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少
(廣東省云浮林場,廣東 云浮 527400)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和第二大木材消耗國,木材及其產品年均缺口3億m3,木材供需矛盾突出。中國于1890年開始引種桉樹(Eucalyptus),20世紀50年代通過系統引種和推廣栽培取得成功,80年代開始大規模種植,進入21世紀后迅猛發展。桉樹人工林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11個省(區),以廣西和廣東最多,約占總面積的3/4,種植品種主要是尾巨桉無性系[1]。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截至2018年,全國桉樹面積為546萬hm2[2],相較1986年增長了11倍。作為中國重要的戰略性造林用材樹種,桉樹在林業經濟建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桉樹人工林種植面積大,很難大幅增長,加之粗放經營導致的生態問題,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質量提升,推行科學的可持續經營技術是當前發展桉樹的關鍵。
目前,我國桉樹人工林經營多以純林為主,但純林存在樹種結構單一、林分質量不高、單產下降以及地力衰退方面的生態問題[3~5]。研究表明,通過混交能改善土壤肥力條件,提升光能和林地利用效率,從而實現林地生產力和林分生態效益增加[6~9]。桉樹間伐后進行混交樹種套種是進行桉樹純林改良的最佳模式,通過近熟齡桉樹間伐后套種優質闊葉樹種從而形成異齡復層林,既能在實現桉樹大徑材培育的基礎上,提高林地單產量,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有關桉樹混交方面研究多為同齡混交,異齡混交研究鮮少報道[10,11]。因此,本研究以紅錐(Castanopsishystrix)、灰木蓮(Magnoliaceaeglanca)、荷木(Schimasuperba)3種材質優良、固碳能力強,且枯落物豐富、改土性能好的珍貴用材樹種為混交樹種[12~14],在對近熟齡桉樹純林間伐的基礎上進行了林下混交樹種套種,通過分析套種闊葉樹對桉樹生長及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以期揭示林下套種闊葉樹對提升桉樹林分質量,增強生態穩定性方面的作用,為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區位于廣東省某林場,地理位置112°13' 46″ E,22°42' 21″ N,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侯,溫暖多雨、光照充足,夏季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22 ℃,極端最低溫0 ℃,最高溫39.1 ℃,年均降雨量1982.7 mm,相對濕度68%,海拔200~220 m,坡度20~25°,土壤為紅棕壤,土層厚度40~60 cm。
2.2.1 試驗林營建
研究區桉樹人工林為2011年營建的尾巨桉無性系植苗林,密度111株/畝。2015年在兼顧保留木空間位置均勻的前提下,采用下層疏伐法進行林分間伐,去掉林中長勢差、形質指數偏低桉樹,保留株數60株/畝。間伐后清理砍伐剩余物后,通過塊狀整地后再進行闊葉樹種套種。套種樹種為一年生紅錐、灰木蓮、荷木容器苗,每種樹種套種株數均為30株/畝。2016年進行桉樹林套種,以套種和不套種兩種桉樹林設置4個試驗處理,其中不套種桉樹林為對照(P0),套種桉樹林包括套種紅錐(P1)、灰木蓮(P2)、荷木(P3)的3種桉樹林。套種后前3年,每年進行砍灌割草、追肥各1次。
2.2.2 數據調查
2021年12月在套種和不套種桉樹林下設置20 m×30 m大小固定樣地,每個處理3個樣地。數據調查參考黃木易[4]等方法,先利用每木檢尺進行各樣地樹高、胸徑、枝下高與冠幅等生長指標的調查。然后避開林緣樹采用完全隨機的方式,以樣地中桉樹高徑生長量與平均值相差10%以內的植株作為采樣目標樹種,在距離桉樹的樹干基部約50 cm處作為土壤取樣區,每個樣地選擇4個取樣區。在每個取樣區內,設置1個15 cm×15 cm小樣方,采用環刀采集小樣方內0~20 cm土壤樣品500 g左右,將各處理每個樣地中4個取樣區土壤樣品進行充分混勻后取3份(200 g/份)土樣帶回實驗室,用于土壤養分含量分析。
2.2.3 指標測試
土壤全氮采用連續流動分析法,全磷、速效磷采用鉬銻抗比色法,全鉀、速效鉀采用火焰光度計法,硝態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銨態氮采用靛酚藍比色法,土壤有機質含量采用重鉻酸鉀比色法,鐵、鋅、銅、錳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數據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軟件進行桉樹生長性狀與土壤養分含量的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p<0.05)。
從表1可以看出,桉樹林下套種闊葉樹后,桉樹胸徑、樹高生長量顯著提升,枝下高增加,冠幅無明顯變化。與未套種的桉樹林(P0)相比,套種紅錐(P1)、灰木蓮(P2)、荷木(P3)后,桉樹胸徑、樹高、枝下高生長量分別提高了9.3%~40.7%、7.7%~25.5%和11.9%~36.3%。從供試3種套種闊葉樹對桉樹生長改善作用來看,整體表現為:紅錐>荷木>灰木蓮。

表1 套種闊葉樹對桉樹生長的影響
3.2.1 氮磷鉀變化
土壤養分含量與林木生長發育密切相關[9],其中氮、磷、鉀作為植物生長所需的三大主要營養元素,在調控植物生長中起到核心關鍵作用。由表2可知,除全磷外,4種試驗林土壤中各有關氮磷鉀含量指標均表現差異顯著。與未套種桉樹林相比,套種紅錐、灰木蓮、荷木后林分土壤中全氮、全鉀、銨態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顯著增加,硝態氮含量顯著減少。相較磷和鉀的變化,氮素無論是全氮還是硝態氮、銨態氮,在4種試驗林中均表現了明顯的趨勢,即:桉樹×紅錐>桉樹×荷木>桉樹×灰木蓮>桉樹,該趨勢與上述生長變化趨勢一致。這說明,氮素利用效率提升是套種闊葉樹改善桉樹生長的主導因素。

表2 套種闊葉樹對桉樹林分土壤氮磷鉀含量的影響
3.2.2 碳氮磷化學計量比變化
利用土壤有機質與氮、磷含量的比值可以分別計算碳氮比和碳磷比,從而反映出土壤中養分有效性。其中,碳氮比代表有機質分解能力,比值越低分解能力越大。碳磷比代表固磷潛力,并與之呈正相關關系,而氮磷比則反映林分的養分限制類型。表3中土壤有機質含量以桉樹×紅錐林分最高,其次為桉樹×灰木蓮、桉樹×荷木,未套種的桉樹林最低。從碳氮比大小來看,桉樹林最大,桉樹×灰木蓮林次之,桉樹×紅錐和桉樹×荷木林最小,而氮磷比大小則表現為:桉樹×紅錐>桉樹×荷木>桉樹×灰木蓮>桉樹。這說明,套種后土壤中氮有效性增加,桉樹為氮限制類型樹種。

表3 套種闊葉樹對桉樹林分土壤碳氮磷化學計量比的影響
3.2.3 微量元素變化
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長代謝過程中必需的營養物質[15],微量元素缺乏或富積,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長發育,其含量高低反映土壤對植物礦物質營養的供給水平。通過檢測,4種試驗林土壤中鐵、鋅、錳、銅的含量均差異顯著(表4)。其中,鐵含量大小表現為:桉樹>桉樹×荷木>桉樹×灰木蓮>桉樹×紅錐。鋅為:桉樹×紅錐最大,桉樹×荷木次之,桉樹林最小,桉樹×灰木蓮介于桉樹×荷木與桉樹林之間,與二者均為顯著差異。錳含量在4種林分間差異明顯,表現為:桉樹×紅錐>桉樹×荷木>桉樹×灰木蓮>桉樹。銅表現為:桉樹×紅錐≈桉樹×荷木>桉樹×灰木蓮≈桉樹最小。綜合來看,套種后具有林分土壤中鐵含量下降,鋅、錳、銅增加的趨勢,且3個套種樹種中以紅錐表現趨勢最為明顯。

表4 套種闊葉樹對桉樹林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
桉樹人工林發展迅速,在我國林業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桉樹是“吸水機”“抽肥樹”等社會論斷日益受到關注,加之經營措施粗放,導致桉樹生態問題日趨明顯,廣東、廣西等全國多個桉樹主栽培區先后發布了“限桉令”,桉樹產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通過科學集約經營管理是為桉樹正名,推動桉樹產業發展的關鍵[1]?;旖皇歉纳屏址仲|量,提升人工林生態效益最為有效手段。本試驗以5年生桉樹紙漿材林為試驗對象,在進行間伐基礎上,采用林下套種紅錐、灰木蓮、荷木方式進行混交林營建,培育5年后分析了套種前后桉樹生長及土壤養分含量差異。通過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套種后桉樹生長量增加,土壤養分有效性提升。從整體上看,供試樹種中以紅錐表現最佳,其次為荷木,灰木蓮稍差。從3個樹種的生長習性和形態特征來看,均具有幼苗耐蔭的特性,但葉片具有不同程度的革質化,其中紅錐為薄革質/紙質、荷木革質、灰木蓮厚革質。通常,葉片革質化程度越大,葉片分解速率越低。植物葉片凋落物分解直接影響其養分歸還能力,這暗示了,紅錐養分歸還能力最強,而灰木蓮最弱。今后在進行套種樹種選擇時,還應充分考慮樹種對改善土壤養分方面的潛力。
套種后桉樹林土壤氮磷鉀含量變化中以氮素最為顯著,而磷素無顯著差異。氮素作為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營養元素,是調控植物生長的關鍵。在4種供試林分土壤中全氮含量大小表現為:桉樹×紅錐>桉樹×荷木>桉樹×灰木蓮>桉樹,這反映了紅錐在改善桉樹林地氮素方面的明顯效果。紅錐作為一種重要的鄉土樹種,其生長快、適應性強,而且材質優良,在生產中可選擇紅錐作為桉樹混交林營建的主要樹種。在硝態氮和銨態氮兩種不同形態氮素含量分析中,筆者發現套種后硝態氮降低、銨態氮增加。結合土壤碳氮磷化學計量比分析結果,桉樹為氮素限制型樹種。這說明在桉樹人工林施肥管理中,補充氮肥尤其是銨態氮肥的施用更利于林分生長。
研究證實,微量元素反映著土壤的養分供給能力。土壤酸化是導致桉樹栽培過程中地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16]。大量研究表明,鐵與土壤酸化密切相關,鐵含量與土壤pH值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即:pH值越大鐵含量越低,反之含量越高。本試驗套種紅錐、灰木蓮、荷木后降低的土壤鐵含量,暗示了桉樹人工林存在土壤酸化的現象,而套種其他闊葉樹種能改善桉樹林地土壤酸化的問題。肥料濫施亂用是導致桉樹林地土壤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后一方面要控制施肥用量,同時還應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多施氮肥,并以堿性肥為主。鋅、錳、銅與植物光合能力與根系代謝活動相關,套種紅錐后3種元素含量明顯增加,說明適當補充一定的微肥將有利于桉樹人工林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