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中心學校,甘肅張掖 734000)
古詩詞的語言生動、音韻婉轉,具備十分豐富的情感內涵,為實施審美教育提供了優良的載體。但目前部分教師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沒有協調處理學生理解與主體情感之間的關系,審美教育滲透程度不深,導致無法全面體現古詩詞的育人價值。面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融入審美教育的意義,充分挖掘古詩詞的美育因素,逐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古詩詞的結構凝練,可以快速調動學生的審美感官,相較于說明文、小說等其他文體,古詩詞在培養學生審美感知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同時,古詩詞的節奏感較鮮明,聲調起伏、抑揚頓挫,可以快速牽動學生的聽覺機能。學生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與詩人產生心靈的碰撞與情感的共鳴。另外,古詩詞不僅結構精巧,還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腦海中會浮現出詩詞描繪的情境與意境,能夠逐步培養和提升審美想象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而通過實施古詩詞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等能力。從鑒賞能力方面來說,教師引導學生挖掘古詩詞文字背后蘊含的美感,透徹理解、全面鑒賞文本內容,自然會產生深層次的審美活動。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古詩詞的自然美、社會美等一系列審美因素能有效熏陶他們的情感,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能夠深刻體悟與品評古詩詞。從創造能力方面來說,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各種心理機能,有機結合感知、想象與情感等因素,能通過無限遐想創造出與古詩詞統一的意境,有效提高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
古詩詞具有豐富的內容與飽滿的情感,涉及社會、生活、自然等各個方面,凝聚著詩人的智慧。教師通過帶領學生挖掘古詩詞蘊含的人生態度、人生理想等,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元素,又要有效利用古詩詞蘊含的人生理念,以便涵養、美化學生的心靈。
教師與學生是古詩詞教學的審美主體,為了有效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以便給予學生有效引導和影響。
1.轉變教學觀念。語文素養涵蓋知識能力、道德素養、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內容,語文教師要充分明確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積極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一方面要給學生解讀古詩詞的知識性內容,另一方面還要加入審美教育方面的人文性內容,有機統一古詩詞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2.提升審美素養。審美教育并不是一項額外的任務,而是古詩詞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的審美素養直接關系著培育學生審美素養的效果,如果教師的審美素養較高,自然能夠將美的體驗高效傳遞給學生。由于小學生缺乏豐富的情感經驗和較高的認知能力,因此難以自主深度挖掘古詩詞中的審美元素。語文教師要做好引導幫助工作,帶領學生深度感悟古詩詞之美。在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應用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體現古詩詞的細節美。同時還要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學習美學方面的理論與知識,這樣教師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進而感染和影響班級全體學生。
3.提高審美教學能力。為了幫助學生順利獲得美的體驗,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要深入了解詩人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審美標準等,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元素,以便為審美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藝術化處理教學內容,構建美的課堂。一方面,教師要形象化地處理抽象的古詩詞內容,增強教學過程的生動性,體現視覺審美效應;另一方面,教師要系統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體現教學內容的規律美、和諧美。此外,教師還要將班級學生的審美需要、心理特征等納入考慮范圍,從審美角度出發合理選擇教學策略,保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順利創設審美教學環境。
為了改善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的效果,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美育元素,結合各類元素的特征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適宜的滲透方法,高效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
1.音樂美。古典詩詞的發聲特點較獨特,節奏感明顯,具有十分鮮明的音樂美。通常情況下可以從節奏與旋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在節奏方面,詩人通過巧妙調整平仄發音及音調自然銜接各個音節,讀起來十分整齊與流暢。同時,在情感推進的過程中,隨著改變句式與結構展現高昂、低沉、歡喜、悲傷等情感。在旋律方面,詩人依據平仄規律交替組合不同聲調的詞,構建對立卻又統一的語音音調,具有十分優美的韻律。此外,押韻是古詩詞形成韻律之美的元素,詩人在詩句中填入具有相同或相似韻母的字,更能突出詩句整體的和諧性、流暢性。
2.語言美。古詩詞利用短小、精練的語言表達深邃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教師通過帶領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語言之美可以同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審美能力。其中,古詩詞語言之美主要體現在凝練之美與工整之美上。詩人在創作古詩詞的過程中反復打磨冗長的句子與詞匯,挑選出最精準的字詞,僅僅用數十個字就能給人們呈現豐富的畫面或深刻的情感。學生在朗讀、賞析古詩詞時能夠充分感受語言凝練之美。同時,古詩詞具有十分工整的形式,不但各行的字數保持一致,且對應的字詞都具有相似或相反的屬性。工整的形式及意義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及語感能力。
3.意境美。相較于西方文化,“意境”是我國古典文化的重要財富。詩人筆下描繪的各種客觀事物都寄托著對應的情感,能夠讓讀者從中獲得熏陶。其中,古詩詞意境之美主要體現在情景交融上。有的詩人不愿意直接袒露自己內心的情感,于是就在描寫的具體景物中隱藏了深厚的情感;還有一部分詩人則在詩詞前后不同部分分別寫景與抒情,情和景實現了完美融合。
古詩詞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尚不成熟,他們無法自主挖掘這些審美元素。因此,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幫助學生逐步深入古詩詞情境,拓展審美體驗的深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1.吟唱誦讀。吟誦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吟誦可以感知古詩詞的語言之美。在古代人們主要通過吟唱賞析古詩詞,古詩詞具有和諧的音律、工整的對仗與鮮明的節奏,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帶領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內涵與意義,之后通過反復誦讀品味古詩詞的節奏、韻律、平仄等,從而獲取美的體驗。吟誦具有一定的規則,一般可以用“平長仄短韻字延”概括。但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不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采取適宜的吟唱方式,在吟唱過程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情感,在詩詞的情境中體會當時的情景、情感以及詩人的境界、氣度等。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加入一些肢體語言,如利用手勢比畫各字句的聲調等。學生在吟唱誦讀的過程中能夠從整體層面上感知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等。
2.巧設問題。古詩詞組合了優美的意象,畫面美的特征十分明顯。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探索求知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自由想象詩詞的情境,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想象能力。為了保證提問的效果,教師要先深入、透徹地理解詩詞文本,挖掘出最佳的審美點,之后尋找適當的課堂教學時機呈現給學生。同時,還要巧妙處理預設、生成之間的關系。課堂提問屬于預設性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這些問題自由展開想象,充分利用提出問題之后的各種生成性資源,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體驗深度。此外,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還要將班級學生的知識經驗等納入考慮范圍,合理調節問題的難度。如果問題難度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難以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也無法幫助學生感知與想象古詩詞之美。以教學《清平樂·村居》一課為例,這首古詩詞勾勒了優美的田園風景畫,充分彰顯了生活之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吟誦文本,之后提出問題“你的腦海中浮現了哪些畫面?你向往這樣的生活嗎?”等。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不僅能夠深入掌握詩詞內容,還可以逐步形成審美想象的能力。
3.解讀詩眼。教師通過初步講解與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感知古詩詞的韻律之美與節奏之美。但這些感知仍屬于基礎層面,教師還要實施精讀、細讀活動,以便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之美。意境融合了客觀的景象與主觀感情,表達了詩歌的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關鍵字詞,透過這些字眼、句眼解讀詩詞的意境。例如,在教學《望洞庭》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潭面與鏡的關系,思考白銀盤、青螺對應的客觀景物。通過揣摩這些關鍵的字、詞、句,學生能深刻理解詩詞的意境。
4.以讀促寫。古詩詞的語言較精練、簡潔,能夠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在古詩詞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寫、改編古詩詞,這樣既可以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在學生仿寫、改編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不必對學生提出過高要求,否則學生將會產生畏懼的心理,影響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例如,在教學《稚子弄冰》一課時,教師在帶領學生掌握詩詞內容之后,可以鼓勵學生以記敘文的形式改寫這首古詩詞或將其改編為五言絕句。面對這樣新奇的任務,學生會產生濃厚的參與興趣,不僅增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情,也能鍛煉寫作表達的能力。
5.詩詞表演。詩人在創作古詩詞時會把自身豐富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間,如憂國傷時、思鄉懷人、建功報國等情感。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先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品析詩詞內容,揣摩、體會詩人注入的情意。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表演活動,生動演繹詩詞中蘊含的情感,這樣學生能夠深刻感知與體悟詩詞情感之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依據自身對古詩詞的理解創編相應的情景劇,策劃、編排演出內容,與同學共同演繹古詩詞的內容及情感。為了準確詮釋詩詞的情感,學生需要揣摩詩人的表情、動作、心理動態等并且以行為、眼神等方式向觀眾傳達自己的理解,這樣可以高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
如果語文教師采取單一的評價手段將會影響古詩詞審美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創新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優化和完善古詩詞教學評價機制。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人文性評價內容。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評價體系時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以及審美素養等,既要考查學生掌握詞句、內容的情況,又要增加詩詞評析類問題,以便考核學生的古詩詞審美能力。通過開展評價工作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審美鑒賞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而在賞析古詩詞上投入更多精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豐富評價的形式和手段。實施知識性考試的難度較小,但存在一些片面性,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不符。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要在知識性考試的基礎上應用其他評價形式,如吟誦比賽、古詩詞競賽等。這些評價方式趣味性十足,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古詩詞具有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等多種美育因素,為實施美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確審美素養對于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作用,結合班級學情與古詩詞內容科學設計審美教育活動,同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