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霞(山東:東營市河口區教育局)
盆栽是栽在盆里的、有生命的植物的總稱。傳統的中國盆栽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山水盆景,是以石為主體,樹為點綴,以寫實的手法創作布局,表現山水景色的盆栽;二是樹木盆景,以樹木為主體,石、草、苔及飾物為輔,模仿自然樹相,表現各樹種的本質與特性。
學習了青島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植物與環境”單元和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植物的生長”后,學生了解了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掌握了種子的結構、種子發芽的條件、植物的無性繁殖和植物的生長等有關內容,但僅限于理論,實踐層面并沒有實質性進展。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更好地構建知識結構,通過“做一個可愛的盆栽”活動,指導學生親自種養植物、制作創意小盆栽,并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有目的觀察,結合生活經驗,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測等方法,幫助學生真正了解種子發芽的條件和植物生存、生長的條件。
根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和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將STEM 要素與教學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明確最終的教學目標。(見文后表格)
能獨立地設計觀察對照實驗,系統地研究種子萌發、植物生長和扦插的內容;能利用手邊的材料,設計美觀、實用、環保的花盆。
在種子萌發、生長和植株扦插過程中,對光照、水分、溫度等條件的控制(光照不是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但是會影響“盆栽”的效果,如綠豆發芽時,不接受光照,得到的是白色的“豆芽”,接受光照則會得到綠色“豆芽”)。
對蛋殼的裝飾(用畫筆或貼畫等對蛋殼進行裝飾,在澆水的過程中會對裝飾有損壞)。
長時間堅持實事求是地觀察實驗現象;圖文結合地記錄實驗結果。
課上時間80 分鐘,復習種子的結構、種子發芽的條件、植物的無性繁殖和植物的生長等有關內容。課后小組合作、創意制作植物盆栽,并觀察記錄兩周。
薰衣草種子、三葉草種子、多肉植物葉片、多肉葉片生出的小嫩芽、落地生根(不死鳥)、洗好的蛋殼、小藥瓶、一次性紙杯、各種廢棄紙盒、布丁玻璃瓶、變臉小花盆、營養土、小鏟子、燒杯、清水、滴管、注射器、麻繩、彩筆、橡皮泥、瓶蓋、小彩石等裝飾品、培養皿、泡沫板、紙槽、標簽等。
查閱資料:用種子種植綠植和用扦插的方式種植綠植分別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盡可能地制作比較完整的蛋殼?制作幾個比較完整的蛋殼;在家中尋找適合做盆栽的廢棄的小容器(如廢紙盒等)和小裝飾品;尋找多肉植物的葉片或小苗。
設計意圖:通過查閱資料和材料搜尋,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為課程的開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欣賞視頻“蛋殼的藝術盛宴”,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利用蛋殼來做點什么?蛋殼能用作小容器養花草嗎?蛋殼可以用作小容器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什么?
聯系蛋殼的形態結構,分析得出:蛋殼的表面分布著大量的氣孔,具有很好的透氣性,所以可以當作小花盆。這樣既減少了廢物的輸出,又美化了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如果以蛋殼和學生自己找的這些小容器為載體做小盆栽,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小組討論,回顧舊知:種子萌發需要怎樣的條件?植株是怎樣生長的?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怎樣繁殖?植物扦插的方法是什么?
師生共同總結: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包括完整有活力的胚、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植株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光照,適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土壤等;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用根莖葉繁殖;植物扦插時需采用帶芽的枝條,并將其下端插入土壤中。
設計意圖:由“蛋殼的藝術盛宴”引出本節課對蛋殼的應用,思考蛋殼作為盆栽容器的好處和原理,進而討論盆栽植物涉及的知識,為接下來的實踐活動奠定理論基礎。
每一個小組根據實驗桌上的材料和自己準備的蛋殼等小容器,討論如何制作小盆栽,并設計一個可操作的實驗方案。
設計意圖:要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要讓學生經歷科學家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像工程師一樣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因此,此環節是本節STEM探究課的中心環節。
展示一下各小組的實驗方案,另一個同材料組的學生進行評價并補充完善,實現方案的升級。最后,師生總結實驗可大致分為以下幾步:裝土、種植、修飾、展示與交流。明確實驗方案后,開啟藝術創作。
設計意圖: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學生設計、完善實驗方案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發揮自評、他評的過程性評價,以此推進實驗方案的升級和學生科學思維的螺旋式上升。
本節STEM 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學教學中的一些概念,如植物種子發芽、植株生長的條件等,通過創意制作盆栽的活動,使學生成為決策者和創新者,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技術素養,幫助學生打開未來世界的大門等。因此,老師在開展STEM課程時,要幫助學生認識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活動中,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并把學生的錯誤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組建合作團隊,培養學生分工協作的意識;要有意識地將學生所學知識與相關活動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完成活動總結和自我評價;要從事實到概念再到觀念,進行情感方面的升華。

要素課標要求內容目標S(科學)植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種子的內部構造、種子萌發的條件;植物有生命周期,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根據有關特征對植物進行簡單分類。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一種植物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的過程,樹立生命結構觀和生物進化觀,并感受生命的偉大。E和T(工程和技術)5.4⑤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構成;5.6⑧舉例說出水、陽光、空氣、溫度的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6.1①說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長需要水、陽光和空氣。12.1①應用身邊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簡單的手工作品;12.3④初步體驗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進行觀察與測量;12.2③嘗試設計和制作某種產品的簡化實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學原理。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如種子發芽的條件?植物生長的條件?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設計并實施方案:分析問題→確定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設計方案→實施方案→修改完善。學會像工程師一樣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并通過實踐不斷修改完善。M(數學)控制光照、水分等條件;圖文結合記錄種子發芽、生長、扦插、移栽的情況。學會將統計、歸納等數學方法運用到生產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