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晴
(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農民數量多,“三農”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盡管貴州省在2020年已實現全面脫貧,但與其他中東西部地區的省份相比,農業農村發展問題仍舊突出,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且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金融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金融市場日益完善,金融產品逐漸豐富,金融服務覆蓋范圍逐步擴大。但由于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當地人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資金的匱乏使得金融機構無法精準識別農村金融需求,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供需無法平衡,農業生產活動難以充分開展,進而導致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緩慢。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重點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2022年1月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為數字鄉村的建設繪制了更為詳細的藍圖,深化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成為更加重要的一環。此外在學術界,大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降低農村貧困程度[1];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2],助力鄉村振興發展[3],對農業農村發展起到正向作用。如何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支持農業生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增長,已成為全社會共同探討的問題?;诖?,本文以貴州省農村地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貴州省農業農村發展情況、數字普惠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并根據貴州省農村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
數字普惠金融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技術運用到金融領域,在短時間內通過較低的成本給予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個體戶、小微企業必要的金融服務。相較于傳統的金融模式,數字普惠金融更能精準地發揮其普惠性的優勢。因此,數字普惠金融更能解決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發展問題。本文通過梳理文獻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發展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直以來,由于農業經營者經濟實力薄弱、抵押資產較少以及征信較低等問題,絕大部分農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而在數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通過大數據技術,能夠減少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擴大金融服務范圍并加深農村金融的運用深度。已有研究表明,依賴大數據實時監控,金融機構可根據農戶的實際經營狀況與征信,為農戶提供信貸支持[4];而農業經營者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金融服務,緩解資金壓力,促進資金周轉[5]。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業經營者的信貸需求,促進了金融資源流向農村地區,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進而推動農村發展。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資源投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數字普惠金融的應用,使得農戶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被激發,有助于激勵更多的人加入農業生產中,進而對農民增收產生積極的作用;二是促使大量的資金流入農業生產中,有助于支持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信息化發展,并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孫學濤等(2022)通過實證檢驗證明了這一觀點,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農民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機械化具有正向作用[6]。
金融科技與支付業務的融合發展,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村居民提供了高效、快捷、豐富的金融服務,增強了非現金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的支付服務環境。農戶不再需要去固定網點辦理業務,通過網上銀行、手機App等形式,即可進行付款、轉賬、借貸和購買金融產品。另一方面,黎翠梅等(2021)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研究發現,數字化支付刺激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長[7]。數字化支付對振興鄉村經濟、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強大的推動力。
貴州省在脫貧攻堅中取得豐碩的成果,但農村經濟問題和農業產業發展仍舊是貴州省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如表1所示,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8 869元持續上升至2021年的12 856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為農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財產性收入占比最小,說明農村地區進行其他投資和財產租賃的現象比較少見。此外,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貴州省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貴州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還有待提高。

表1 貴州省和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單位:元)
從表2可以看出,近五年來,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一直保持著穩步上升,在2019年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突破10 000元。然而,與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相比,貴州省依然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貴州省農村仍要在保持增長的基礎上縮小與其他地區的差距,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

表2 貴州省和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對比(單位:元)
由圖1可知,近5年來,貴州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穩步上升,2021年貴州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 730.92億元,增速突破7%,達7.7%,標志著貴州省成為中等農業省份之一。據統計,2020年全省農用機械總動力達到3 001萬kW;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區建設方面,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1 17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4 278個。貴州省正不斷推進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發展。

圖1 貴州省2017年—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及其增速
總體上,貴州省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穩中向好,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表明,貴州省仍需奮力追趕。如何發展貴州省農村經濟,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貴州省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依托貴州省“大數據”戰略,鼓勵金融機構利用新興金融科技技術,在金融服務領域拓寬服務范圍,加強服務力度,挖掘服務深度。其中重點關注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在政策支持下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金融資源不斷流向“三農”領域,貴州省涉農貸款逐年增加。在2018年,貴州省涉農貸款余額實現首次突破10 000億元。截至2021年年末,貴州省涉農貸款余額達15 206.4億元,同比增長10.6%。涉農貸款的增加,有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農村地區各銀行機構依托貴州省大數據產業,構建線上線下服務體系,不僅為農村地區提供合理合法的融資渠道,而且提高了金融服務的便捷性,“足不出村”辦理金融業務在農村欠發達地區成為可能,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不斷提高,覆蓋面不斷擴大。貴州農信在不斷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積極走訪農村,重點關注農戶、小微企業、新市民、老年人、青年學生、低收入群體等金融需求對象,推出“黔農e付”“黔農快貸”和“黔農云”等產品,方便了農業經營者的收支和生活,同時提升了客戶體驗和服務效率。
一方面,部分商業銀行針對各地農產品為當地農戶提供“辣椒貸”“煙草貸”和“水果貸”等特色金融產品,推動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激發農業農村經濟活力,發揮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測算,增加對農業特色產業的資金投放,并加大對農村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生態農村的建設,實現農村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
目前,由于農村地區征信體系不健全和少數居民守信意識淡薄等因素,造成大部分農村地區信用風險和違約風險較高。同時監管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農村地區失信人群無法得到有效地懲治,違約成本較低。因此,當金融機構面臨較多的壞賬時,農村地區信用風險較高,可能會產生“不敢借”現象。然而對有融資需求的借款人而言,會出現“借不到”現象,導致金融無法有效地發揮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功能。
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的經濟理論和金融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還需要掌握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具有創新思維的高端人才。然而,貴州省身處“人才洼地”,高校培養輸送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貴州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和各金融企業的需求,人才流往中東部城市現象嚴重,且吸引外來人才力度不夠,由此造成貴州省面臨著高質量人才緊缺的困境。
首先,貴州省農村地區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金融知識匱乏且信息甄別能力較弱,對數字產品接受程度低,并存在“不敢用”的情況。尤其是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現金是其最主要的支付形式,其容易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應用出現排斥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緩慢。其次,對老年人和數字素養較弱的群體來說,數字化應用和線上操作存在使用不通暢、不理解的問題,“數字鴻溝”導致金融服務農村發展受到阻礙。再者,從客觀因素分析,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落后導致“數字鴻溝”問題的產生,科技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受到限制。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不僅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基于上述分析,為緩解貴州省數字普惠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困境,本文分別從政府與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兩大角度提出政策性建議。
其一,貴州省應加快數字鄉村的建設。首先要加快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信息基礎設施的覆蓋面,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應重點關注這類地區;其次要大力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應用等技術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資金傾斜。其二,加強監控金融風險,完善治理體系,助力數字普惠金融和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其三,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推進政府、監管部門、高校、機構和企業合作,助力產、教、學、研交叉融合;同時加大人才引進政策支持,化解人才短缺困境。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和農村征信體系的構建。要加快數據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并完善征信體系,進而利用多源信息實現精準畫像,減少信息不對稱,為農業經營者提供個性化、高效、透明、方便的金融服務。另外,金融機構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主體之一,還應加強金融產品創新,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助力“三農”發展,并開發更多的金融產品服務農業農村發展,充分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提升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的能力。同時,廣泛向農村居民宣傳和普及金融知識,提升其對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了解,并指導他們運用數字普惠金融工具。這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和風險防范意識,并增強數字化理念。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要避免農民、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產生脫節現象,緩解“數字鴻溝”問題。
數字普惠金融在緩解農業經營者融資困境、加大農業生產資源投入、促進農村支付便利性和居民消費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貴州省農業農村發展情況和數字普惠金融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發現了以下問題:第一,近年來貴州省脫貧攻堅已取得可觀的成績,農村經濟保持穩步增長,然而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和人均收入仍然存在著差距;第二,數字普惠金融對貴州省農業農村發展具有巨大的貢獻,但仍需進一步挖掘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積極應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挑戰,縮小貴州省與其他發達省份的差距。因此,在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過程中,政府、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需提供合理、及時、相應的幫助,在政策制定、金融監管、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與人才、金融服務方面提供支持,合力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