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佛龍 王旭波 勞建昌
(湛江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廣東 湛江 524038)
功效性腹痛好發于小兒人群中,是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的功能性胃腸病,且疼痛部位多位于臍周,部分患者可伴有厭食、惡心嘔吐、疲勞、腹瀉等癥狀,影響兒童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對于兒童功能性腹痛發病機制尚未闡明,其發病多與心理因素、內臟感覺高敏、胃腸動力失調等有關。目前,臨床上對于兒童功能性腹痛以西醫治療為主,如鎮靜、解痙、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及心理治療等,但是患者遠期預后較差,病情反復發作[2]。祖國中醫認為[3],兒童功效性腹痛屬于“腹痛”、“心腹痛”范疇,疾病涉及臟腑以六腑居多。根據兒童功效性腹痛的疾病特點,結合小兒生理,將其概括為“不通則痛”。因此,中醫對于兒童功效性腹痛的治療主張疏通經絡、調理氣機[4]。小兒推拿聯合中藥熱奄包通過相應的推拿手法和中藥熱透作用,能直接作用于腹部病灶,達到疏通氣血、消食化積作用,有助于減輕患兒疼痛,實現臨床治愈的目的[5]。因此,本研究以兒童功能性腹痛患者為對象,探討小兒推拿聯合中藥熱奄包在兒童功能性腹痛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兒童功能性腹痛患者64例作為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2~8歲,平均(4.56±0.61)歲;病程1~7d,平均(3.69±0.63)d;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4例,中度13例,重度5例;觀察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2~9歲,平均(4.61±0.65)歲;病程1~8d,平均(3.73±0.67)d;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2例,中度14例,重度6例。
1.2 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兒科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腹痛診斷標準[6]。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治療。每次取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0.21g,口服,每天2次,7d為1個療程(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小兒推拿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推拿治療。具體操作手法為清肺平肝、清胃經、清大腸經、揉板門、揉一窩風、按揉足三里15分鐘,并以順時針方向完成腹部按摩,每次3~5min,并對腹陰陽推100次。選擇胃俞穴及脾俞等穴位完成6次捏脊。小兒推拿時以滑石粉作為介質,每次推拿20min,每天1次,連續治療7d(1個療程)。中藥熱奄包治療。中藥熱奄包順時針摩腹5分鐘,7天為一療程,治療后對患者效果進行評估并完成12個月隨訪。
1.4 觀察指標:癥候積分。兩組治療前、治療后7d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從發作頻率、腹痛持續時長、惡心嘔吐、腹脹、便秘及舌象進行評估,每項總分3分,分值越低,效果越佳[7];生活質量。兩組治療前、治療后7d采用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分別從精神健康、軀體疾病、生理機能、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每項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8];安全性及復發率。記錄兩組治療過程中皮膚微痛、瘙癢及肝腎異常發生率;兩組治療后均完成12個月隨訪,統計患者3、6、12個月復發率。
1.5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24.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兩組治療前癥候積分無統計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7d癥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7d發作頻率、腹痛持續時長、惡心嘔吐、腹脹、便秘及舌象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發作頻率 腹痛持續時長 惡心嘔吐 腹脹觀察組 治療前 2.13±0.692.06±0.672.17±0.722.14±0.71治療后7d 0.78±0.12#* 0.95±0.17#* 0.83±0.15#* 0.82±0.14#*對照組 治療前 2.15±0.702.04±0.632.16±0.712.12±0.68治療后7d 1.52±0.45* 1.59±0.41* 1.55±0.43* 1.72±0.48*便秘2.19±0.750.74±0.10#*2.21±0.771.62±0.44*舌象2.02±0.620.88±0.17#*2.05±0.651.69±0.52*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無統計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7d生活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7d精神健康、軀體疾病、生理機能、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精神健康 軀體疾病 生理機能 社會功能 健康狀況觀察組(n=32) 治療前 68.42±5.5671.15±5.6370.44±5.6169.08±5.6072.51±5.67治療后7d 87.98±7.41#* 89.34±7.47#* 85.42±7.38#* 86.75±7.39#* 84.37±5.62#*對照組(n=32) 治療前 68.45±5.6171.19±5.6670.32±5.5869.14±5.6372.41±5.65治療后7d 75.34±6.54* 78.47±6.41* 77.09±6.35* 78.51±6.71* 80.32±5.63*
2.3 兩組安全性及復發率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中皮膚微痛、瘙癢及肝腎異常發生率無統計意義(P>0.05);兩組療程后3、6個月復發率無統計意義(P>0.05);觀察組療程后12個月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安全性及復發率比較[n(%)]
現代醫學認為,兒童功能性腹痛的發生多與遺傳因素、胃腸動力因素、環境與心理因素及腸道微生物等因素有關。數據調查結果表明:兒童功能性腹痛在4-18歲兒童中發生率為0.5%~7.5%,潛在患兒基數大,年齡跨度貫穿幼兒到青春期,增加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西醫對于兒童功能性腹痛除了以口服用藥外,亦重視心理行為干預、飲食結構調理等,但是上述治療方法預后較差[9]。
中醫針對兒童功能性腹痛的病因提出“不通則痛”的病機,發病后病因與感受外邪、胃脾未全、情志失調及氣機失調等有關。近年來,中醫藥干預兒童功能性腹痛取得一定進展,在臨床應用中使用較多,并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7d發作頻率、腹痛持續時長、惡心嘔吐、腹脹、便秘及舌象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從本研究結果看出,小兒推拿聯合中藥熱奄包能降低兒童功能性腹痛癥候積分,利于患者恢復。目前,中醫用于兒童功能性腹痛的方法包括中藥穴位貼敷、小兒推拿、拔罐及物理治療等,上述治療方法均能縮短疼痛時間、腹痛發作次數,緩解不良情緒,有助于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小兒推拿學是中醫兒科與推拿相互結合的產物,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結合患兒的病理特點,運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兒童相應的穴位,能實現疾病治療。而中藥熱奄包則具有芳香走竄性味的中藥磨粉后加熱,配合小兒推拿手法并作用于患兒疼痛部位,借助熱力與中藥滲透、嗅覺刺激等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發揮臨床治療目的。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7d精神健康、軀體疾病、生理機能、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小兒推拿聯合中藥熱奄包有助于提高兒童功能性腹痛患者生活質量。中醫認為,兒童功能性腹痛屬于“腹痛病”范疇,結合兒童“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通過選穴清肺平肝、清胃經、清大腸,配合揉板門、揉一窩風并按揉足三里,借助中藥熱奄包順時針摩腹能發揮健脾助運及消滯止痛功效[10]。本研究中,兩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意義;兩組療程后3、6個月復發率無統計意義;觀察組療程后12個月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小兒推拿聯合中藥熱奄包用于兒童功能性腹痛中安全性較高,能獲得良好的治療預后。
綜上所述,小兒推拿聯合中藥熱奄包用于兒童功能性腹痛患者中能降低癥候積分,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安全性較高,能降低遠期復發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