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郭艷紅
(懷遠縣魏莊鎮友誼小學 安徽蚌埠 233400)
《課標》中提出:“數學課程應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小學生由于個人經驗、領悟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快慢就存在著不同,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以中等生為重點關注對象,學困生、學優生并沒有得到充分關注,沒有得到很好發展,而分層教學可以使不同學生獲得發展,因此,我們以“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促進因材施教有效性研究為課題進行研究。
在課題研究時,我們依據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習慣、家長輔導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對課題實驗班的小學生進行恰當的分層,制訂分層目標和分層習題備好課,課上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實現因材施教。在具體上課時,我們鼓勵不同層級的小學生發揮主動性,自主學習,同時配合教師的引導和分層點撥。基本的教學過程是“學——導——探——撥——練”。教師不需要在每節課都使用這五個步驟,以免教學模式固化、僵化,鼓勵課題組成員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以及自己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對五步驟可以適當微調,以便發揮課題組成員的教學能動性,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成員都努力結合每個層級的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得人人都能受到關注,人人都能體驗成功,人人都掌握相應層次的數學知識。所有小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得到符合自身水平的發展。
在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時,我們在課前都做了不同于傳統備課的準備工作,主要有確定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情、制定三層學習目標、設計自學任務、設計課堂活動和分層檢測題等。
首先,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下,將學生進行合理分層,主要是分成A層、B層、C層。教師在分層時,不僅要參考小學生智力因素,還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經過與不同學生談話、交流以及測試評估后,將全班學生以A∶B∶C=1∶2∶1的人數比例進行分層。分層后,老師對學生的座位根據層級進行適當調整,在教學中注意觀察記錄他們在課堂參與、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水平等方面的變化。一段時間后,針對變化較大的學生,對其層次做適當調整,使分層具有靈活性,避免層次固定,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在層次調整時,教師主要參照學生的考試成績、課上參與度、作業完成等方面的情況,對其變化進行評估后,進行層級的適當變化,激勵C層(后進生)的進步欲望,向進入B層(中等生行列)而努力;對于B層學生,讓他們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形勢,從而實現主動學習;對于優等生,他們為了保持優勢地位也會不懈努力。這樣,A、B、C三個層次的學生互相鞭策,共同進步,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對于C層學生(后進生),主要目標是讓他們建立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并經常和家長聯系反饋學習情況,經常進行溝通。對于中等生(B層),主要目標是優化他們的數學學習方法和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對于優等生(A層),主要目標是提供給他們合適的、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教學中充分關注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及自主學習的勁頭等方面。
在課堂研究的實踐環節,課題組成員的備課發生比較大的變動。首先,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成員們不僅要制訂出三維目標,而且還要依據教材及教學的具體內容和本班小學生的學情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課題組成員還要對教學活動進行細心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順利地參與到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來,在導入新課時精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后面的教學環節做好鋪墊。我們常用的有虛擬動畫、趣視頻、故事情境等能迅速聚焦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欲望的手段,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先收集一些作業簿本、鉛筆、橡皮、固體膠、修改帶、文具盒、日記本等學習用品,從A、B、C層各挑選1名小學生扮演營業員,并讓其他學生自主上前來分批進行購買。這樣小學生們就在不知不覺之中進入新課學習,而且各層次的小學生都參與了教學過程,獲得了相應的發展。
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和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三個層次的學案(重點是隨堂練習的設計),合理安排各環節的教學時間,并在教學中適時調整教學進度,這些都需要教師花時間精心準備,還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素養。在分層教學實施初期,老師很難每節課都設計到位,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序開展起來就順暢多了。
首先,合理安排授課時間,確保授課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按照“導、學、探、撥、練”五個步驟依次推進。在實際教學時,課題組成員根據各層次學生的接受情況,適時地調整教學進度,對于學生己經掌握較好的地方,就適當地加快教學速度,而對于有的學生產生困難時,應適當地減緩教學速度,換個其他角度進行講解和引導。其次,注重對學習者的方法指導。對于C層的學生,在掌握課堂基礎知識后,以重復性練習為主,學會知識點的基本套用;對于B層的學生,在弄清楚并理解知識點的由來,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A層的學生,則重點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把知識的學習引向深處,構建自己的學習體系。
復習課教學是小學數學各單元教學必備的一個環節。可是,很多教師對復習課卻存在理解的誤區,如認為多做練習即可,導致復習課不僅沒有起到“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效果,反而猶如“冷飯”無味又難嚼。
擺脫復習課的枯燥,提高復習課的效率。《課標》中提出:“數學課程應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復習課的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學情,不同能力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如果“一視同仁”,教學缺乏針對性,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就會遇到些許困難。教師應基于學情分析,進行分層教學模式。下面我以蘇教版第八冊第六單元《運算律的整理與復習》的教學為例進行詮釋。
面對不同知識經驗、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要使復習課更加高效,教師首先要將復習目標分層,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以評價不同學生的發展。
鑒于復習課的地位,在目標的設定上,不僅僅要注重各個知識點的鞏固,更應注重構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在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學生知道“是什么”,明白“為什么”,并能夠采用框架式、樹狀圖式等形式,把有關的知識、規律橫向“連成片”,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在教學前,我根據學習能力和學習經驗將學生進行分層,首先抽取了班級10名學優生進行教學后測,后測的內容是幾道難度稍大的簡便計算。后測內容及完成情況見表一所列。

表一
隨后我又抽取了中等生層次的10名學生進行了教學后測。后測內容及完成情況見表二所列。

表二
最后我又抽取了后進生10名學生進行了教學后測。后測內容及完成情況見表三所列。統計結果顯示:學優生對運算定律的掌握總體不錯,能夠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中等生的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掌握得比較好,錯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對乘法分配律的本質理解不夠透徹。后進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簡算的意識,乘法分配律相對來說是一個難點。

表三
基于以上分析,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調整學優生的教學目標,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降低要求。本單元復習的立足點應確定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運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因此,這節課的分層次教學目標確定為:
第一級目標面向全體學生:理解運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和辨析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運算定律進行正確、合理、靈活的計算。
第二級目標面向學優生和中等生:通過整理與復習,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加深對運算定律和性質的理解。
第三級目標面向學優生:在討論、歸納的活動過程中,樹立自主探討和合作交流的意識,生生之間通過交流討論,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復習課旨在對重難點進行梳理,設計教學時,以目標為基準,圍繞核心知識點,進行拓展、發散,將相關知識連成“線”,促使學生形成多角度思維,促進認知結構的縱橫聯系,形成數學學習能力。
在設計教學時,我梳理了重難點,找準了課堂的生長點,根據分層教學目標,組織安排了幾個有層次的活動:
通過幾個環節的梳理匯報,進一步理解了運算定律,又從乘法的意義入手,明白了乘法運算定律間的區別和聯系,進而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澄清了模糊的認識,擴充了思維的容量,建構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復習課的練習應建立在理解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之上,旨在培養思維的整體性、學生的自主性,所以練習應體現綜合性和發展性,以循序漸進的梯度設計練習,分層進行,有利于不同能力學生的思維培養。練習中,采取異質分組、優勢互補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設計練習時,我從生活的實際運用入手,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練習一:游泳館新建了兩個泳池(圖三),兩個泳池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這一題有兩種解法:
方法一:32×12+18×12=(32+18)×12=50×12=600(平方米)。
方法二:(32+18)×12=50×12= 600(平方米)。

雖然都是(32+18)×12的算式,但兩個算式對應的圖解(圖三與圖四)以及表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學困生和中等生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全體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練習二:從25、125、44、98、250這5個數中,任選幾個數,編寫一道能簡便計算的算式,再將自己編寫的題目和同桌交流解決。
這是一道開放性練習,不同層次的學生能編寫出難易程度不同的簡便計算,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再通過生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
當然,由于我們的研究時間和研究能力有限,研究中還有一些需要改進和優化的地方。比如,由于富有成就的分層教學的研究不少,我們在研究時請教名師和專家的機會不多,調查訪談的學生還不夠多,調查的范圍不夠廣,問卷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分層教學模式有待優化和豐富。這將是我們以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