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玉
(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撫州 344000)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強調職業(yè)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和實效,普遍開展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項目教學、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基于此,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模式要進行創(chuàng)新,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如何把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項目教學有機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智慧教育和混合式教學所具有的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獨有的特點,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從而使高職思政課教學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不同的學者對智慧教育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曹培杰認為,智慧教育的基礎是以“人的智慧成長”為指引、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以對傳統(tǒng)教育管理、教育方式、學習環(huán)境等進行智能轉變?yōu)楹诵模詾閷W習者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學服務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1];彭紅超、祝智庭等學者對智慧教育的含義進行了幾次描述修改,指出智慧教育是以新理念、新方法、新評估的全新教育模式。其中,新理念是指培養(yǎng)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善于溝通、合作、創(chuàng)造和自主解決問題的高級學習者;新方法教育教育方法實現智能型轉變;新評估是指向智能、發(fā)展型和個性化方向,從表層向隱性層面評估轉變[2-3]。
關于混合式教學,伊萌萌等學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以應用信息化技術為手段,采用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的混合教學模式”[4]。
從以上學者對智慧教育和混合式教學的定義可以看出,智慧教育集中在智能化、個性化、學習者為中心、突破時空限制新型教育模式,而混合式教學強調線上線下、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學模式;智慧教育與混合式教學有機融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共同推動高職思政教學質量的提高。
傳統(tǒng)教育模式單純基于信息技術,教學主體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授—受”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完成知識的傳遞。事實上,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主客體倒置違背了教學的規(guī)律,而基于智慧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尊重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教學主體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主客體關系中,主體受客體的制約,但是主體具有能動性。在教—學關系中,主體是學習者,客體是知識,因此,教學應該以學習者這一主體為中心,充分發(fā)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對知識的講解是中心,重點通過教師對書本知識進行講解,對重點、難點進行詳解,以達到學生弄懂、弄通知識的目標,但知識如何運用,學生如何自己建構知識卻不能很好地解決。也即是說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于智慧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更多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學生可以憑借智慧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進行互動學習和共享學習,另外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來看,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雖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的感性知識場景,但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tài)很難主動進入場景。也即是說,傳統(tǒng)教學局限于理論的傳授,學生缺乏通過實踐對理論的檢驗。而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學生不僅能在類似傳統(tǒng)教育背景下建構知識,而且能夠實踐知識,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設置仿真教學模塊,使學生進入仿真系統(tǒng),能夠把所學知識與真實的現實環(huán)境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自身體驗。在智慧樹智慧教育平臺中,有各門學科的虛擬實驗課,學生可以作為實訓課進行模擬實訓。教師也可以用VR技術制作虛擬仿真實驗課,從而降低教學成本。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由于資金的有限性不能建各類實驗室,因此采用仿真實驗室也同樣能達到效果,比如,在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仿真系統(tǒng)讓學生體驗紅色文化,從而還原真實歷史場景,為堅定理想信仰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知道,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我們的教育教學理論也需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更新的速度在加快。因此,停留于原有教材式教學的方式可能落后于實踐的發(fā)展,所以教學方式也應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融入一些信息技術,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這種教學方式僅僅改變了知識傳遞的模式,使知識更易感性化,學習者更易接受,但是原有的一些理論可能過時,特別是一些與時代進步緊密相關的學科,如政治學、計算機科學等,那么,如何使學習者所學知識及時更新呢?智慧教育平臺采用在線的形式,通過大數據實時更新知識,因此,學習者可以及時學習到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術。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與智慧教育平臺有機結合,學生在快速獲取感性知識的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總結,上升為理性認識。另外,智慧教育本身在線的特點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新知識、分析新問題,而這一點是傳統(tǒng)教育無法實現的。另外,智慧教育系統(tǒng)由于采用大數據分析,分析問題變得相對簡單,甚至有些問題可以實現智能分析,從而大大提高了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
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我們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做了調查發(fā)現,大部分教師采用線上方式進行授課,普遍使用學習通、釘釘等平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高職院校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通過對線上線下思政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調查,我們發(fā)現,純粹的線上教學由于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不健全,有部分自覺性不高的學生很容易在課堂上處于應付狀態(tài),注意力不集中,易產生疲憊感。另外,對于重點、難點的掌握也存在問題,對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和整體性難以感知,甚至有些平臺由于網絡高峰期擁擠等原因有些學生上課的情緒,有些學生家庭由于電腦等硬件設施相對落后影響在線學習。另外,在線上思政課堂也缺乏互動,從而影響線上教學的效果。
另外,混合式教學模式僅僅利用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如慕課和翻轉課堂等這些信息技術可以適當增加教學效果,但是這種模式還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為中心,難以體現學習者為中心,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能力的提高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單純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開放性不夠,還難以實現體系化的教學目標。比如,如何把思政項目化教學引入?如何實現仿真實訓教學?學生如何共享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
針對以上混合式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基于智慧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的特點,提出基于智慧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有關策略。

圖1 基于智慧教育的高職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
智慧教育平臺有大學生共享思政課、虛擬實驗思政課、微專業(yè)思政課、思政項目課等。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已有的思政課程資源進行部分教學,也可以制作相關思政課程上傳到該系統(tǒng)平臺,這樣同一門思政專業(yè)的教師可以共享資源。另外,由于線上教學的局限性,思政教師應采用線下教學方式,對學生在線上學習的難點進行必要的講解,預習和課前可以通過線上為主的方式,課堂教學采用線下為主再輔以線上教學,課后也可以通過線上布置作業(yè)、發(fā)布思政研究項目。線上線下聯動的大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
在智慧教育系統(tǒng)平臺中,嵌入仿真技術,如紅色文化動畫場景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通過讓學生設計實踐,把課程場景中思政場景元素和動漫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掌握了動漫制作的技巧,又拓展了紅色文化學習的體驗感;在傳統(tǒng)的實訓教學中,由于場地、經費、安全、時空等原因,很難讓學生參與真實的思政實訓場景,因此利用仿真技術和VR技術,突破時空的限制。模擬真實的思政實訓場景,節(jié)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讓高職生人人參與,提高實訓的效果。在仿真系統(tǒng)模塊中,可設置思政項目介紹、師資情況、實驗指南、學習記錄、互動問答和課程評價等,把高職生思政課的主要問題設計成仿真實驗課,特別是紅色文化教育、中國精神、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等均可用虛擬仿真技術實現。
為充分發(fā)揮思政教學資源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發(fā)揮共享的優(yōu)勢,滿足思政教師高效、快捷、方便地使用思政教學資源,促進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必須建立完善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資源庫,主要是經典著作的收集、黨的重大重要方針政策方面的相關文獻收集、電子備課資料庫、課件庫、題庫的征集、教學視頻、MOOC的征集、案例和科研成果庫的征集。這些資源庫可以放到智慧教育系統(tǒng)平臺中。高職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網絡和客戶端等實現,以實現教學資源呈現方式的多樣化。
如前所述,傳統(tǒng)教學模式評價的單一性已不適合現代教育評估標準,因為現代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需要高質量的發(fā)展,相應的教學評估也應朝著多層次和開放性方向發(fā)展。所謂多層次,即既要對結果進行評價,也要對過程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師教方式、學生探究問題能力、教學效果等進行監(jiān)測和評估;所謂開放性,即不停留在書本知識的評價,而且要對發(fā)展性知識、項目能力等進行評價。這種全方位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高質量發(fā)展的需要,有利于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教學轉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從而最終使教學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作為思政教師,可以設置自選課題模板,如申報書、開題報告、中期報告和結題報告。以思想政治熱點問題為重點,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然后利用所學知識,查找相關文獻,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始于問題,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教師通過基于智慧教育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如熱點問題的關鍵詞,然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智慧教育平臺可以導入思政 經典著作或是知網等平臺,學生可以查找相關文獻,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對文獻進行梳理;如何進行調查研究?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問卷星等平臺設置問卷,收集數據,從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作為高職院校,要通過數字化改革和數字高校建設思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進行系統(tǒng)性重塑,搭建數字智慧化思政教學系統(tǒng)平臺,構建縱向式智治教學體系,推動教學數據共享,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整體性、高效性和協同性,構建起創(chuàng)新型未來高職思政混合教學新形態(tài)。
傳統(tǒng)教學平臺是靜止和封閉的,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慢,教學資源呈碎片化狀態(tài),而智慧思化思政教學系統(tǒng)平臺是動態(tài)和開放的。例如,在這平臺中,教師可以制作上傳MOOC、SPOC、微課等,充分利用大數據實時進行教學資源的更新,教學資源呈整體化、可視化狀態(tài),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推動高職思政教學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