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裝備)時指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個轉變”的重要指示,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鐵裝備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胸懷“國之大者”,團結拼搏,攻堅克難,不斷攀登掘進機技術制高點,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8年來,中鐵裝備新簽合同額增長了5倍,新簽訂單數增長3.8倍,盾構產量由53臺到280臺,增長5.3倍。
截至目前,中鐵裝備隧道掘進機產銷量連續十年居中國第一,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安全掘進機里程3 600多公里,產品遍布國內各地,并遠銷法國、意大利等30個國家和地區。中鐵裝備已然成為我國起步最早、擁有專利技術和標準最多、產品門類最全、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盾構領軍企業。

▲ 2022年4月24日,用于武漢兩湖隧道的直徑15米超級大盾構“爭先號”蓄勢待發
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中鐵裝備勇挑重擔,瞄準關鍵技術、核心難題,堅持自主創新,研制了TBM超前地質探測、超大直徑泥水盾構常壓換刀、刀具磨損檢測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世界最大直徑硬巖掘進機、世界首臺超小轉彎半徑硬巖掘進機、中國首臺15米級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等一系列填補國內外空白的產品。
中鐵裝備圍繞掘進機前沿理論、客戶需求等方面,深入開展IPD為主的集成產品開發管理變革,以市場為導向,建立科學完善的客戶需求管理體系,通過產品及技術規劃管理,使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協同,確保精準創新。2021年,中鐵裝備抽水蓄能排水廊道TBM、14米以上超大直徑盾構市場占有率分別超過80%和75%;研制的世界首臺豎井硬巖掘進機成功應用,攻克了千米豎井掘進的世界難題,首次實現了“打井不下井,智能掘進”的理念;針對高原高寒極端環境施工研制的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巖掘進機和高原高寒型隧道成套化專用設備,實現兩臺設備當年中標、當年出廠、當年始發并成功掘進1 500米,創下世界紀錄。
中鐵裝備聚焦隧道掘進與裝備行業的“卡脖子”技術、基礎共性技術、應用關鍵技術與先進建造工法四大技術領域,建立“智能技術”“新型開挖技術”等六大研發平臺,構建完善“重點支撐、多點突破”的技術創新布局。積極推進第四代半、第五代掘進機技術攻關,開展激光、水射流等新型破巖技術、換刀機器人和無人值守智能掘進技術的儲備研究,成功研制國內首臺高壓水力耦合破巖TBM“龍巖號”和世界首臺10m級以下盾構用換刀機器人,建成了世界首個TBM云計算平臺和大數據中心。中鐵裝備近三年聯合承擔了13項國家科技項目,形成16項國際領先技術,是隧道掘進機行業唯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中國好設計金獎、銀獎的研發制造企業。
中鐵裝備建立“產學研用”科技創新體系,重構了技術中心架構,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打造“七院兩站三中心”的創新體系,建立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使研發資源實現共享、成果產出更加高效,盾構設計周期從60天縮短至30天、常規地鐵盾構生產制造周期從150天縮短至120天。中鐵裝備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價值觀,建立“創客平臺”,累計完成2 500余項產品改進優化成果的評審發布。
創新和發展,要靠人才的支撐和工作機制的保障。中鐵裝備構建“開放式”的人力資源體系,在國內外多地設立研究機構,構建了“國內+國外”的高端人才協同創新機制。同時,中鐵裝備還積極探索“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集中學習、業務培訓、導師帶徒”等多個維度,建設學習型組織,從“引進來、走出去、以講促學、內部輪訓”四個層面,拓展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截至2021年,中鐵裝備相繼聘請了18位國內外權威專家,形成以院士、大師等國家級專家為領軍人物,中青年科技人才為主力軍的協同創新科技人才智囊團隊,包含各類國家級人才8人,省部級高層次人才10人。
2020年,中鐵裝備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首批“科改示范企業”,企業將踐行“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精神和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科改示范行動”部署要求有機融合,深化企業改革,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
近年來,中鐵裝備圍繞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強化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等任務,按清單逐項推進,開展了崗位分紅激勵試點、設計項目承包等工作,研究了股權激勵、任期制契約化、子公司混改等工作。此外,以“敏捷高效”為目標,引入了矩陣式、事業部制、跨部門協作等理念和方法,優化了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配套做好“放管服”。截至目前,“科改”已完成任務62項,完成率達94%,“三年行動”完成率達96%。2021年,中鐵裝備被評定為全國21戶“科改”標桿企業之一。
中鐵裝備與產業鏈上下游500余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聯合洛陽軸承廠、恒力液壓等國內配件廠家,開展關鍵部件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鏈協同合作,保障供應鏈的穩定。與清華大學等優勢院校合作,開發高耐磨滾刀材料,2021年中鐵裝備的滾刀系列產品市場占用率國內第一。圍繞產業鏈專業化分工,中鐵裝備積極搭建產業合作共享平臺和云端技術交流創客平臺,成立重大專項研究院,構建基礎部件“概念方案+功能設計+產品實現+產品測試”的開發模式,建立結構化、標準化技術評審機制,形成了一套項目管理體系和基礎研究模式,突破了大排量泵、主驅動密封、可編制控制器PLC等多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較大程度實現了隧道掘進機關鍵核心基礎部件國產化,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在生產制造方面,中鐵裝備注重細節把控,聚焦產品質量升級,推行6S管理和精益化生產,實施質量一票否決制、工序實名制和三級檢驗制,全面保障產品品質。中鐵裝備重點關注產品地質適應性和可靠性,從設計、制造再到服務,把質量管控貫穿到全過程,創新性地提煉出了“同力創造、心系質量、圓夢品牌”的“同心圓”質量管理模式。該模式以“高端定制、卓越品質、智慧服務”循環驅動為支撐,以“全面打造地下工程掘進裝備和服務領域世界品牌”為目標,以客戶為中心,以研發、制造、服務三大管理體系為保障,形成了一套非標、定制化、大型裝備的質量管控體系,2021年獲得我國質量領域最高獎——中國質量獎。
中鐵裝備心懷“國之大者”,產品廣泛應用于地鐵、鐵路、水利、礦山、能源、公路及市政等多個領域,足跡遍布國內外,先后參與了南水北調、大興機場、大瑞鐵路等重大工程,助力國家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被中宣部確定為中國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的先進典型。同時,盾構機也成為備受矚目的“國之重器”:“彩云號”硬巖掘進機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春風號”入選央企十大“創新工程”。
早在成立之初,中鐵裝備就立下了三步走戰略——裝備中鐵、裝備中國、裝備世界。2012年首臺盾構機出口馬來西亞,創造了馬來西亞盾構施工新紀錄。隨后,憑借先進的技術、過硬的質量和高效的服務,中鐵裝備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越來越高。在黎巴嫩大貝魯特,助力當地160萬市民飲水工程建設;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助力當地軌道交通史上首個采用盾構機掘進的標段貫通。2019年12月4日,中鐵裝備設計制造的兩臺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在鄭州下線,設備用于法國巴黎地鐵16號線項目建設,這是中國盾構機第一次出口到世界盾構機的發源地。2021年,中鐵裝備出口銷量增長了50%。
一是創新黨建品牌。中鐵裝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圍繞企業創新發展,培育打造了“蜂巢式”黨建工作品牌,并在基層運用中取得一定成效,切實發揮了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作用。“蜂巢式”黨建成果先后榮獲全國國企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全國黨刊基層黨建十佳創新案例、全國企業黨建創新優秀案例、工程建設企業黨建工作最佳案例等,并入選中組部《基層黨組織書記案例選編(國企版)》。二是培育企業文化。中鐵裝備培育了“以夢想為圓心,以幸福為半徑,以事業為周長”的“同心圓”企業文化,推動員工個人價值同企業價值有機融合,充分發揚中國中鐵“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為“振興民族工業 打造世界品牌”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三是加強品牌建設。中鐵裝備以“三個轉變”為指引,明確了“打造世界一流地下工程裝備綜合服務商”的品牌愿景和“開拓地下空間,創造美好生活”的品牌使命,以專業塑品牌、以質量樹品牌、以科技強品牌、以服務優品牌、以典型亮品牌、以媒介傳播美品牌,連續多年參加德國慕尼黑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連續多年在“中國品牌日”到來之際舉辦中國品牌戰略發展論壇,企業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

▲ 直播驗收2022年中國盾構首次出口葡萄牙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從0到1,從1到1 000,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再到系統能力的提升,中鐵裝備見證了中國盾構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飛躍。如今,中國盾構家族產品系列豐富、尺寸齊全,并不斷向世界最大、世界最小、世界首臺發起挑戰,在世界隧道掘進機領域刷新中國高度,寫下了激蕩人心的中國故事。
遙望新征程,生機勃勃的神州大地上,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邁向制造強國之路的步伐將更加堅實而沉穩。中鐵裝備也將繼續深入踐行“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精神,勇當全球掘進機領域領軍企業,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