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莉(江蘇:昆山玉峰實驗學校)
以現代基礎教育持續發展為背景,小學教育進入新階段,越來越多的教師對勞動技術教育給予了較大的重視。從勞動技術教育目標的角度來看,教師應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要向教學方法中融入創新元素,并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江蘇省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指出,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讓學生得到積極的勞動體驗,并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同時將操作性學習作為其基本特征。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是制作作品的步驟和方法,而在思維方式與精神的高度上,則缺少獨特的建設內容。由于在相對固定的操作流程與成效目標的學習空間內,有著諸多的“統一”要求,因此,每一堂課學生只能使用同樣的材料,遵循書本上的步驟流程完成相同作品的制作。長此以往,學生心中的“求同感”與“依賴感”會顯著增強,這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相背離的。為此,我們應允許“統一”變得更加“多樣”,并盡可能地將其轉化為可以操作的方式,使其在勞動與技術課堂內外得到有效應用。
當前,在教育改革作用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勞動技術教育的意義,并對授課方式進行了相應調整,以使其能夠更好地契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從我國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來看,勞動技術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新能力,突出其教育實踐性,這就要求小學勞動教師重視在實際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與品質,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實踐與創新能力。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操作技能,鼓勵其進行互相交流,使其能夠將自己的創造力融入實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多運用一些技術現象與技術問題,發揮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從而充分發揮這門課程的教育價值。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能夠在其獲取新知識方面提供較強的驅動力。小學勞動技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對其給予指導,使其能夠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參與勞動技術教學活動。小學勞動技術課程中包含較多的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為教師提供了較多的教學思路。例如,教師講解“各種各樣的職業”這個部分時,可以設計一個“我演你猜”的游戲活動,讓每個學生在心中想象一個職業,分別走上講臺將其表演出來,并讓其他學生猜一猜這名學生所表演的職業是什么。每個學生對職業的理解存在差異,表演方式也會各不相同,這樣的游戲方式能夠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勞技作品的完成,無論是材料的收集準備還是創意設計,直到最后完成制作,均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許多學生課后通常都不會進行實踐操作。如在五年級下冊中國結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手中的“結”由小變大,或者從平面的形態變為立體的造型,以豐富生活體驗。有的學生看到媽媽在鉤花,用一根線循環往復地編織,并呈螺旋形狀鉤上去,花紋便越來越大。這時學生轉過身,也嘗試著把已經編好的一條平結,一圈圈地進行盤繞,很快編織出一個立體的大圓盤,又在上面加上2 個鞭炮結,它就成了一只小鬧鐘的樣子。還有的學生看到起支撐作用的汽車輪轂時,也嘗試著拿來一個小的金屬三角,沿著它一圈圈地纏繞到平結上面,便完成了一個立體的三角形。于是,學生制作出的中國結立體作品數量不斷增多,如神氣的小雪人、可愛的小金魚等等。通過聯想和創造產生的成功體驗,可以更好地激勵學生觀察生活,尋找不同事物間存在的密切聯系,在生活中產生奇思妙想,并將其付諸勞技作品的創新中,從而使這一課程充滿活力。
小學勞動技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勞動意識與觀念的過程中,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走出傳統教育的束縛,將理論放到實踐背景中,發揮知識的指導作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將勞動技術教育與公益活動相互融合,使得勞動技術教學活動的形式更加豐富。教師在講解“掃地”這個部分時,可以將其與“垃圾分類”等先進的環保理念相結合,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開展實踐活動,到街區幫助清潔工人做一些清掃工作。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更加深入理解保護環境的意義,提出自己對如何做好清掃工作的一些想法,并將這種理念踐行到實際生活中。又如,教師講解“疊衣服”這個部分時,可以帶領學生去養老院,讓學生幫助老人疊衣服。在每次勞動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從創新的角度優化勞動方法,以實現培養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目標。
如在五年級下冊《便攜衣架》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分別安排“抽拉式衣架”與“防風衣架”的內容,以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勞技教育。《江蘇省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材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指出,勞動與技術課程本身就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要讓學生在對勞動創造世界進行了解的同時,形成理解勞動價值的能力。再看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無論是制作抽拉式衣架還是制作防風衣架,均是在指導學生對不同衣架所具有的功能進行學習和制作,以解決在晾衣中遇到的一些小麻煩。正是因為有這些待解決的問題,才有制作的需求,這便是《說明》所指的勞動的意義。因此,勞動與技術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技術講解的層面,更要指導學生從生活的實際需求出發思考和創新。教師可以在設計該課程時,讓學生首先觀察自己在晾衣服時遇到的問題,繼而產生創新制作的需求,再引導他們對晾衣架的形態進行改變,或是改換制作材料加以解決。這樣的勞動與技術課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開闊學生視野,使他們在設計、制作衣架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多樣性的思考和成果。因此,只有切入學生需求的視角,才可以突顯有創新的制作。
在小學勞動技術課教學中,教學評價屬于關鍵環節,能夠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提倡教師要善于運用積極評價,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所以,教師應對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足夠的關注,仔細觀察學生參與勞動技術活動的狀態,并抓住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肯定其學習成果,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例如,教師在講解“折紙帽”這個部分時,可以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工具和材料,比如剪刀、彩紙、膠水等,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折疊出不同樣式的紙帽。在學生完成折紙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小型的“走秀”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進行折紙經驗交流,以此肯定并表揚學生的創新想法。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受到啟發,從而強化其創新意識。
學生在開展勞技課學習時,應始終秉持愛勞動、能設計、會動手的原則,這項原則也是對教師教學的要求。設定這樣的目標,可以較大程度地提升勞動技術教育水平。教師在進行勞技教學時,需顛覆以往模板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重點圍繞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教學。在實踐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手腦與設計有著緊密聯系,參考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對應歸納并且收集有關信息資料,從而形成一套解決方案。在設計以及制作時,倘若發現方案有不足之處,則要及時加以修正和完善。學生在探研時,可以通過實物、課件完成初步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出現卡頓的地方要及時給予疏導、啟迪,以激發他們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的熱情以及思維的發散性。
由于勞技課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要不斷刺激學生自主學習,使之具備較強的探索精神。例如低年級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教師則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等,引導其嘗試當動畫片設計者。對于學生設計的動畫片劇情發展梗概以及制作并且表演等,教師應時常給予鼓勵。要引導其開展活動時采取多種方法動腦、動手,使他們具備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鼓勵其有敢于否定教師觀點、教材內容的勇氣。教師自身也應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支持學生的不斷創新精神,鼓勵其大膽質疑,善于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培養其養成動腦、動手的好習慣。勞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勞動,并在勞動過程中形成自我特有的技能。一般來講,每位學生均具備創造力且聰明,教師可以用稱贊的目光、親切的語言等對其給予肯定。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逐漸成為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基本目標。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展豐富的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并針對勞動技術課程構建創新性教學評價體系。本文對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小學勞動技術教學展開了研究,期望能為提升小學勞動技術教學質量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