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鵬,李德亮,賀德志,劉丹,趙麗霞,鄭慶芬,王盟,劉冰熔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
食管黏膜下腫瘤(submucosal tumor,SMT)是一種間葉源性腫瘤,小于3.0 cm的SMT通常認為是良性腫瘤,但有一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惡性潛能[1]。近年來,多種內鏡下治療方法被用于治療食管SMT。其中,隧道法內鏡黏膜下腫物切除術(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由于食管上段與咽喉部相連,并且與主動脈弓及其重要分支毗鄰,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 難度較大。目前,系統評價STER 治療起源于固有肌層(muscularis propria,MP)的食管上段SMT 療效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嘗試探索STER治療起源于MP的食管上段SMT的療效及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6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采用STER 治療的,起源于MP的41 例食管上段SMT 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7例,女24例,平均年齡(52.5±10.9)歲。臨床癥狀表現為:進食哽噎感6 例,胸骨后不適8 例,呃逆6例,胸部不適15例,因體檢發現6例。納入標準:①病灶距門齒15.0~24.0 cm,即位于食管上段;②超聲內鏡證實腫瘤起源于MP;③通過STER切除病變,病歷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術前麻醉評估為不可耐受手術;②患者出院后失去隨訪。
1.2.1 術前準備術前行胸部CT 評估病灶大小及周圍情況,禁食水8 h。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全身麻醉和氣管插管,取左側臥位;內鏡連接CO2氣泵。所有STER 均由4 名經驗豐富的內鏡醫生(完成內鏡下治療超過500例)完成。
1.2.2 STER 步驟對腫瘤進行準確定位,用超聲內鏡評估病變起源及周圍情況后,根據腫瘤位置,在距腫瘤口側1.0~5.0 cm 處行黏膜下注射,使局部黏膜隆起,并在此處以HOOK 刀做縱行切口,用IT 刀分離黏膜下層至瘤體處,形成一黏膜下隧道,再用HOOK刀及IT刀逐漸剝離瘤體,注意避免損傷食管黏膜層,以圈套器取出瘤體,再次進鏡觀察創面,采用電凝鉗充分止血,止血夾夾閉黏膜切口處。見圖1。

圖1 STER過程Fig.1 STER procedure
術后常規禁食24~48 h,靜脈給予預防性抗感染及營養支持,必要時給予食管減壓。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發生,如:皮下氣腫和高熱(≥39℃),必要時復查胸部CT或胃鏡。
出院后常規建議術后3、6 和12 個月復查胃鏡和胸部CT,以觀察有無食管狹窄以及有無腫瘤復發。如無腫瘤復發,隨后每1年進行1次胃鏡隨訪。
長隧道STER 為黏膜下隧道≥3.0 cm;短隧道STER 為黏膜下隧道<3.0 cm。術中并發癥為術中發生隧道黏膜損傷、大出血和(或)穿孔。整塊切除為內鏡下一次性完整切除病變。
選用SPSS 25.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行Wilcoxon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連續校正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病變距門齒22.0(20.0,23.0)cm,病變直徑1.5(1.2,3.0)cm。內鏡下病變表面黏膜光滑,無糜爛或潰瘍。超聲內鏡下均呈低回聲,起源于MP。其中,病變形狀規則(圓形或橢圓形)34 例(82.9%),形狀不規則7例(17.1%)。
所有病變均通過STER 成功切除。其中,長隧道STER 15 例(36.6%),短隧道STER 26 例(63.4%),平均手術時間60.0 (34.0,93.0) min。38 例(92.7%)采用鈦夾夾閉隧道入口,使用鈦夾3~17枚,平均6.0(5.0,6.3)枚;2例(4.9%)隧道入口采用止血夾聯合尼龍繩對吻縫合;1例(2.4%)放置長10.0 cm 全覆膜支架一個。術中3 例(7.3%)出現并發癥。其中,隧道黏膜損傷2 例(4.9%),大出血1例(2.4%)。腫瘤整塊切除率80.5%(33/41)。術后皮下氣腫4例(9.8%),高熱3例(7.3%),均通過保守治療好轉。術后住院時間6.0(4.5,7.0)d。
腫瘤長徑≥3.0 cm組手術時間較腫瘤長徑<3.0 cm組長(P=0.000),術后并發癥較腫瘤長徑<3.0 cm 組多(P=0.014),整塊切除率較腫瘤長徑<3.0 cm 組低(P=0.036);兩組患者腫瘤形狀、隧道長度、術中并發癥和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腫瘤大小對STER治療食管上段SMT的療效影響Table 1 Tumor size on the efficacy of STER for upper esophagus SMT
腫瘤形狀不規則組手術時間較腫瘤形狀規則組明顯延長(P=0.030),術后住院時間較腫瘤形狀規則組增加(P=0.012);但腫瘤大小、隧道長度、術中并發癥、整塊切除率和術后并發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腫瘤形狀對STER治療食管上段SMT的療效影響Table 2 Tumor shape on the efficacy of STER for upper esophagus SMT
長隧道組與短隧道組腫瘤大小、腫瘤形狀、手術時間、術中并發癥、整塊切除率、術后并發癥和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黏膜下隧道長度對STER治療食管上段SMT的療效影響Table 3 Submucosal tunnel length on the efficacy of STER for upper esophagus SMT
術后病理診斷為平滑肌瘤39 例,神經鞘瘤2 例。術后隨訪(34.2±18.7)個月,隨訪期間無腫瘤復發,無食管狹窄發生。術后18 個月可見隧道入口瘢痕樣改變。見圖2。

圖2 STER術后18個月復查胃鏡Fig.2 Gastroscopy was reexamined 18 months later STER
食管SMT 以平滑肌瘤最為常見,部分患者會出現非特異性癥狀,如:胸骨后不適和反酸燒心,大的平滑肌瘤(長徑≥5.0 cm)會導致吞咽困難,甚至壓迫周圍器官[3-4]。另外,一些食管SMT,如:顆粒細胞瘤和間質瘤,有一定的惡性潛能。隨著內鏡技術的普及,食管SMT 的檢出率不斷提高。當SMT 長徑大于3.0 cm 和(或)病變表面潰瘍時,惡性潛能更大,需要定期隨訪或手術切除[5]。但終生隨訪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也會使依從性差的患者延誤治療。因此,早期內鏡下切除食管SMT 是值得推薦的。目前,各種內鏡下治療方法已被用于治療食管SMT。其中,STER 因可以保持食管黏膜完整性,降低胸膜感染的發生率,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食管上段管壁薄,特別是環咽肌下三角區的管壁,因其缺乏縱行肌束而最為薄弱,并且與主動脈弓及其重要分支毗鄰[6]。此外,氣管插管氣囊對食管的壓迫也增加了黏膜下隧道建立的難度。有研究[7]認為,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 是相對適應證。本研究中,3例(7.3%)患者出現術中并發癥,均在內鏡下及時處理:2例出現隧道黏膜損傷,均給予止血夾夾閉隧道黏膜損傷處;1例術中出現大出血,立即給予電凝血管斷端,成功鏡下止血。本研究中,腫瘤的整塊切除率為80.5% (33/41),這比Lü 等[8]報道的STER 治療上消化道SMT 的整塊切除率(91.5%~96.7%)要低。8 例非整塊切除的病變術后病理均為平滑肌瘤,且在隨訪期間未見腫瘤復發。
氣體相關并發癥是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3%~29.9%,通常通過觸摸皮膚來確定[8-9]。本研究中,4 例(9.8%)患者出現皮下氣腫。其中,1 例伴發熱,胸骨后疼痛,CT 提示:縱隔少量積氣與胸腔積液,經抗感染后體溫恢復正常,縱隔積氣與胸腔積液吸收,皮下氣腫均自行吸收。本研究中,8 例(19.5%)患者術后訴咽部不適,不伴發熱和皮下氣腫,恢復流食后,無吞咽困難或進食哽噎感發生,1~3 d后癥狀消失。筆者考慮原因為:內鏡鏡身在咽部反復進退會導致患者術后咽部不適;當隧道入口靠近食管入口時,封閉隧道入口的鈦夾也會引起咽部不適,但癥狀均可自行消失。因此,本研究未將咽部不適納入STER術后并發癥。
本研究中,有1 例病變呈橫向生長,占管壁3/4周徑,為避免患者術后出現食管狹窄,放置全覆膜支架9 d,在隨訪的30個月中未見食管狹窄發生。筆者以往的研究[10]顯示,黏膜缺失是術后食管狹窄發生的重要因素。這提示:對于占管壁3/4 周徑的病變,在STER 保留食管黏膜的基礎上,術后放置臨時全覆膜支架可以有效避免出現食管狹窄。但仍需更多的病例來證實。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腫瘤大小和腫瘤形狀對于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 的影響。當腫瘤長徑≥3.0 cm時,STER的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增加,整塊切除率降低。另外,腫瘤形狀不規則也增加了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但術中并發癥、整塊切除率和術后并發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到黏膜下隧道的空間有限,STER尤其適用于長徑<3.0 cm的食管SMT。
STER 通常需建立3.0~5.0 cm 長的黏膜下隧道。由于食管上段與咽喉部相連,筆者嘗試縮短黏膜下隧道的長度來提高STER 的成功率,從而降低了手術難度。本研究將病例分為長隧道組和短隧道組,兩組的腫瘤大小和腫瘤形狀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經分析,短隧道組與長隧道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并發癥、整塊切除率和術后并發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初步證實了短隧道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是安全有效的。
為減少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 并發癥的發生,筆者提出以下建議:①術前充分評估,了解腫瘤起源以及周圍血管情況,以在術中避開大血管;②根據腫瘤距門齒位置,選擇合適的黏膜下隧道長度,以降低手術操作難度,提高STER 成功率;③術中應謹慎送水,防止術中發生反流誤吸;④術中應盡可能保留食管黏膜,預防術后狹窄的發生[10];⑤當腫瘤長徑≥3.0 cm 時,術中操作應更加謹慎,術后密切觀察并及時發現有無并發癥發生。
本研究中,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 的手術均由4名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完成,這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 手術難度大,對于經驗缺乏的內鏡醫師來說,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并在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指導下開展治療。本研究屬于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偏小,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展開研究。
綜上所述,STER治療起源于MP的食管上段SMT是安全有效的,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尤其適用于長徑<3.0 cm的食管SMT。與此同時,本研究初步證實了短隧道STER 治療食管上段SMT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