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榮 夏天辰,2
1.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 2.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審計日益成為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黨內監督同國家監察、群眾監督結合起來,同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審計監督、輿論監督等協調起來,形成監督合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審計監督的定位由傳統的“免疫系統”提升到具有治已病,防未病功能的“經濟體檢”,體現了審計職能的調整與優化。
根據2021年新修訂的《審計法》,審計機關的監督對象主要包括中央及以下各級政府預算執行情況、財政收支情況,重要國有企業、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及其他財務收支情況,審計機關應依法為國家經濟系統的良性運行提供真實、合法、合規性的監督。審計的這一職能特征造成了其與社會公眾的距離感,普通群眾難以感知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針對此問題,目前除審計機關發布審計工作報告外,審計結果公告(以下簡稱“審計公告”)成為人民群眾對各級審計機關的工作進行了解與監督的重要途徑。
審計公告的內容作為審計報告的延伸,一方面能通過公文處理來反映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反映審計工作質量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填補“信息鴻溝”,傳遞審計發現的重要信息。結構合理、重點突出、情感客觀的文本內容能夠有效提高讀者的理解、復述能力,增強審計的獨立性特征,倒逼被審單位增強會計穩健性,減少應計盈余管理。而結構混亂、信息缺失、情感偏執的文本內容很可能影響審計工作的公信力。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審計公告制度、審計公告質量,或借審計公告來研究某類審計實施的現狀。作為帶給閱讀者直接感知的“主體”,審計公告的內容具有進一步挖掘的價值。在中文語料環境下,專門以文本內容特征為主題的研究相對較少,對審計公告等公文內容的分析則更少,因此本研究將視角聚焦在審計公告內容特征維度。
2021年,《“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強調要建立各專業審計與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對接機制,集中力量開展專項審計,發揮專業優勢,確保審深審透。近年來,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以下簡稱“政策落實跟蹤審計”)成為審計署工作重點,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在年度所有公告中所占比重逐漸上升,見圖1。
因此本文在研究審計公告內容特征時,以審計署2016—2021年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為研究對象。

圖1 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占年度所有公告比重變化情況
本文的貢獻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運用文本內容分析方法,對審計公告的行文結構、關注重點以及語義情感傾向進行特征提取,對進一步規范審計公告制度,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具有積極意義。第二,目前學術界對審計公告內容特征的研究為數不多,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為中國政府審計公告內容特征分析提供思路。第三,從理論角度出發,指出中國政府審計,尤其是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實踐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與困境,并且為審計實踐提供建議,具有積極的實際意義。
我國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自2003年正式實行,是經相關部門批準的政府審計結果向社會公開過程中一系列正式規則的總稱,是現代政府審計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始終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在理論層面,國家審計機關公開審計結果,具有滿足公眾知情權、增強公眾參與國家治理、推動社會民主與法制進程的作用。在實踐層面,有學者通過對21份精準扶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結果公告的內容分析,指出審計過程中存在的困境與優化路徑,挖掘扶貧政策跟蹤審計的特點與問題。當然,盡管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在審計實踐過程中得到較快發展,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范燕飛指出,公告中存在大量概括性、模糊性字詞,問題描述不夠詳實。劉靜等從審計移送角度,基于審計結果公告指出目前審計移送處理的效率并不理想。
特性是事物本身具備的性質,而特征是對該性質的抽象表征,是能從表面識別出來的。文本內容的特征可以分為外部特征和內部特征,外部特征包括數據來源、發布機構、行文結構、語種等,內部特征是指數據、關鍵詞、摘要等與內容表達相關的特征。內容特征的識別有利于提取文本中有效、重要、可重復的信息,增強對研究對象的理解,甚至產生新的解讀。Gal Yavetz et al.通過提取政府公開信息的內容特征研究政府信息傳播與社會化媒體的關系與模式選擇。國內學者也廣泛采用內容特征分析,定量評價微博用戶評論質量、疫情科學信息傳播內容,得到新穎、有效的成果。在審計領域,有關審計公告內容特征分析的研究并不多,一些學者在文章中提及審計公告內容特征,但都僅以一段文字進行描述,全面性和研究深度明顯不足。
內容特征分析的關鍵步驟在于特征的選擇,由于文本自身的特點,不同類型的文本往往存在差異化的特征選擇。在用戶評論質量的評價研究中,聶卉等選擇了語言客觀度、信息量、語義特性作為主要維度。而楊銘等將評論文本的內容特征分為語法、體裁和語義三類。
語法特征主要基于詞匯,如各種詞性的統計、文本關鍵詞的統計以及情態詞在內容中的呈現。有學者運用TF-idf方法對審計署2016—2020年的審計公告進行關鍵詞及權重分析,研究了我國資源環境審計工作的現狀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正是基于語法特征維度。體裁特征通常用來刻畫內容的組織結構和語言風格,涉及段落數、語句數、平均句長、可讀性等指標。審計結果公告作為典型的公文,說明、記敘、議論三者結合。
與語法、體裁特征相比,語義特征則反映內容實質,強調信息呈現與情感表達。信息量、信息熵是文本信息呈現的重要指標,有學者使用熵權法對政府審計公告進行信息含量的測度,研究表明中國審計公告的信息含量普遍較低,且存在政治周期性。而語義客觀度、文本情感傾向則是語義特征強調的另一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傾向往往在抽象意義上才能把握,與之相關的則是文本的語調。文藝學家巴赫金認為,“語調進入人們的靈魂深處,更與人的情感、意志和價值態度密切相關”,因此對于情感傾向特征的把握可以從語調入手。王海林等基于審計公告語調特征,分析了國家審計對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研究表明,國家審計凈語調、負面語調對企業真實盈余管理具有顯著抑制效應。其他相關研究也立足于審計公告的情感傾向或語調進行分析并取得不少進展。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了案例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方法,從多個維度對審計公告的內容進行分析,成果顯著。但是鮮有從審計公告的內容特征進行全面分析,甚至有的研究將審計公告內容特征僅僅視為審計內容的分類。本文借鑒黃筱瑾、楊銘等的特征選擇思路,從行文結構、關鍵字提取、政策及公開問題分類、語義情感傾向等角度對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進行內容特征提取。如果能從內容層面明晰定義公告內容特征,能夠直接規范審計公告公文撰寫,并能夠為公告效用與質量評價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公共選擇理論是一門介于經濟學和政治學之間的交叉學科,研究如何影響人們的公共選擇過程,以實現政府用最有效的方式提供和分配公共物品。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治與市場存在相似性,因此公民選舉和監督政府的行為取決于監督成本與收益的權衡。研究發現,由于代理人行為的未來結果無法快速貼現,美國選民對政府會計信息的監督需求明顯不足。類似的,在政府審計領域,如果公眾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才能獲得政府審計信息,那么公眾對于審計監督的需求也會不足,審計治理功能的完善與發展也會受到阻礙,這并不利于國家經濟的有效運轉。
審計公告作為審計機關向社會無償公布的書面文件,能有效降低公民收集監督信息的成本,幫助公民獲取受托方,即政府在公共資金使用方面的真實性、合法性情況。王芳等運用公眾聚集度作為解釋變量,實證研究發現政府審計質量與社會公眾參與度提高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如果能夠采取措施降低公眾搜集審計信息的邊際成本,公眾監督政府,發揮審計監督職能的動機會更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更完善。
根據審計署2011年修訂的《國家審計準則》,政府審計結果公告內容應包含五項要素,即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審計評價意見、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處理處罰決定及審計建議、被審單位的整改情況。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部分隨審計對象不同而存在差異,比如在政策跟蹤審計公告中主要是對政策執行情況和典型舉措進行描述,目的是幫助閱讀者了解審計背景。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是審計工作的主要成果,多采取單段披露模式,涉及政策落實、資金使用、重大項目推進情況等方面,是審計公告的核心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審計公告的問題陳述會大量引用法律法規,充分體現審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審計建議是審計機關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提出整改建議,提升組織效率。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則是基于上一季度審計公告所提出的問題,審計單位持續對相關部門進行跟蹤,并選擇較好的整改情況進行公示,以激勵部門進行審計整改,是審計成果運用的重要體現。處理處罰決定是指對違反審計法的被審計單位采取強制行政處罰的結果文書,該部分在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通常予以省略。
審計署于2009年發布首份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至今已有13年。由于對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的認識存在從無到有的過程,直到2016年,相關審計公告的發布才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本文從審計署官網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的24份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其中2016年5份,2017、2018年各4份,2019年5份,2020、2021年各3份,以每年各季度國家重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結果公告為主,但也包括穩增長促改革相關政策專項審計公告、鄉村振興專項審計公告3份。
除此之外,根據公文寫作的特征,在公告正文之后還包含附件,是對正文內容起說明和補充作用的文字材料。附件是公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在審計公告的附件中往往包含審計發現的具體問題清單、較好的整改情況等,因此本文也將附錄計入審計公告主體部分。表1是對附件情況的列示。

表1 2016—2021年審計結果公告附件情況統計 單位:份
審計公告作為公文,應當具有嚴格的行文結構。在清晰的結構框架下,文本內容重點能夠得到突出,向讀者傳遞的信號也更加鮮明。鄭小榮等的研究表明,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是公告的重點內容。除此之外,本文認為宏觀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與復雜性,普通群眾對其深刻內涵與涉及內容的了解程度明顯不足。對政策缺乏基本認識會導致公眾獲取監督信息的成本上升,對審計監督的需求進一步下降,不利于審計作用的發揮,因此本文還增加對政策概述(包括引言、推進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的具體舉措)的篇幅統計。
在行文結構基礎上,對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涉及的政策類型、公開問題進行內容分析是對公告內容全面性與充分性的把握。因此,本文手工整理了24份審計公告中涉及的政策及公開問題的數量(同一政策的問題不重復計算),并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
審計公告作為審計信息公開的重要渠道,其內容潛在的情感傾向對社會公眾具有極強的引導作用。公告用詞的選擇,不僅會影響受眾的情緒感知,而且反映了審計署的獨立客觀程度,過于積極或消極的用詞都不利于審計獨立性的保持。
1.研究工具介紹
情感傾向分析是文本分析中的重要分支,通過對文本用詞進行情感語義傾向性判別和賦值,最后得出全文的情感傾向。本文使用的分析工具是《中文情感極性詞典NTUSD》(以下簡稱《詞典》)和python編程軟件。《詞典》是基于文本情感二元劃分方法的中文詞語數據庫,將11 086個詞語分為2 810個積極屬性詞語和8 276個消極屬性詞語,可以作為情感傾向分析的打分基準。
2.研究設計
(1)利用python讀寫準備好的24份包含正文和附件內容的txt文本文件。
(2)利用jieba分詞庫進行文本分詞與清洗,刪去標點、空格以及換行符,并且統計公告總詞數。
(3)根據《詞典》對文本的分詞結果進行文本情感二元劃分,對于積極屬性詞語,積極情感得分加1,對于消極屬性詞語,消極情感得分加1。值得注意的是,否定副詞的出現會直接改變原有語句的情感傾向性,比如“并非”“不”“沒有”等。因此,當積極屬性詞語前出現否定副詞,則消極情感得分加1,消極屬性詞語前出現否定副詞則積極情感得分加1。按照此邏輯進行兩層迭代,考慮三層語義關系。
(4)得到pos、neg、net列表,分別表示積極情感得分、消極情感得分、凈情感得分(即積極情感得分減消極情感得分)。考慮到文本篇幅對情感得分的影響,結合公告總詞數(words),得到積極情感得分百分比(pos_per)、消極情感得分百分比(neg_per)和凈情感得分百分比(net_per)。
表2對24份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政策概述、主要問題、整改情況的篇幅按照字數進行統計,圖2以柱狀堆積圖形式進行可視化。從各部分在全文中的占比可以看出,審計公告主要問題部分占全文比重最大,平均占比將近80%,符合審計查錯糾弊,保證國家財政經濟運行健康有序的功能定位。

表2 審計公告結構篇幅統計

圖2 審計公告結構百分比堆積圖
而政策概述和整改情況占全文比重平均不足30%,且近年呈現進一步下滑的趨勢,筆者認為這并不符合當前中央提出的“做好審計整改‘后半篇文章’”的要求。《審計法(2021)》第五十二條規定:“被審計單位應當按照規定時間整改審計查出的問題,將整改情況報告審計機關,同時向本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機關、單位報告,并按照規定向社會公布”,“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機關、單位應當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審計查出的問題。審計機關應當對被審計單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除此之外,政策概述部分明顯偏少,且近年關于政策落實具體舉措的內容不再敘述,這不利于讀者了解相關政策的基本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結合表1、表2內容,審計公告總字數波動較大,內容結構并不統一,各版塊分布較為零散,尤其是政策概述和整改情況有時出現在正文,有時又在附件列示,不能形成一致的格式,并不符合公文的撰寫習慣,這不利于讀者保持長期閱讀的習慣。
圖3中將2016—2021年涉及的所有重大政策或項目進行可視化,其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放管服”改革、污染防治是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的重點,在多份公告中提及。從一方面看,審計次數多意味著國家對這方面重視程度深,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戰略任務,審計署在18份季度審計公告和1份專項審計公告中對其問題進行公示,致力于將中央精神傳達好、落實好。放管服改革和污染防治也分別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點任務被多次審計。從另一方面看,審計次數多也意味著政策落實范圍廣、困難大、問題多,需要審計署對政策落實進行全方位“診斷”。將人民最關注、最重視的政策問題實事求是進行公告,充分體現了審計事業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定位。
表3將24份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中的審計問題進行頻數統計,選取出現頻次較高的進行羅列。從問題分類可以看出,審計公告充分體現了政府審計以國家財政財務收支、重大建設項目為審計對象的特征。

圖3 重大政策或項目分類
最后,運用NLPIR大數據語義智能分析平臺對所有收集到的審計公告進行詞頻統計和關鍵詞提取,剔除部分無意義詞語后,從中挑選權重位于前12位的詞語,得到表4。關鍵詞提取能夠在全面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提取出代表文章語義內容的詞匯。
對24份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進行情感傾向分析,可以得到表5的情感傾向得分情況。圖4反映了凈情感得分百分比的時間序列變化趨勢。總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在2019年第7號公告發布前,審計公告明顯呈現積極傾向,審計客體傾向于輕視要求整改的問題,自我完善與優化的動機也相對較弱;在2019年第7號公告發布后,2021年第4號公告發布前,公告語義情感傾向明顯減弱,得分在[-1%,1%]的區間內波動,且大多保持在0附近,證明審計公告用語逐漸規范化,客觀公正性得到明顯增強,既不偏袒問題責任主體,也不傳遞過多消極信號,充分體現了審計作為權力監督的“緊箍咒”,國家利益的“捍衛者”的獨立客觀性;而2021年第4號公告,由于篇幅簡短,國家整體宏觀環境存在風險,諸如“違規”“失業”等消極詞匯出現較多,整體情感傾向偏消極。

表3 公開問題的頻數統計

表4 審計公告中高頻關鍵詞及其權重

表5 審計公告情感傾向得分統計
2018年中共中央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審計機關要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落實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部署要求。審計署作為國家機關在開展工作時首先就要“旗幟鮮明講政治”,政治屬性在審計公告的內容上也有所體現。
首先從審計公告的定位來看。審計機關代表國家權力對各級政府進行依法監督,審計公告作為國家機關的專門出版物必須體現堅定的國家立場和政治屬性,內容詳實,情感客觀,以增強權威性和獨立性,讓社會公眾了解審計,相信審計。其次,從審計公告的分類看。近年來,重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占年度總公告的比重明顯上升,對審計公告的代表性逐漸增強,體現審計對政策落實的關注度上升。相比對個別政府、企業的財政財務收支以及工程項目進行審計,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具有宏觀性、政治性、綜合性的特征,需要審計人員站在國家整體層面進行分析,因此審計公告描述更具國家立場。最后,從審計公告的具體內容看。根據24份審計公告涉及的政策或項目分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放管服”改革等作為國家重要政治任務多次在公告中提及,同時在問題陳述部分大量引用國家法律法規作為依據,明顯增強公告的政治權威性。
審計的全面性與充分性是審計質量的重要特征,而審計公告內容的豐富程度和論證深度恰是審計全面性與充分性的重要體現。筆者認為,審計公告的內容全面性體現在涉及的政策與公開問題上,論證的充分性體現在公開問題性質與原因剖析上。

圖4 凈情感得分百分比變化趨勢
24份審計公告中包括23類重大政策或項目,涵蓋國家政治、經濟、生態、社會等多個方面。其中,涉及公開問題近500個,且將問題金額進行詳細列示,不僅反映了審計工作覆蓋面的廣泛性,也體現審計工作的嚴謹細致。值得注意的是,將表3中高頻公開問題進行更進一步的分類,可以分成政策、資金和項目三類,見表6。該分類基本可以涵蓋社會經濟運行的全過程: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運用財政財務資金進行項目建設或改擴建,最后對資金使用效率、項目建設效益進行績效評估,以反映政策落實情況。該分類與全文關鍵詞提取所得結果基本一致,充分體現了審計結果公告內容豐富詳實,基本實現全覆蓋。
但是,審計公告內容全面意味著審計工作的強度大、復雜性高,查錯糾弊環節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因此在問題論證與原因剖析上略顯不足。從問題內容上看,大多是對問題的簡單堆砌,比如在2021年第4號審計公告中“穩就業相關政策未嚴格落實”問題明顯,包括公共基地未按期建成、建成后實際使用率未達到預期水平等等,但就其原因和整改建議卻未提及,如預算資金分配是否恰當,項目審批是否合規等等。雖然公告列示了大量的審計問題,但對問題深層次的剖析尚且不足。
除此之外,公告中涉及的問題大多以事后評價為主,事前預防,事中糾正機制不完善,這也是導致公告內容深度不足的原因之一。在國家經濟面臨“三重壓力”,重大風險防控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審計發揮“防未病”的功能十分迫切。

表6 審計公告公開問題的進一步分類
有學者在對審計報告內容的動機傾向研究時指出,告知傾向、宣傳傾向和解讀傾向是三個分析角度。告知傾向側重于“做了什么”,宣傳傾向側重于“有什么成果”,解讀傾向側重于“成果的意義是什么”。本文借鑒該研究結論,認為審計公告中呈現宣傳傾向明顯,告知傾向和解讀傾向有所缺失的內容特征。
在對24份公告的行文結構進行統計分析時,審計問題的描述平均占全文的近80%,而問題恰是審計工作的結果,表現為公告的宣傳傾向。審計作為國家反腐敗的“利劍”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劑”,經濟問題的查處是其最基本職能。公告作為信號傳遞渠道,確實應當以宣傳傾向作為主要動機。但是,考慮到社會公眾的閱讀感知與審計成果運用,僅僅將問題進行羅列是不夠的。一方面,由于公眾對政策背景、審計工作的認識不足,公告中審計問題描述僅僅能夠給他們帶來金額和數量上的感知,這并非審計公告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另一方面,審計公告作為審計成果的應用,卻無法對政策背景、問題根源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無法對后續整改工作進行列示,是對審計成果的一種浪費,因為審計公告最深刻的意義在于審計監督發現問題后,引導社會監督督促責任主體進行整改,從而提高全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從政策概述、整改情況在全文篇幅中不斷下滑的現狀來看,目前審計公告的告知傾向和解讀傾向不足,對審計成果的運用有待提升。
國家審計作為維護經濟市場穩定,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其獨立性是審計事業得以長久發展的立身之本。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的情感傾向體現了審計署對審計客體履行責任、落實政策的總體評價與態度。當情感傾向顯著消極時,說明審計發現的問題多且嚴重,讀者對責任主體的評價也會下降,甚至出現群體性抵制現象;當情感傾向顯著積極時,難以體現國家審計監督的作用,審計結果應用價值不大,也不利于審計獨立性的保持。
從表5和相關圖表來看,近年來國家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呈現出客觀、公正的情感傾向,審計結果應用價值逐漸凸顯。無論是積極屬性詞語,還是消極屬性詞語,在公告總詞匯中的占比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凈情感傾向也從積極向中性轉變,這體現了審計公告寫作規范程度不斷提高,審計獨立性的體現也從審計實踐逐步延伸到審計成果運用與社會宣傳上,有利于審計公信力的提高。但是也必須注意可能存在的傾向性波動,如2021年第4號公告中,消極屬性詞語的使用陡然增加,應當引起注意。因此,總體希望審計公告寫作繼續維持當前客觀的語調與態度。
審計公告制度作為現代政府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重要體現。高質量的審計公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會公眾獲取監督信息的成本,提高審計監督的需求,并且對審計工作的宣傳和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審計學作為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也需要審計從業者在審計實踐、審計結果應用和審計工作宣傳方面進行優化與創新,而審計公告的內容特征恰是審計宣傳和成果運用的有力抓手。本文以24份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為例,從行文結構、主要內容、情感傾向等角度進行量化分析,將用文字表示而非數量表示的文本轉化為用數量表示的資料,并且探究其在2016—2021年間的變化趨勢以提煉公告的內容特征。研究發現,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公告在內容上有明顯的政治屬性,審計內容覆蓋面廣,但問題挖掘不足,論證充分性尚有提升空間。在內容動機傾向方面,以宣傳傾向為主,而告知傾向、解讀傾向在公告中不明顯,這意味著對于審計成果的運用存在改進和優化的空間。最后,審計獨立性在公告中的體現得到增強,公告用詞更加客觀規范,但同時也要注意情感傾向的波動。
研究得到的啟示和提出的建議如下:第一,在保持審計內容全面性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對公開問題原因的剖析,摒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從資金、項目問題延伸到政策設計、體制機制層面的問題,從根源上實現問題的“清零”,防止屢審屢犯。第二,盡快規范公告行文結構,適當調整和優化政策概述、主要問題以及整改情況等模塊的比例,兼顧問題查處和后續整改,做好政策解讀,充分利用好審計成果,做好審計整改的“下半篇文章”。第三,意識到公告寫作存在情感傾向問題,進一步規范公文寫作,維持當前客觀公正的用詞特征,實現審計獨立性向社會宣傳、成果應用方面的延伸。第四,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推進審計全覆蓋、縱深化發展,持續弘揚“紅色審計”,堅定國家立場,為經濟政治有序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