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202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于4月10日在海南三亞崖州灣、6月8日在四川眉山永豐村,考察了種業創新、育種推廣等情況。種業創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芯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身為農業國家隊,擔負種業現代產業鏈鏈長使命,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化)如何依托現有資源稟賦,加快推動種業創新研發,建設現代種業原創技術策源地,是其肩負的一項重要責任。
2021年1月,中國中化成立了寧高寧董事長掛帥的中化種業戰略發展領導小組,全局謀劃并加大力度推進種業發展。中化種業戰略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種業“十四五”專項規劃,中國中化將通過5年的努力,發揮旗下先正達集團全球創新能力優勢,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種業科研原創能力,打造我國高通量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研發鏈與產業鏈高效銜接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將中國打造成全球種業科技研發的高地。
種質資源是種子研發的源頭和基礎,是種業創新之根。我國在玉米等非本土原生作物的種質資源儲備上相對匱乏,嚴重限制了種業發展空間,羈絆了種業創新步伐。中國中化旗下先正達集團戰略性地在全球布局超過100個育種和種質改良中心,高效、系統、持續地創制種質資源并有效維護包含遺傳多樣性與田間表型的數據,源源不斷地為我國提供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的種質資源,保障我國種質資源持續迭代。

▲ 中國中化大力提升本土化育種研發能力
針對我國最緊缺、最迫切的作物品種,中國中化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引進高水平種質資源,有針對性地補足短板。玉米和大豆首當其沖,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大豆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作物,但玉米和大豆單產不及美國的60%,提升空間較大。其中最大的突破點是種子,最大的瓶頸是種質資源和現代高效的育種體系。下一步,中國中化將持續引進全球種質資源,為種業創新夯實基礎。
我國水稻和小麥單產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尤其雜交稻種質資源和研發技術世界聞名,推進水稻優異資源“走出去”,面向東南亞水稻種植國家以技術外溢置換更多的區域特色種質資源,儲以備用;同時,針對大豆這一本土原生作物,推進國內外優異資源和性狀的“雙循環”,促進國內大豆單產縮差,海外大豆競爭力縮差。近兩年,通過強化先正達北京創新中心、中種武漢生命科技中心以及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建設,全球種質資源、研發資源正在國內匯聚、集成和提升,優異種質資源匱乏與資源挖掘不足的現狀正在逐步扭轉。
對比國際先進的生物育種技術和產品,我國還存在技術代差,在基因編輯領域的大量研發屬于應用開發,不掌握底層技術專利,一旦商業化將面臨“卡脖子”窘境。為此,中國中化聚合全球科技資源,在國內著力培育研發中心,通過內外技術的有機結合,提升本土種子研發創新能力。
中國中化在國內布局的種業研發平臺已初具規模、蓄勢發力,充分發揮旗下14個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和4個研發創新中心的作用,大力提升本土化育種研發能力,打造種業科技創新高地。其中,陜西楊凌技術中心已于2021年8月投入運營,旨在把先正達集團全球的優勢資源和先進的育種技術進行集成和提升;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于2021年3月正式獲得科技部審批,目標是強化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實現玉米育種和種質創新技術重大突破;武漢科技中心定位為全球水稻研發中心,致力于集成全球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常規育種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先正達北京創新中心具有全球最先進的針對重要作物的生物技術體系,正在逐步擴大研發規模。
中國中化在種業領域已是全球前三,在海外擁有豐富的種質資源與精準高效的親本創制能力,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大量的原創技術成果,擁有最先進的第三代生物技術。基于以上資源,中國中化持續實施海外企業邁進國內戰略,在引進種質資源和育種技術的同時,更是將優秀人才、創新技術和管理經驗引為我國所用,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賦能我國種業升級;同時大力建設我國的種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再利用全球化種業體系推進原創技術“走出去”,更高水平參與全球種業分工,加速提升我國在全球種業競爭中的話語權。
全球種業科技的發展趨勢及競爭格局,要求我們必須融匯全球科技資源和人才,并以我國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資源、性狀、技術、平臺等要素一體化的創新體系,才能長久破解種業科技“卡脖子”的問題,持續保障種業產業鏈的安全穩固。為此,中國中化啟動實施“創新升級”戰略,一是快速推進種業全球研發戰略統籌、技術資源與國內研發平臺共享;二是大力擴增國內研發平臺的技術體系,以滿足糧食安全戰略部署和作物育種需求;三是加速培養本土研發團隊,優化激勵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四是打造開源研發合作平臺,為國內科研機構提供創新成果驗證和產業化通路。
中國中化多措并舉促進研發平臺加速原創技術和實用品種的高效產出,研發成效已經逐步顯現。2021年,中國中化共審定優良品種180個:其中玉米31個,單產平均同比提升5%;水稻114個且優質化占比90%,均為行業第一;蔬菜35個,滿足了栽培高品質西甜瓜、甜椒的需求。經專家分析,目前在現代種業關鍵技術的49項中,中國中化已實現并跑領跑23項。
2021年,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支持和指導下,中國中化成為首批鏈長單位之一,擔任現代種業產業鏈鏈長,光榮地肩負起促進大中小種子企業融通發展、種業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協同的歷史使命。
中國中化充分發揮從生物技術研發到性狀導入,從種子生產到抗性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和豐富產業化經驗,為實現全球領先性狀與優良本土品種的快速、批量整合,戰略性地搭建“種業共創平臺”,聯結種業合作伙伴和廣大種植農戶,匯聚所擁有的種子生物育種、遺傳育種等技術,實現關鍵品種的快速升級,并面向種植區和分散種植農戶提供定制化或集成化解決方案。基于“種業共創平臺”,實施“中國種業繁榮計劃”,在品種選育環節打造創新聯合體,每年選育10個以上新品種;在生產制種環節共享最佳生產解決方案,并建立中國種子生產聯盟;聯合科研院所建立生物種業教育平臺,為中小種子公司和從業人員提供生物育種運營和管理能力培訓認證,搭建符合全球標準并適應中國國情的Stewardship抗性管理體系。
國家“制種大縣”項目是推進種業振興的重要戰略舉措。2021年7月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中國中化與地方政府啟動共建14個國家級制種大縣,推進區域制種產業的提質增效,進一步增強糧食供種的保障。擴增核心種源繁育基地,玉米、雜交水稻全國供種占比達到12%;提升制種親本、原種的生產質量;建設種子供應鏈中心,提高基地就地烘干及精深加工能力;構建規模化種子生產技術體系,開展新品種制種技術的創新攻關,促進制種產業健康發展。海南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被農業科研人員譽為“育種天堂”,北方夏季作物秋收后,南繁成為了農作物育種的“加速器”。中國中化與海南省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支持崖州灣科技城建設,匯聚行業優勢科研院校、企業及各類機構并簽約入駐171家;利用全球科技和產業化專業能力,為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平臺建設和“揭榜掛帥”提供關鍵支撐;旗下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已于2021年10月遷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示范帶動作用十分顯著。
新品種的市場反饋直接決定研發投入產出比和研發的可持續性。中化農業MAP平臺構建全產業鏈技術方案研發、集成、推廣體系,實現良種配良法,最大程度挖掘種子潛能。一是聚焦種植環節痛點,強化綜合技術方案研發、集成,為農戶提供土壤檢測、品種規劃、作物保護等全程專業化服務,打好良種良法“組合拳”;二是搭建縣鄉兩級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縣域技術服務中心和鄉村技術服務站,組建深耕田間地頭的農藝師“地面部隊”,打通良種良法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農民培育,圍繞核心技術開發優質課程,增強師資軟實力和智能化硬件配套,提升種植者良種良法吸收采納水平,持續為種植者增產增收賦能。截至目前,中國中化已在全國29個省、654個縣建成運營超過500個MAP中 心,開 發3 117個MAP鄉村服務站,線下服務面積1 912萬畝,聯農帶農239萬余戶,助農增收超過38億元、增產超過16億斤。
多年來,作物品種權保護不力導致種子侵權現象屢禁不止,抑制了種業原始創新活力,成為實現種業振興的最大障礙。對此,中國中化從多個層面開展了一系列知識產權保護行動,助推優化國內種業創新環境。
中國中化旗下種子業務單元成立了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將品種權保護、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維權打假納入一個團隊,實現各子板塊的協同。知識產權保護平臺還特設種質資源保護經理崗位,致力于建立企業內部的種質資源安全體系,探索解決困擾全行業的親本被竊問題。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關于種質資源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為商業秘密訴訟提供證據支持,推動種業商業秘密保護環境的改善。
面對維權過程中出現的系列難題,中國中化搭建“燎原系統”,首創“空天地人物網”科技監測體系,綜合運用“遙感鎖定+全鏈物聯+信息追蹤”技術,實現對“種子繁制-加工成袋-市場銷售”種子全產業鏈條的信息化打通和全流程追溯。“燎原系統”一方面完善了中國中化對種子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等全鏈條管理體系,另一方面也成為行業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打造種業產權合作生態,助力國家行業監管,為維護市場秩序,改善我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作出貢獻。
2021年以來,中國中化高層領導多次通過兩會渠道呼吁加強知識產權立法,鼓勵實質性創新,得到行業內外高度認可;結合市場一線打假維權的經驗體會,中國中化種業團隊在相關部委調研會中積極建言,與行業主管部門及企業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種子雖小,卻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國之大者”。種業振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中國中化將擔負起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打好種業翻身仗,讓中國飯碗擁有更多更好的“中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