作用產生IL-6及TNF-α造成炎癥反應,此外,其存在雙向激勵,IL-6及TNF-α還可促進VEGF分泌,由此形成的炎癥循環可極大損傷滑膜及關節;②VEGF表達過度可激活纖溶酶釋放,進而過多分泌金屬蛋白酶,破壞血管內皮基質降解;③引發內皮趨化反應及血管增生,由于毛細血管基底膜降解,導致內皮細胞遷移,并侵入纖維凝膠誘使新生血管以發芽形式產生。由而其水平降低,可見化痰通絡方加減配合外科手術治療在痰瘀痹阻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具備卓越治療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8]:①化痰通絡方加減藥物組成中采用的膽南星可祛痰除濕,并用白芥子滋養經絡、消腫止痛,加以地龍通絡、止痛,輔以僵蠶化痰、除風,另施杜仲、桑寄生藥物,培元固本。對癥施治,且藥物配伍合理,故而改善關節功能效果顯著;②所取用藥效經攝入機體起效,血清激素水平得以調節,可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增加堿性纖維細胞,有助于保護機體血管;③通過藥理施以降尿酸中醫藥材,抑制黃嘌呤氧化酶,尿酸經腎臟作用排泄加快,尿酸含量由此降低;④阻滯炎性因子趨化及阻斷炎性因子傳播途徑,改善機體炎癥反應。而就兩者不良反應分析未見顯著差異,但觀察組不良反應例數較少,僅有2例,從安全性上著眼分析,中醫藥物藥性隨和、患者服用耐受性更強,由而相比于西醫藥物,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痰瘀痹阻型痛風性關節炎運用化痰通絡方加減配合外科手術治療,關節功能大為提升、臨床指標水平極大改善及不良反應顯著減少,可作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