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涵,劉 艷,趙宇晶,溫明超,吳 冉
(貴州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環境資源是山區居民發展生計的重要物質支撐,當前農戶生計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發展矛盾,農戶生計脆弱和生態環境脆弱共同阻礙山區經濟發展。尤其是石漠化、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的喀斯特地區,同時也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區域[1,2]。農戶作為農村生態環境中的活動主體,決定著生態資源的利用方式,是生態環境的直接干預者[3]。在喀斯特生態脆弱區實施生態政策,利用其減貧效應幫助農戶發展生計,同時改善生態環境,是兼顧農戶生計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行之有效的方法[4]。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戶生計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就一直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熱點話題[5]。農戶生計資本構成框架是測量農戶生計水平、分析農戶生計策略的判斷依據[6,7],農村三生空間體系能夠直觀反映地區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情況[8]。國外學者Garney通過調查和實證研究發現森林資源是農戶生計發展的主要依賴資源,并試圖通過整合保護與改善社區福利來保護林業資源從而促進農戶生計持續優化[9]。國內現有研究通過農戶生計策略選擇、單項政策影響下農戶生計策略轉變來探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0];也有學者重點關注了農戶生計和環境依賴性之間的關系[11,12],將農戶兼業行為與生態環境影響效應進行實分析,發現農戶兼業化程度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負向關系,并提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刻不容[13,14]。現有研究多數呈現單方面的影響效應分析,直接關注農戶生計資本和農村生態環境兩系統間的互動還比較缺乏。
安順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也是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15]。山區農戶由于生計發展需要產生的濫砍濫伐、過度耕種行為,導致山區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問題凸顯,人地矛盾尖銳。為此,本文基于政策實施背景,選取安順市巖溶山區典型村寨作為研究區,使用微觀調研數據,將探究視角集中于巖溶山區多元政策實施前后農戶生計資本變化情況與農村生態環境系統的互動關系。旨在改善巖溶山區生態環境,引導農戶合理利用生計資本、選擇利于人與自然共存的生計策略,促進農戶生計資本水平提升和政府部門政策有效實施。
本文選取安順市的4個縣6個典型村寨作為研究區,分別是嶺崗村、新場村、革幫村、關口村、落科村、擺羊村。6個村寨2020年以前均為貧困或深度貧困村,人均耕地面積約0.684畝,旱地多水田少,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嚴重。農戶生計發展受生活生產環境限制,以傳統農業和養殖業為主要生計策略,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劣,導致農戶生計脆弱,生計水平較低。2014年以來安順市以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為主線,相繼實施各項生態政策項目為輔助,本次調研的6個村寨在精準扶貧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實施了單株碳匯、生態移民搬遷、生態護林員和退耕還林等生態政策項目,農戶各項生計資本較2014年以前有大幅度增長,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顯著,農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為保證調研數據的客觀可靠性和問卷有效性,課題小組成員于2019年9月初選取安順市生態扶貧試點村關口村的20戶農戶進行預調研,在此基礎上對調研問卷進行修改完善,于2019年10、11月份對安順市4個縣6個村的農戶進行問卷調查。調研方式采用參與式農村評估法對6個典型村寨農戶進行隨機訪談,共獲取516份有效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多元政策實施前后農戶家庭基本情況;生態環境狀況和生態政策實施參與情況;農戶五大生計資本情況;農戶生計資本變化后的生態狀況4個部分。農村生態環境指標數據來源于6個村落的村干部訪談和村委會村情概況統計資料(表1)。

表1 調查村基本情況
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是對農戶致貧復雜因素進行梳理分析的一種常用方法,由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以及物質資本構成[16~18],根據研究區自然資本現狀、產業發展情況和農戶生計狀況,構建農戶五大生計資本指標體系(表2)。

表2 農戶生計資本指標體系及變量說明
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戶生產活動的空間載體[19,20]。以多元生態政策項目實施為主線,從生態環境、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3方面來評價政策實施前后農村三生空間的變化響應情況[21~23](表3)。

表3 農村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變量說明
由于樣本數據包括農戶生計資本和生態環境效應兩個系統,計量單位和數據統計方式存在差異性,方便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采用極差標準化處理方法將數據統一量綱化,為下一步數據分析做準備。
正向指標:
X'ij=(Xij-Ximin)/(Ximax-Ximin)
(1)
負向指標:
X'ij=(Ximax-Xij)/(Ximax-Ximin)
(2)
極差標準化處理之后,根據指標權重計算農戶生計資本各項指標的值,計算公式為:
(3)
式(3)中:m表示調研家庭樣本數量,m=312,i為第i戶家庭;j為第j項生計指標;Xij為標準化處理后,農戶的生計指標值;Wj為第j項生計指標權重。
(1)由于農戶生計變化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采用灰色關聯評價模型對農戶生計系統和農村生態環境系統各因子進行動態變化分析。
根據公式(3)的計算結果,整合數據得到研究區農戶生計資本系統各項指標的分值,及研究區生計評價綜合值f(t),計算公式如下:
(4)
式(4)中:VP為第P項生計評價分項值,Z為分項生計評價分項的個數,計算生計資本時Z=5。
其關聯系數計算公式如下[24]:
(5)
(2)對所有指標的關聯系數求平均值可以得到一個x和l的關聯度矩陣,從而得到關于研究區農戶生計資本系統與農村生態環境系統內部各指標間的相互關聯程度。范圍為0~1,值越大,關聯性越大,耦合性越強;反之亦然。參考劉耀彬等[24]對耦合的定義,認為當0≤μij≤0.35時,關聯度極低;0.35≤μij≤0.65時,關聯度中等;0.65≤μij≤0.85時,關聯度高;0.85≤μij≤1時,關聯度極高,要素間相互作用力極強。
(3)在灰色關聯分析的基礎上分別按行或列求關聯度的平均值,即可得到農戶生計資本變化對農村生態環境系統的脅迫作用度。計算公式如下:
(6)
式(6)中:di為關聯度,l為農戶生計資本系統的指標數,p為農村生態環境系統各要素的指標數。反之,可計算農村生態環境系統各要素對農戶生計資本的約束作用程度。
由表4可以看出,各項農戶生計資本指標值在2014年前后指數變化明顯。2014年開始安順市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和生態治理工作,嶺崗村、新場村、革邦村等6個村落是精準扶貧政策、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重要實施點。自然資本是唯一下降的指標,下降幅度為0.0109;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本4項指標分值均有所提升,從高到低依次為金融資本(0.0367)>人力資本(0.0263)>物質資本(0.0206)>社會資本(0.0154),農戶5項生計資本值變化幅度如圖1(a)。

表4 2014年前后農戶生計資本值變化情況對比
由圖1(b)可以看出,農戶五大生計資本各項各類指標值升幅和降幅明顯,農戶各項生計資本指標受政府政策實施影響均有不同程度的響應。
從自然資本(N)來看,巖溶山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退耕還林、荒山育林項目大幅度增加了研究區林地面積,N1上升幅度為5.1762%。生態用地增加導致農戶家庭人均耕地面積、農作物種類減少,指標分值分別下降0.0108%和0.5035%。在政策引導下,6個村寨通過成立村集體合作社,將村內土地流轉整合后進行雞、鵝、鴨、青脆李等規模種養殖,占地面積1000余畝,土地撂荒情況得到極大改善,指標分值下降4.2327%。
社會資本(S)是影響研究區農戶生計資本變化的主要因素,2014年后研究區農戶精準扶貧政策與生態政策參與度顯著提升,是否參與精準扶貧政策在20個指標中變化幅度最大,上升6.1813%;其次是是否參與生態政策項目,上升5.9175%。退耕還林、生態移民搬遷等生態政策項目促進農戶外出打工率提高以及移民搬遷后鄰里之間日常交流減少,關系處于相對陌生,鄰里關系狀況較2014之前下降0.2096%。
人力資本(H)是農戶生計發展的核心變量,家庭勞動力就業率(S2)、技能培訓參與次數(S3)和初中以上學歷人口數(S4)是政策實施后發生顯著變化的指標,從大到小依次為家庭勞動力就業率(5.0000%)>初中以上學歷人口數(4.0077%)>技能培訓參與次數(0.0821%),得益于精準教育扶貧保障巖溶山區適齡兒童參與九年義務教育,精準產業扶貧、生態護林員等政策項目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之耕地數量減少,農戶外出打工率增加,貧困地區勞動就業率水平整體提升。

圖1 2014年前后安順市農戶生計資本及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金融資本(F)是評價農戶生計水平最直觀的指標,政府政策實施后農戶金融資本中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 、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政策性收入均有較大幅度提高,其中家庭人均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尤為明顯,分別上升4.3484%和2.7572%。主要原因是耕地減少農業經營收入減少促使農戶外出打工率提高,工資性收入提高;農戶參與各項生態政策項目后獲得的轉移性收入等豐富了農戶家庭收入多樣性,收入水平較2014前顯著增加。
物質資本(P)中牲畜資本的提升得益于精準扶貧產業,農戶房屋結構指標分值提升0.3161%,經實地調研發現,農戶收入水平提高后首先考慮改善居住環境,進行原地掀舊蓋新或購買商品房,受訪村民反映:“年輕時出外打工,老了還是要回到家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社區化優化了農戶的居住環境和基礎配套實施。
利用式(5)、式(6)計算農戶生計資本系統和農村生態環境系統各因素之間的關聯度大小,通過求取2014年前后各因素關聯程度的均值,得到個兩大系統各級指標之間的關聯度矩陣,以揭示農戶生計資本系統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脅迫作用因素與生態環境系統對農戶生計資本發展產生約束的關鍵因素。由表5可知,農戶生計資本系統與農戶生態環境系統各因素之間存在中強級關聯度,系統指標關聯度分布在[0.4521-0.8682]的值域范圍內,兩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強度較大。
由表5可知,農戶生計資本系統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最為顯著的3項指標為家庭人均耕地面積(0.7518)、撂荒地面積(0.7429)、家庭年收入(0.7150),反映出農村耕地粗放式經營、撂荒土地的雜生生態系統以及生計壓力迫使農戶進行開荒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劇烈擾動。從各一級指標來看自然資本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脅迫作用最強,但2014年后五大生計資本的脅迫作用都在減弱,自然資本脅迫作用指數由0.9748下降到0.6043(圖2(a)),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政策實施,耕地減少促使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戶工資性收入提升,降低農戶為維持生計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索取,農戶生計多樣化提升農戶生計發展能力。農業補貼、退耕還林補貼、公益林補貼等轉移性收入提高了農戶的金融資本,農戶家庭經濟收入打破了單一化收入渠道,形成多樣化經濟收入來源。
由表5可知,農村生態環境對農戶生計資本約束作用最為顯著的3項指標是森林覆蓋率(0.6911)、石漠化面積(0.7111)、基礎設施滿意度(0.6907),說明農村生態空間擴張、石漠化治理成效是否顯著、農村居民居住環境是影響農戶生計水平的關鍵因素。從各一級指標來看,農村“三生”空間對農戶生計資本發展的約束作用呈減弱趨勢。約束作用降幅最大的是生活環境,由0.7860下降到0.6012;其次是生態狀況,由0.5722下降到0.5019圖2(b)。2014年前研究區農戶家庭勞動力主要投入耕地和開發耕地,毀林開荒破壞生態平衡,農業生產資料消耗大,用于提高農業產量的農藥化肥、農用柴油等造成土地化學污染嚴重,土壤肥力下降。2014年后,安順市全面推進精準扶貧政策和各項生態治理項目,產業扶貧+技術扶持使山區農戶向技術性工人轉型,農業勞動力從土地轉移到工廠、農場或自主創業陣地。特別是生態扶貧搬遷政策和農村“三改,兩清,一整治”,將農戶從生存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的山區轉移到縣城或平壩地區,城鄉面貌整體得到改善,人居環境優化成效顯著。

表5 農戶生計資本系統與農村生態環境系統要素灰色關聯

圖2 2014年前后農戶生計資本系統與農村生態環境系統的互動關系
本文基于喀斯特巖溶山區典型村落調研獲取的516份問卷數據,構建農戶生計資本和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利用農戶生計資本值測算、灰色關聯分析等方法對喀斯特貧困山區農戶生計變化及其與農村生態環境互動機制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巖溶山區受政策實施影響,農戶生計資本值在2014年前后均發生明顯的變化,除自然資本值出現下降外,其余4項生計資本值均有一定程度提升,且各類各項生計資本指標差異明顯。
(2)農戶生計資本系統和農村生態環境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中強級以上互動關系,各指標關聯度分布在[0.4521~0.8682]值域范圍內。
(3)農戶生計資本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關鍵脅迫因子分別是家庭人均耕地面積、撂荒地面積、家庭年收入。2014年后農戶生計資本系統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脅迫作用在減弱,脅迫作用會隨時間變化呈現持續減弱趨勢。農村生態環境對農戶生計資本的關鍵約束因子分別是森林覆蓋率、石漠化面積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對農戶生計資本的約束作用呈下降趨勢,農戶生計資本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正在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