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惠忠(江蘇: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實驗小學)
在“雙減”這一背景下,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應當向著更加高效率、高質量進行改革。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勇于創新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模式與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真正做到減負增效。筆者通過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不斷實踐與總結,提出了符合當前“減負增效”主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好奇心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大動力之一,也是其求知欲的來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借助趣味性的活動、故事等幫助小學生進入學習情境,跟隨教師的引導展開思考和聯想,進一步實現對知識的掌握。筆者認為,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可以呈現更為濃厚的趣味性,也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小學一年級中有一節課是《認識圖形》,在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構建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
筆者拿出了一個里面裝有各類形狀的道具盒,將當前社會中正流行的“盲盒”概念引入其中,然后告訴學生:“今天城市里來了一位魔法師,他正在拿著一個盒子讓別人猜測盒子里面物體的形狀,這里面可能是立方體,也可能是球形物體。老師也拿到了這個魔法師的盒子。現在大家聽我輕輕地晃動一下盒子,然后猜一猜這里面放的到底是什么形狀。”
借助這一故事的設計,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推測,而推測的依據就是我晃動這個盒子發出的聲音。一年級學生對于這一類的方式感到非常新奇,同時也有更多的學生最終猜對了盒子中裝的是立方體。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學生是通過立方體與箱子產生的摩擦出現的聲音與球類滾動碰撞發出的聲音進行對比而得出的結論,而這種猜想無疑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邏輯能力培養有著顯著的作用。同時,學生借助這種猜想方式獲得了參與數學教學的機會,鍛煉了數學思維能力,也更好地掌握了與不同圖形相關的概念與特點等。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情境故事,小學生能夠認識到球類與立體圖形所表現出的不同特征,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也充分滿足了好奇心較重這一心理特點,整體教學呈現了良好的狀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對于數學實用性的認識。當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后,就更愿意主動參與數學學習,而且有助于其核心素養的形成。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增加實驗的環節,從而更加深入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概念與特點。
在《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形成對于角的初步認識,因此教學就是要在角的表象認識這一層面上做文章。但是作為一種數學概念和平面圖形,如何將生活中的“角”與數學概念上的“角”進行區分,就需要引入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了。
在接下來的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圖形上進行“頂點”與“邊”的標注,從而判斷自己的圖形是不是符合角的要求。這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了“角”這一基本概念,筆者因此也實現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要求。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同時借助這樣的實驗過程,幫助他們更為深入地理解了角的概念。這些實驗充分實現了學生自主探索、邏輯思考等過程,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培育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數學課程并非僅僅完成數學教學目標,同時也應當具有綜合性和趣味性。從數學教學內容上來說,不斷發展的數學教學研究讓優秀的教學資源層出不窮,同時也展現著數學教育本身的獨特魅力。但是,隨著數學教育的發展逐漸走向模式化或刻板化的方向,今天的數學教育實踐依然繼續著“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無法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這不但讓數學教師缺少創新力,也讓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枯燥無聊,從而導致數學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因此,需做好整體氛圍的塑造與調動,而要實現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小組合作。
在《角的初步認識》中,有一個知識點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些難度,那就是理解“角的大小與邊長沒有關系,而是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因為學生普遍在潛意識里認為,物體越大,它的各種屬性也就越大,但是這一生活經驗放在角的比較中是不適用的。因此筆者通過“角的比較”這一合作練習,幫助學生利用“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
在小組之間進行了相互比較之后,筆者拿出了自己所做的藍色的角,讓每個學生進行比對,同時與學生進行了合作。
教師拿著“藍色的角”與某位剪出了“最大邊長角”的學生一起配合,共同為全班同學展示“角的大小比較”:教師和學生首先為大家展示了兩人手中的“角”,學生的角在面積上比教師手中的角大得多。然后,隨著教師和學生兩人慢慢地將兩個角以頂點重合的方式疊合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生發現看上去“體型巨大”的紅色的角并沒有完全覆蓋住“體型較小”的藍色的角,從而實現了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對于概念理解的作用。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借助小組合作開展了“角的畫法”“角的比較”“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等多種內容的融合教學,不但讓整個教學氣氛變得更為活躍,同時還有助于學生迅速掌握數學知識點,在課堂上充分實現對數學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和記憶。
游戲也是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常常用到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游戲的形式可以將不同學生個體或者不同學生小組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出來。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競賽的方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使他們在一種自覺自愿的狀態下積極開展學習活動。在實踐教學中,筆者將競賽模式與課堂作業的形式進行了結合,為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訓練提供了內容,也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二年級教學中,《時、分、秒》這一節課是對關于時間的認識。在教學的初始階段,筆者同樣也做了故事化處理。
在故事化處理之后,筆者帶領學生共同學習了時分秒的相關概念,同時也了解了時針、分針和秒針所代表的含義,將其中的換算關系為學生一一指明。在基礎知識教授完畢之后,筆者引入了競賽活動。
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有6 個小組以全部正確的結果贏得了勝利。在這種公平、公正、公開的競賽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對出現錯誤的小組,我安排6 個獲勝小組分別進行指導,幫助其認識時分秒的概念和換算關系。最終在第二次的競賽中,各個小組都成功完成了時間的描述,關于“時分秒”教學內容的練習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完成。這讓學生在競賽中既掌握了基礎知識,也將訓練內容融入其中,實現了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總之,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小學生對數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效果更加突出,學習的主動性大幅度提升,充分滿足了落實數學素養的教學目標,為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改革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