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鹽城市 224001)
就業創業已成為現代大學生畢業上崗的兩大主要途徑,就業能力是學生和企業雙向選擇的關鍵要素,創業能力是學生運用發現的眼光,創新的智慧開拓市場的能力,是現今大學生畢業就業的主流方向之一。因此,提升大學生的就創業能力,增強畢業生供給質量,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核心。
20 世紀初,英國最早出現“就業力”一詞,我國學者將其翻譯為“可就業能力”,定義為求職者的崗位工作的綜合能力[1]。2005 年,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明確就業力概念,指出就業力不僅包含狹義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還包含持續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2]。
隨著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對職場產生的深遠影響,就業力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高校在培養過程中,逐漸將就業力作為學生基本綜合能力來培養,就業力培養主要包含個人基本素質,個人專業能力素質和個人求職能力素質三方面(見圖1)。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引導學生及時適應社會環境調整自身內在能力,從而形成科學的求職觀;高校積極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認知社會的機會,進而多方位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也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雙創能力。

圖1 就業力結構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它包括大學期間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有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質量,更直接影響到求職就業甚至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3]。
在職業生涯課程教學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給自己合適的認知和定位才能避免擇業的盲目;其次要對現學專業進行深入分析,解讀本專業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方向,指導學生針對性強化專業知識;最后教會學生梳理自己的實習經歷或工作經驗,有的放矢地鎖定職業目標,發揮自身最大優勢,體現自身最大價值。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外在環境的分析,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房子選哪個,進而選擇與之吻合的職業,從而制定相應的學習、培訓、時間計劃,有計劃有目的的為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努力的過程。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快就業的階段通常出現“盲從就業”和“好高騖遠”的兩種特點。這兩種就業觀在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上有直觀的反應,與科學的擇業觀背道而馳,與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統一,與精準就業解決市場用工荒的目的相矛盾。因此,職業規劃的引導在高職院校顯得尤為重要。
無目的的個體猶如行尸走肉,高職院校很多學生在校期間都是虛無度日,無計劃無目的的存活著,學習沒有熱情,生活沒有熱度,一切只是盲從,隨從,順從。如從學生進校開始,對學生進行有效得職業規劃指導,讓學生看到未來,嘗到成果,享受到尊重,自主學習的意識將會不斷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將會不斷提高,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將更有目標性。
在職業生規劃教育過程中,會引導較多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從學生轉變為職員,從學習過渡到就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社會實踐、多元化參賽等途徑提供學生與社會的多方位多角度接觸,促使學生在就業來臨之際具備充分的就業心理準備和就業能力準備。
高職院校相繼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每年的年度就業報表也在就業率低,就業對口率低,就業滿意度低等方面不斷暴露就業存在的嚴重問題。本文旨在找出根本問題,針對性引導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培養職業判斷和選擇能力的思想教育,采取了對連續三屆畢業生調研回訪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不難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在畢業生回訪中,45.3%的同學表示,沒有印象上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86.4%的同學表示,對這門課的內容沒有太多記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95%的學生認為這是一門不重要的課程,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高。
在每年的學生對專業滿意度調查中,都存在較為顯目的百分比,追其根本,發現與學生就業滿意度存在一定的聯系。經過連續三年的畢業生跟蹤回訪,發現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知度不夠,對專業延展的職業方向不明確,對職業選擇沒有規劃,在就業季來臨之際,只是找了個工作,而不是找到了跟自己專業符合的工作。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專業與職業的不匹配,職業與能力的不匹配,進而對專業產生不滿,對職業產生倦怠[4]。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學習熱情不高,在校期間,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生活規劃。對所學專業的發展,專業的社會導向,專業的發展前景都缺乏足夠的了解。這部分同學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專業鉆研能力,在就業期間是盲目的,隨意的,不負責任的。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普遍表現為以專業知識技能為主,忽略就業力的培養,但如果專任教師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主動掌握專業發展,行業發展,能客觀分析行業動態、專業特長,在學習期間主動查缺補漏,自我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深度融合的意義將不言而喻,將為學生的學業和職業提高理論認知和規劃引導,畢業生的專業認可度、就業滿意度必能大幅度提高。
從大學一年級起就設置專業認知課程,幫助學生盡早地了解與本專業有關的職業選擇、職業適應、創新創業的價值理念與能力,提前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和理念,在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制定相應的職業規劃。故在課程開設中,考慮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知識點滲透到專業課程中,與專業培養交叉融合,如圖2,以企業、畢業生、在校生三方為需求導向,以學個能力培養為供給,構建就業力供需鏈,并以專業課程為依托,以行業發展為驅動,在專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滲入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點,引領學生在學業和職業問題上科學合理規劃。

圖2 深度融合的職業規劃教學模式
構建“校—院—班”三位一體的運行模式,確保就業力培訓的聯動推進。同時,以Career EDGE 就業力模型為基礎,開展職業見習、創業教育、模擬面試等活動,引入行業實踐活動或行業創業創新比賽,構建學生與社會融入的平臺,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專業實踐水平。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培養過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職業生涯規劃可在三年的學習中分階段植入,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學院職業引導、班級職業教育,分層次分步實施。在大一階段專業基礎課階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創新意識,參加行業創新創業比賽,大二階段開展職業見習,校企社會實踐,大三階段開展模擬面試,職業見習等環節,全程滲透職業規劃意識,提高學生就業力。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將融入必修課程,通過豐富多樣的職業生涯活動,創造良好的校園職業生涯氛圍,啟發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生涯規劃,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學科競賽,鍛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在專業同時課程與核心課程階段培養職業興趣,在專業實踐課程與定崗實習課程中培養職業能力,對專業課程教學合理進行改革與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程度,進而提升就業力。
如圖3,在專業通識課程環節和專業核心課程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專業通識課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自我效能和人文素養,激發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引導對專業的了解和行業的認知,促使學生在專業學習初期能對自我有初步性格剖析和專業學習優劣勢分析。專業核心課程著重培養專業素質,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專業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就業力培養體系中引導精準就業,強化專業與職業的聯系度,促進對口就業。

圖3 職業生涯教育與專業課程深入融合的教育體系
專業實踐課程和定崗實習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社會責任心和領導力。大三階段通過各大平臺,為具有創業能力的學生提供就業資助,企業支援;為具有繼續深造能力的學生提供升學指導。
在“用工難”和“就業荒”的矛盾就業環境下,提高專業與職業的融合度,提高就業精準度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難點,高職院校如何將專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精準融合,重點在于就業的引導,職業的規劃教育。本文提到的對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革新,對就業力體系的創新,從學生個體而言,既能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也能全方位滲透專業教學過程,全程引導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職業的選擇,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學校角度來說,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推動了校企合作的進程,推進了創新創業的參與力度,提升了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