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芬
(福建省惠安縣營林技術指導站,福建 惠安 362100)
惠安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全縣海岸線長度139.909 km,其中沙岸51.985 km,泥岸33.257 km,巖岸54.667 km。海岸前沿風力強勁,土地貧瘠,造林難度巨大。長期以來,只能以抗風性和耐鹽堿性都很強的木麻黃做為基干林帶的主要造林樹種[1~3]。因此現有沿海基干林帶1111 hm2,皆為木麻黃純林[4],其中已進入成熟期和過熟期的335 hm2,存在單一、老化、防護功能退化的問題,亟需更新[5~10]。然而木麻黃連作更新的林分,卻存在弱化和退化的現象,難以發揮防護功能。為此,對基干林帶更新樹種和技術的研究,具有實際指導意義。于是,在小岞林場沿海基干林帶內側風沙土上種植中國本土樹種臺灣相思、馬占相思、桑樹、樸樹、紅千層等10個樹種,跟蹤造林后1~2年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量,進行分析和研究,從中篩選適合閩南沿海地區沿海基干林帶更新和造林推廣的樹種,提高沿海基干林帶的防護功效,增加林分多樣性,鞏固生態穩定性[11,12]。
小岞林場地處閩西南與閩東北的交界、泉州最東極,位于福建省惠安縣小岞鎮七里湖,與凈峰鎮凈峰林場和凈峰惠女灣相連[13]。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季風氣候明顯,年均氣溫21.4 ℃,年降水量1088.5 mm,全年225 d有風,主導風向是ENE風,年均風速為6.9 m/s,瞬間風速最高達33 m/s,103 d有8級以上大風。
試驗點設在小岞林場01大班020、050、080、081小班共12000 m2,距離海岸有30 m厚度的木麻黃基干林帶,土壤類型為濱海風沙土[14],土層疏松、肥力低、保水性差、易干旱、鹽堿、夏季土表曝曬后地表灼熱[15]。
本次試驗苗木有臺灣相思、馬占相思、桑樹、樸樹、紅千層等10個樹種(表1)。

表1 試驗樹種
3.2.1 林地清理
對原有殘次桉樹林進行采伐清理,挖出全部桉樹根部,保留不影響新植林木采光的林木作為風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帶狀、塊狀及穴狀清理林地。挖明穴,一年生容器苗挖穴規格為50 cm×50 cm×40 cm,二年生容器苗挖穴為80 cm×80 cm×60 cm。每穴基肥施2 kg有機菌肥、0.1 kg復合肥,施肥時肥料與下層土壤充分混合,并回表土20 cm以上。整地、挖穴及施基肥在造林前7~15 d左右進行,避免基肥對幼苗細根影響。
3.2.2 造林技術
造林密度為2500株/hm2,株行距約為2.0 m×2.0 m。每個樹種種植面積1200 m2,帶狀混交。苗木種植時間在2020年4月10~20日期間的陰天或雨天,扶正苗木居穴中央,回表土然后壓緊踩實、澆透定根水。
3.2.3 造林撫育
造林后撫育1年。撫育內容主要有灌溉、除草、松土、追肥(兩次,每次每株追施復合肥0.25 kg,采用溝施或穴施)、病蟲害防治等。第二年不再進行撫育。
造林后,分別在2021年5月份、2022年5月份進行常規調查,調查項目包括每個樹種的成活率、保存率、樹高、地徑、冠幅、長勢等。對2個階段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對10個試驗樹種成活和保存情況的進行調查(表2),在造林撫育一年后,成活率在90%以上的有臺灣相思、馬占相思、樸樹、紅千層、黃槿5個樹種,成活率在80%~90%之間的有桑樹、黃金香柳、紅葉石楠、小葉欖仁、海南蒲桃5個樹種。造林第二年后,臺灣相思、馬占相思的保存率仍在90%以上,樸樹、紅千層、黃槿的保存率在80%~90%,桑樹、小葉欖仁、海南蒲桃保存率在60%~80%,黃金香柳、紅葉石楠的保存率在60%以下。
從表2可以得出:本次10個試驗樹種在造林撫育1年后成活率有一定差距,不再實施造林撫育的第二年保存率差距更大,在同等立地條件下,即沿海基干林帶內側風沙土上造林,適應性大小為:馬占相思>臺灣相思>樸樹>紅千層>黃槿>桑樹>小葉欖仁>海南蒲桃>黃金香柳 >紅葉石楠 。
本次10個試驗樹種因屬于不同的科、屬,其生物學和生態學存在著較大差異,導致各樹種之間生長量的差距很大,所以本次試驗不再比較分析各樹種之間的生長量,重點針對各樹種造林2年后的生長量變化分析。
從表3可以得出:本次10個試驗樹種在造林2年后地徑、樹高及長勢都有一定的變化,在同等立地條件下,即沿海基干林帶內側風沙土上造林,地徑增幅表現為馬占相思>臺灣相思>黃槿>紅千層>桑樹>樸樹、海南蒲桃>小葉欖仁>黃金香柳、紅葉石楠 ;樹高增幅表現為馬占相思>臺灣相思、黃槿>紅千層>桑樹>樸樹>小葉欖仁>海南蒲桃>黃金香柳>紅葉石楠 ;整體長勢非常好的有馬占相思,好的有臺灣相思、樸樹、紅千層、黃槿,一般的有桑樹、紅葉石楠、小葉欖仁、海南蒲桃 、黃金香柳。

表2 試驗樹種成活率和保存率

表3 試驗樹種生長量
從本次試驗可以得出:馬占相思、臺灣相思在種植2年后的保存率、地徑增幅、樹高增幅和長勢都較其他試驗樹種好,在今后沿海木麻黃基干林帶內側可以適當實施成片帶狀造林,或者在較稀疏的林帶直接套種,以增加林分多樣性,鞏固生態穩定性;樸樹、紅千層、黃槿的整體長勢好,可在沿海基干林帶更新過程中以適當比例套種;而其余的5個樹種不建議在沿海鹽堿貧瘠地塊大面積種植,但可以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種植。從植物的生長狀態看,對沿海基干林帶內側風沙土上的造林,一年期的養護顯然是不足的,建議后期加強養護管理,養護期延長為2年或者3年以上,以保證造林成效。
本次的試驗研究客觀條件有限,無法針對距離沿海不同距離的基干林帶內側種植不同的闊葉樹種進行成活率、保存率、生長量、長勢、防風效能等分析比較,或者相同立地條件下同一種苗木不同規格種植后成活率、生長量的分析比較,今后將實施進一步的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