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元
(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甘肅武威 733006)
良好習慣的培養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需要教師擁有足夠的耐心,同時也需要教師與學生互相配合。數學課堂是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場所,也是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場地,教師要合理利用教學過程,注重觀察學生,并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出現的不良習慣,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改正,進一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數學課堂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教師想要提高教學效率,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尋找問題,還需要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一般情況下,學生如果在學習期間未形成良好習慣,他們就無法自主學習,在課堂中也會過于依賴教師,導致教學進度緩慢。但是,當教師通過培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之后,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態度會發生較大變化,即便沒有教師引導,他們也會受習慣影響主動進行學習,在推動教學進度的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推動學生發展,單純進行知識教學還無法達到這一目的,還需要教師從不同角度出發培養學生,讓他們的能力、品行得到完善。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便剛好符合這一標準。因為對于初中生來說,在學習期間養成良好習慣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需要提高自身的專注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等。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便是他們能力得到發展的過程。
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期間,要充分認識到學校環境對學生所造成的影響。學生周圍的同學、教師是學校環境的主要構成者,他們的行為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在培養初中生良好習慣時教師會發現,學生很容易受同學影響。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思維、心理都還不夠成熟,容易隨波逐流。當部分學生不重視學習,不配合教師時,也會對其他同學產生較為消極的影響。反之,如果部分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在課堂中積極與教師互動,也會對其他同學產生積極影響。針對此,教師要重視學校環境對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所造成的影響,并設計合適的方法開展教學,營造良好學校環境,為學生后續發展提供助力。
家庭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這使得家庭環境成為影響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對于學生來說,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期間發揮著重要作用。家長如果不重視自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一味看重學生成績,不僅會增大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反之,家長如果在生活中以身作則,規范自身行為,合理引導學生,就能夠讓學生在生活過程中受到熏陶,并愿意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習慣。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期間,應該格外重視家庭教育在其中發揮的價值,注重與家長進行溝通,讓他們與教師共同合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另外,家長還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監督作用,規范學生在家時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盡快養成良好習慣。
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期間發現,社會環境也會對學生習慣養成產生影響。網絡時代背景下,學生接收社會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同時了解到的社會信息內容也格外豐富。其中有積極向上的新聞信息,也有消極的誘導性新聞。初中階段的學生意志薄弱,很容易被這些新聞影響。尤其對于學習能力較差,對學習存在抵觸情緒的學生來說,當他們看到“不上學也可以成功”“上學沒用”等信息時很容易被蠱惑。此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退學的想法。反之,學生通過網絡接收到積極向上的社會新聞時,他們也會受到鼓舞。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接收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社會信息,減少社會環境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發展,初中數學課堂的形勢正在逐漸發生變化,課堂不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主戰場,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始被重視。教師在教學期間要從此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為他們提供發表自身意見、表達想法的機會。但是,由于教育大環境仍存在應試教育傾向,部分數學教師并沒有真正做到教學改革,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能得到尊重,致使他們缺少表達機會。為此,教師需要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期間調整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為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認識到在課堂中表達自身想法的價值,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在培養期間,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表達。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達契機。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并不是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為此,教師可以調整教學順序,先了解學生想法,然后再開展教學。此種情況下,學生便可以說出自己在預習中的疑問,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完善后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此種方式,可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表達觀念,讓學生在課堂中敢于表達。其次,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方式鼓勵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生渴望得到家長或者教師的肯定。在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教師給予的鼓勵可以增強其信心,讓其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敢于表達自己,為養成良好表達習慣打下基礎。最后,教師還要幫助學生規范表達方式。初中生缺乏表達經驗,為了保證學生所養成的表達習慣對其未來發展有積極影響,教師要合理分析學生的表達方式,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幫其糾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開展教育工作,以此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所收獲。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弊端,教師需要從新的教育理念出發,尋找適合初中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互動教學法不僅可以改善數學課堂氛圍,還能夠讓學生在互動時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提高他們的數學水平。但是,教師在利用互動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時發現,學生并沒有邊學習邊互動的習慣,他們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教師、同學進行互動,所以導致互動式教學法的價值無法得到發揮。為此,教師要改變教學策略,先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良好互動習慣,再利用互動式教學法開展教學。
在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培養計劃。首先,教師要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對互動習慣的看法。有些學生認為,互動習慣就是要經常在課堂中回答教師的問題;有些學生認為,互動習慣就是主動與教師交流。對此,教師要糾正學生的想法,告訴學生互動習慣不僅是與教師進行互動,還包括與同學進行互動。并且,互動不是教師強制學生進行的活動,而是學生自發形成的一種行為。只有學生愿意主動與他人互動,才能夠提高互動的價值。當學生充分了解了互動習慣的內涵后,學生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他們會愿意主動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為之后養成良好互動習慣打下基礎。其次,教師要合理選擇數學教學內容。教師在培養學生互動習慣時,一定要保證學生在互動期間有所收獲。為此,教師要選擇適合初中生實際情況,并且能夠調動學生互動積極性的內容,如概率、統計、數據分析等。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小組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讓他們在解決問題時交流互動,讓學生認識到互動的價值,從而促使學生形成互動習慣。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師生互動的機會,在課堂中借助問題導向的方式教學,在問答中與學生互動,在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互動的樂趣,改變課堂氛圍,促使學生進一步養成互動習慣。
數學雖然屬于理論性學科,但其中涉及大量數學概念,學生在學習期間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另外,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要閱讀題干,理解其中的要求,并從中摘取重要信息,保證可以高效解決數學問題。為此,需要教師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避免他們以后因為閱讀不仔細,出現粗心馬虎的情況。但是,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想要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價值,還要合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直觀看到閱讀的價值。教師可從教材中選出兩節內容,其中一節通過直接為學生講解數學概念的方式教學,讓學生根據教師所講的內容理解概念,并借助習題進行鞏固;另外一節則改變教學方式,先讓學生對概念進行閱讀,然后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在閱讀后對概念的了解程度,之后再進行教學。這樣可以使教學更全面,學生也能夠在閱讀時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完成這兩部分內容的教學后,學生會改變對閱讀的看法。其次,教師要在講解錯題時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一般情況下,教師在講錯題之前都會總結學生出現錯誤的概率,分析出錯的原因。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會因為未養成閱讀習慣而出現讀題不清的情況。此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題海戰術”鍛煉學生,增加學生閱讀量,提高其閱讀分析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同,教師在分析教材期間也會發現數學中的知識聯系非常緊密,以往所學的知識會與當前所學的新知識有關聯。學生在學習期間,需要不斷總結和思考,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然而就當前情況來看,初中生并沒有形成思考習慣,也沒有將前后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發展。為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培養其思考習慣,讓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可以從綜合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找到解題思路。
培養學生思考習慣時,教師無法從外界進行輔助,更無法通過說教推動學生發展,只能借助數學問題為學生提供探究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思考中養成習慣。首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當前的數學水平,確保學生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能夠養成思考習慣。其次,教師需要在實踐教學中結合數學知識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需要及時給予幫助,推動學生進一步思考,提高學生自信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認識到思考的價值,并愿意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為養成良好思考習慣打下基礎。最后,教師可以從創設思考情境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對自己在情境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養成思考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教師在教學期間不能只重視課堂教學,還應該重視復習教學的開展情況。對于初中生來說數學屬于比較難的課程,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學習和掌握教師所講的知識,需要通過復習等方式進行鞏固。但大部分學生只會在教師布置復習任務后才會去復習,其余時間很少主動鞏固知識,此種情況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難以得到提高。針對此,教師應該尋找合適的方法培養學生復習習慣。首先,需要教師定期為學生布置復習任務,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復習,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水平會得到提高,他們會發現復習的重要性,并逐漸形成復習意識。其次,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自主復習情況添加到評價標準當中,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復習,促使學生養成復習習慣。最后,教師要定時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在復習中遇到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解決方法,讓學生掌握更為高效的復習方法,提高復習質量。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期間,要充分結合數學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培養良好習慣。在尋找合適的培養路徑期間,教師要對數學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從尊重學生、借助新型教學方法、利用錯題、設置探究問題、制訂復習計劃等角度入手,合理引導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形成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