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研制組負責人之一 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主編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南京師范大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郝京華
隨著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的正式頒布,新一輪課程改革拉開了序幕。綜觀新課程方案與各科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素養”二字是此次課改的“魂”。從跨學科的核心素養到學科核心素養,都在傳遞一個教育理念:要“眼中有人”,要從強調“分”的訓練轉變為強調“人”的培育。
素養,是對人而言的。相比素質,素養更強調后天經教育后的養成。素養有四個重要特性:整體性——觀念、智能和行為習慣的有機統一體,三者缺一不可;基礎性——基礎文明的一部分,是正常生活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普遍性——適用于各種職業、各類人群;穩定性——一經形成即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素養的這些特性,昭示著教育模式必將發生變革,而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則為我們提供了從課程目標到育人模式的變革藍圖。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指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四個維度,即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與態度責任。課程標準以進階的方式描述了四個維度的學段核心素養特征,為以科學素養為導向的教材編寫及教學設計指明了方向。四個維度的劃分有利于科教人對科學素養的深度認知與落實舉措的設計。在對科學素養解構的同時,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一下科學素養問題,即以理想的受過科學教育的人的具體形象來詮釋什么是科學素養,這或許更有利于教師的教育立場從重分向重人轉變。
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抑或是這樣的——
他們對大自然充滿好奇,且能把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變為探究的求知欲,能從持續的探究本身獲得獎勵與快感,而不是其他功利性的動機;
他們具有對事實、邏輯的敏感,這不僅表現在對自己科學觀點是否清晰及證據是否充分的反思上,也表現在對他人觀點及論證邏輯過程的批判、質疑上;
他們能下意識地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于日常生活,能解釋或解決真實情境中的自然現象或問題,而不是僅僅局限在試卷的答案中;
他們既具有善待自然之心,更具有善待自然之行;不僅身體力行,還能影響、帶動他人。
當然,具有科學素養的人的特征遠不止這些。
小學科學教育可以將具有科學素養的人具象化到不同的年段,如到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結束時具有科學素養的學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他們經常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經常說什么樣的話,就能證明他們的科學素養正在逐步養成。只有以培養具有這樣科學素養的人作為科學教育的目標,我們才能走出講授知識、形式化探究和把科學教育局限于課堂的老路,才能有培養科學素養所需的滴水穿石之心和潤物無聲之技。
國人具有科學素養之時,當是中華民族振興之日。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