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含倩
(嘉興教育學院 浙江嘉興 314051)
2021 年6 月26 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中要求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提出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一攬子支持舉措,其中主要目標中提到“到2025 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2035,優生優育、幼有所育服務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適應,家庭發展能力明顯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2019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強調,必須健全幼有所育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2]基于國家的高度重視,省市各級政府關于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的實施意見也相應出臺,其中無一例外地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展3 歲以下嬰幼兒的照護服務,甚至明確提出了“托幼一體化”以實現0—3 歲與3—6 歲的無縫銜接。由此可見,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賦予了幼兒園托幼一體化教育重要的內涵和發展契機。
2021 年5 月30 日,我國“放開三孩”政策的施行,人們對0—3 歲早期教育的需求及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意味著0—3 歲早期教育的研究已經成為學前教育領域積極而有價值的重要探索。[3]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奠基階段,其優劣關系到整體教育質量的高低。因此充分利用幼兒園現有的資源,以幼兒園為中心構建社區、家庭的0—3 歲早教共同體,既可避免基礎建設的浪費,節省成本,又能利用幼教專業優勢開展綜合性早期教育服務內容,是實現區域3 歲以下嬰幼兒早期教育質量高位提升的重要途徑。
1.機制欠聯動,亟須資源整合,合力共育
家庭、幼兒園、社區應搭建資源共享的互動平臺,為3歲以下嬰幼兒教育形成教育合力[2]。然而現階段,社區有資源欠專業,家庭有需求欠途徑,幼兒園有專業欠挖掘,家、園、社區間又各自為“政”,亟須共育的平臺和聯動機制。因此以幼兒園為主體集結社區、家庭資源,構建0—3 早教共同體,能發揮專業、硬件、管理上的優勢,有效促使三方聯動,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合力共育。
2.路徑欠多元,亟須教養并重,專業共融
目前3 歲以下嬰幼兒家庭獲取早期教養路徑也往往局限在社區街道組織的家長講座、親子活動、家長學校等為主,路徑單一、內容零碎、形式枯燥,遠遠滿足不了0—3 歲嬰幼兒家庭的真正需要[4],亟須多元的早教教養路徑,涵蓋親子教育、家長育兒、嬰幼兒照護指導等,強調教養并重、醫教結合、專業共融以供3 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按需選擇,以更有效地提高家庭科學育兒的能力。
3.策略欠一體,亟須托幼銜接,優化共贏
0—6 歲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年齡階段,必須實施整體性的教育影響。“嬰”和“幼”的年齡劃分是人為的,整體上看,嬰和幼所處的年齡段都在兒童發展的直覺行為思維階段。這一階段嬰幼兒身心發展具有很多共同特征,兒童的身體、智力、情感和社會性逐步產生和建立起來,是他們未來生活的最初奠基時期。[5]然而我國0—3 歲嬰兒教育和3—6 歲幼兒教育基本上脫節,0—3 歲嬰兒教育遠遠滯后于3—6 歲幼兒教育,因此亟須探索加強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銜接,形成教育共同體探索托幼銜接的教育策略,優化共贏,共同促進和提高嬰幼教育的質量。
以幼兒園為主體構建的0—3 歲嬰幼兒早教共同體是面向0—3 歲嬰幼兒,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的早教共同體,通過建構共育機制、探索特色路徑、優化銜接策略三條路徑,發揮社區、家庭、幼兒園的優勢,使全域共融、教養并重、進階共贏,不斷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能力,共同促進3 歲以下嬰幼兒健康成長。見圖1:

圖1 以幼兒園為主體構建0—3 歲早教共同體
0—3 歲早教共同體即為解決區域內3 歲以下嬰幼兒家庭關于早期教育的各種問題,市級區域層面在共同目標的引領下構建而成的“市—區—園”,聯合家庭、社區,幼兒園的新型運行共育機制。
1.區域視導共同體
這是市級層面的教育引領視導合力。由市教育學院早教專職教研員與市托育教研中心組成員(15 位)等名優教師領銜,街道社區內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工作負責人、醫院的兒保專家等共同組成的專業團隊,對早教實施進行引領和視導。視導共同體向全市幼兒園發出早教研究集結號,鼓勵有早教研究的幼兒園教師積極自主報名參加,并在“親子活動,入戶指導、社區項目”中自愿報名加入相應視導團,開展實踐探索研究。
2.片級聯動共同體
這是在區域視導共同體下的以各縣區為片的,聚焦“3歲以下嬰幼兒身心發展”理論,組成扎根“親子活動,入戶指導、社區項目”實踐的聯動共同體,在片級層面上聯合幼兒園所在社區、家庭的共同體開展的早教實踐活動,形成縣級整體、片級組團相結合的共同體共育機制。
3.園級賦能共同體
是在前兩級共同體的基礎上,幼兒園立足園本,挖掘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幼兒園的專業、環境、管理的優勢,組織相應的教師開展0—3 歲嬰幼兒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運動活動的托幼一體化研究,探索0—3 歲與3—6 歲教育的銜接策略,促進家園共育,更好地促進嬰幼兒入園的適應能力。
針對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實際需求,幼兒園開展多元的教養并重的不同類型的特色路徑,如親子課程、入戶指導、社區項目等多路徑來開展0—3 歲早期教育。
1.針對性的親子課程——幼兒園教養路徑
幼兒園每月向社區招募3 歲以下的嬰幼兒家庭,定期開展1-2 次的親子早教課程。課程強調親子共育,內容涵蓋嬰幼兒動作發展、早期依戀情感關系建立、早期認知和語言的開發和準備、早期社會性培養五大能區的發展和家長指導重點。課程流程包括親子閱讀、益智游戲、音樂游戲、創意制作、運動游戲等。嬰幼兒在課程中玩中學、學中玩,積累豐富的情緒體驗,激發嬰幼兒潛能。教師在課程中通過親子互動、師幼互動觀察親子共育的問題,讓家長掌握親子游戲指導的要領和高質量的陪伴方法,從而將健康的教養理念和實踐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實踐證明,幼兒園開展的親子課程是優化早期教育直接有效、針對性強的路徑。
2.滲透性的入戶指導——家園共育路徑
嬰幼兒早期依戀情感關系建立的主要場所是家庭,家長需要樹立健康科學的教養觀念,從小與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因此,幼兒園定期面向0~3 歲嬰幼兒家庭,以活動小組為中心,組織不同類型的家庭交流育兒經驗,幫助年輕父母建立科學的教養理念,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學會高質陪伴。路徑包括:滲透式入戶指導,以一對一、面對面的親子教養現場為媒介進行指導;經驗遷移式實踐指導,建立資源庫,每個家庭可以從已設計或提供的活動中,抽取資源內容并打包帶回家操作,包括生活類兒歌、游戲、繪本等;演繹式教養指導,利用家長資源,建立家長互動平臺,請家長當老師,演繹成功的教養方法和案例,供有此類困惑的家長獲得經驗遷移習得實操性的方法。
3.選擇性的社區項目——社區指導路徑
現代家庭仍以獨生子女居多,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同伴相處之道,缺乏社交經驗,這可能導致他們入園后較難適應新環境。幼兒園聯合社區開展選擇性的社區項目,開展入園銜接社區化的探索,以家庭為單位,把散居的嬰幼兒集中在社區親子共育網絡中來,定期在社區的業主群公布銜接活動目錄,供0—3 歲的嬰幼兒家庭根據自身的喜好和時間進行選擇。節日類社區活動,如“快樂六一”“劃龍舟,迎端午”等;季節類社區活動,如利用嬰幼兒周邊公園開展“春天在哪里;炎熱的夏天;秋天的落葉;雪地里的趣事”等圍繞四季的社區活動;家長資源類社區活動,如到消防隊,請消防員爸爸展示消防車的神奇,讓嬰幼兒體驗消防員日常的訓練等。
1.攀援式銜接——生活活動
生活上的差異是兒童在托幼銜接中直面的一種挑戰。其原因在于:嬰幼兒的生活是家長照護的,具有彈性、松散的特點。幼兒園的生活則以自理為主并有一定的作息、生活制度。這種生活上的斷層現象,需要為嬰幼兒提前提供生活適應方面的銜接幫助,讓入園后的生活自然有序。因此教師通過“我的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大發現—→小小生活體驗家—→我的生活我做主”四個連貫一體的攀援式的銜接過程,提高嬰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入園后的適應能力。
2.抱團式銜接——游戲活動
面對進入幼兒園的幼兒,能否與人交往,找到新伙伴以適應幼兒園生活是極其重要的。游戲作為兒童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在帶來愉悅性的同時,也蘊含著合作、協商、規則等社會性特征。因此以“游戲”的方式助力幼兒的交往行為,能體驗到友愛、友情,以盡快適應并融入幼兒園這個社會新群體。主要采用“抱團式”的銜接方式。“抱團”一是指以游戲為方式,不斷地擴容增加玩游戲的對象(同齡、異齡同伴、老師、家長、等),形成“抱團”玩游戲的狀態;二是指幼兒游戲過程中交往、合作、協商等會相互“抱團”交織,社會性發展獲得快速提升。其銜接路徑是:有玩→學玩→合玩→創玩。
3.靶向式銜接——運動活動
3 歲以前嬰幼兒在運動方面更多是自發的隨興趣而定,幼兒園的運動則更多地以運動標準來衡量,且很多的嬰幼兒家長對運動能力培養上的銜接認同度不高,這就使很多運動能力弱的兒童出現銜接斷層,使兒童在入園后安全保護意識差,出現運動不適等現象,須從心理準備、健康認知、身體適應方面進行過渡銜接,建立良好的運動行為。采用靶向式銜接方式。“靶向”是設定瞄準目標,通過環境(場地)、活動、材料等,最后聚焦幼兒自我的運動行為,實現靶向目標。其銜接路徑是“心動—行動—會動—樂動”。
課題研究從全市層面架構了市—區—園不同層級的0—3歲早教共同體的實踐研究新路徑,建構了共育機制、特色路徑、銜接策略,從而形成了資源共享、路徑共融、進階共贏的0—3 歲早教新局面,切實推進了區域內0—3 歲早教的進一步發展,輻射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長科學育兒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