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怡 林璀琪
(廣西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4)
在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二語習得主要涉及“學得”過程與“習得”過程兩個階段。“學得”過程側重于對語言規(guī)則的有意識學習,“習得”過程重視二語母語化,是對于二語能力的自然而無意識的增長過程。監(jiān)察假說則側重于學習者對于自身語言輸出的有意識監(jiān)督與管控。自然順序假說認為學習者對于第二語言規(guī)則的習得是具有可預測的順序性的,并且這種順序性對大部分語言均具有普適性。語言輸入假說是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指學習者通過對語言輸入的理解而逐步習得二語。情感過濾假說則解釋了不恰當情感對于二語習得的阻礙因素與阻礙機制。
1.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二語教學實踐
我國的二語習得教學實踐主要集中于官方二語教學,即英語教學之中。經(jīng)過對于英語教學方法論的反思與總結,國內(nèi)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一味輸出、學生被動輸入的傳統(tǒng)模式進行了相應改進,[4]教師借助克拉申語言習得與學習理論進行教學改革,以滿足學生需求為教學設計目標,落實生本教育。
2.重視“可理解輸入”在二語教學中的作用
語言輸入理論是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的核心部分,該理論認為“可理解輸入”是學習者二語習得的核心。[1]因此,教師在對于語言輸入度與語言輸入質(zhì)量的平衡關系把握度一面應當尤為關注。由此,我國二語教學對于學生二語理解程度予以重大關注,校方于學科教學課程安排前、課程進行中,與課程結束后各個階段均會以調(diào)查問卷、教學評估等多種方式進行實時監(jiān)測,并據(jù)此對其教學輸入進行相應改變。
3.關注學生學習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變化
克拉申理論同樣強調(diào),人類行為與習得過程將會無可避免地受控于心理因素。據(jù)克拉申情感過濾假說,我國二語教學教師于師生關系、教學風格、課堂設計等進行多重考量,并在此基礎上對自身二語教學實踐活動進行修正,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情緒,盡量避免體罰行為,從多個方面避免不恰當?shù)那楦幸蛩貙τ趯W習者二語習得過程的阻礙。
在當代二語學習與教學過程中,學習者與教師對于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應用多注重于其具體化體現(xiàn),關注于語言學習本身,忽略了語言學習背后的基礎邏輯作用,并未對普適性的基礎邏輯與二語習得實踐過程進行結合應用。
當代二語學習者的普遍學習狀況多處于教師輸出、學生輸入的傳統(tǒng)模式。盡管近年來我國二語教學在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指導下對二語習得教學實踐有所改革,但由于未深入基礎邏輯層面的分析應用,教師無法以具有普適性的方式將“可理解輸入”原則貫徹到學科教學之中,進一步通過基礎邏輯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習得效率。因此,就目前我國二語學習者的學習狀況而言,其仍處于低效率的淺層學習狀態(tài)。為進一步提高二語學習者語言習得效率,教師應當加強在二語習得教學實踐過程中基礎邏輯與語言習得的結合應用。
英語作為我國官方二語,其學習人群范圍廣闊。我國教育系統(tǒng)在有關于英語習得的教學體系較為完善。與此同時,英語語法是英語母語者在經(jīng)過本民族基礎邏輯思維方式指導下,總結得出的語言使用規(guī)律。在英語語法中,研究者能夠清晰地察覺到英語母語者與漢語母語者的思維共性(即基礎邏輯的體現(xiàn))。因此,本節(jié)將以英語冠詞使用習得為例,研究基礎邏輯在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意義以及其運用方式,探討基礎邏輯與二語習得的融合發(fā)展。
根據(jù)歐文·M.柯匹在第11 版《邏輯學導論》中對于邏輯的簡要概括,[3]若想要得出正確的推理,在對問題進行邏輯思考之前,思考者必須明晰推理客體的基本概念,從正確的概念出發(fā)進行思考與推理。因而,在面對英語冠詞的選擇與基礎邏輯應用的關聯(lián)度這一問題時,這些基本的規(guī)則仍然適用。
學術界將冠詞定義為“一種無法單獨使用,也不擁有任何詞義,通常放在名詞前面以達到指明名詞目的的虛詞。”就其定義來說,冠詞最本質(zhì)的存在意義就在于指明名詞。因而,當今學界對于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研究無一例外地在不同程度上提及了冠詞在名詞指明上的特指、泛指以及數(shù)量表示功能。同理,在進行冠詞選擇的過程中,英語學習者同樣應該遵循這一最基本的邏輯原則,使自己選擇的冠詞達到指明所修飾名詞的意義。在選擇冠詞的過程之中,學習者自身的基礎邏輯掌握程度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接下來,筆者將詳細闡釋基礎邏輯運用如何在英語學習者的選擇中發(fā)揮作用。
“在此英語語境之中為何選擇定冠詞、不定冠詞或者零冠詞?”這個在選擇冠詞過程中時常出現(xiàn)在英語學習者腦海中的問題實際上反映了選擇冠詞的基本邏輯問題,即選擇定冠詞、不定冠詞或零冠詞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在仔細研究整個冠詞選擇的邏輯問題之前,筆者將會遵循本次探討的基礎邏輯原則,首先闡述三種冠詞的基本概念。在當今國內(nèi)較為權威的英語語法規(guī)則體系中,定冠詞“the”與“that”“this”同宗,在大部分狀況下表明專指。不定冠詞“a”“an”關鍵用于可數(shù)名詞奇數(shù)前,指出名詞總數(shù),在一般的狀況下用于表明泛指。零冠詞,就是名詞前隱去冠詞的第三種冠詞表達形式。
由于英語語法冠詞選擇的語法規(guī)則過于繁多,筆者這里不再將其單列出來,而是會截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語法規(guī)則,勘探其與基礎邏輯運用的關系。
A.選擇規(guī)則1:特殊指定獨一無二的物體之時,前邊要使用定冠詞修飾。[2]
EG.The earth is a planet full of laughter.
闡析:無論是定冠詞還是不定冠詞,其最終目的皆在指明名詞,達到泛指、特指,或者表明數(shù)量的作用。而其具體的指明意義,需要根據(jù)相應的語境環(huán)境來確定。“Earth”一詞擁有很多詞義,在此句中為“地球”之義,屬于星系中獨一無二的天體,因此其冠詞修飾應當著重突出其獨特性。在冠詞選擇上,選用“the”突出其獨特性也便具有了必要性。
B.選擇規(guī)則2:第二次出現(xiàn)的名詞前必須應用定冠詞。[2]
EG.I saw a beautiful girl walk around that building.The girl wore a red dress.
闡析:在此段語篇之中,girl 作為表示同一主體的名詞,在第二次出現(xiàn)之時已經(jīng)具有確定的對象,這也在邏輯上必然要求學習者在選擇冠詞的過程中考慮到冠詞的特指含義,從而決定了英語母語者在重復出現(xiàn)的指明同一主體名詞之前選擇定冠詞以達到特指意義的必然性。
C.選擇規(guī)則3:同一名詞的不同冠詞選擇。[2]
EG.
Coffee is a very good stimulant.
I would like a coffee.
The coffee here is good.
闡析:即便這幾句例句的主語皆為“coffee”這一名詞,但其在不同的語句之中的具體含義各不相同,因而選擇的冠詞也各不相同。
第一句例句中的冠詞選擇體現(xiàn)出英語語法規(guī)則中的“物質(zhì)名詞表一般概念,則不加冠詞”。從基礎邏輯上分析,物質(zhì)名詞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抽象、龐大的概念,無法將其拆解成具體的物象去進行特指、泛指,或是數(shù)量表示。物質(zhì)名詞表示一般概念之時便已經(jīng)喪失了其進行定/不定冠詞修飾的可能性,因此,當coffee 在這一句中只是表明一般定義之時,前面便不用定/不定冠詞裝飾,以零冠詞形式修飾名詞。
第二句例句體現(xiàn)的是英語語法規(guī)則中的“物質(zhì)名詞具體化之時,前方可加冠詞表示數(shù)量”這一法條。此處的coffee已經(jīng)能夠被具體地表示為“一杯咖啡”,從而具有了運用不定冠詞來指明自身的可能性,因而選擇用不定冠詞修飾。
第三句例句中coffee 具有特定的語境含義,特指這一處的咖啡,因而具有了定冠詞修飾名詞表特指的可能性,又因為此處強調(diào)這地的咖啡,同時又使得用定冠詞修飾該名詞具有了必要性。
盡管語法中依舊存在著一些無法用規(guī)律解釋的習慣用法,但大多數(shù)語法規(guī)則均是與英語母語者的基本邏輯規(guī)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的。如若進一步重視與明晰基礎邏輯在英語冠詞選擇規(guī)則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習者能夠通過本身的基礎邏輯推理,減輕自身的記憶負擔。
相較于其他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而言,回歸分析法在分析多因素模型時更為簡潔方便,只需所采用模型與數(shù)據(jù)相同,通過標準的統(tǒng)計方法便可以計算出唯一結果,并得以圖形的方式來展現(xiàn),直觀地表現(xiàn)出雙方影響程度。與此同時,回歸分析可以準確地計量各個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與回歸擬合程度的高低,提高預測方程式的高低。
在本次數(shù)據(jù)分析對象中,各分析因素之間的統(tǒng)計關系和數(shù)量變化具有規(guī)律性。因此,為更直觀地展現(xiàn)其相關關系,筆者選擇采用SPSS回歸分析法對基礎邏輯與冠詞使用正確率進行分析。

表1 基礎邏輯與冠詞使用正確率分析
本次調(diào)查以調(diào)查問卷形式采集數(shù)據(jù),共選取400 個樣本進行研究,樣本群體來自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個階段的英語學習者。本次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的線性回歸分析對基礎邏輯對于英語冠詞的影響進行多元線性研究分析,在首次分析中通過選取“英語冠詞選擇的正確率”作為因變量,以“是否了解基礎邏輯對于語言學習的作用”作為自變量進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結論,由表2 可知t 統(tǒng)計量為2.019,其概率p-值近似0.044,在顯著性水平為0.05 的情況下可知,二者線性正相關,由此可知了解基礎邏輯對于語言學習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學生對于基礎邏輯的使用,從而提升英語冠詞選擇的正確率。

表2
其次再次選取“英語冠詞選擇的正確率”作為因變量,以“基礎邏輯對于英語冠詞學習的影響”作為自變量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由表3 可知t 統(tǒng)計量為8.801,其概率p-值近似0,在顯著性水平為0.05 的情況下可知,二者線性正相關,由此可知,基礎邏輯對于英語冠詞學習正向影響程度越大,英語冠詞選擇正確率越高。

表3
再次進行分析,取“老師授課是否會強調(diào)基礎邏輯”作為自變量,以“基礎邏輯對于英語冠詞學習的影響”作為因變量進行,得到如下結論,由表4 可知t 統(tǒng)計量為3.712,其概率p-值近似0,在顯著性水平為0.05 的情況下可知,二者線性正相關,由此可知教師授課中強調(diào)基礎邏輯會提高學生對于基礎邏輯的重視程度,從而提升基礎邏輯對于英語冠詞學習的影響程度,間接提升英語冠詞選擇的正確率。

表4
由上述分析可知,基礎邏輯對于英語冠詞學習準確性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英語教學實踐中對于基礎邏輯思維的結合應用越深入,學生對基礎邏輯的重視度與運用度越高,英語冠詞選擇的正確率越高。
克拉申在其監(jiān)控假說理論中細致闡述了“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兩個過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語言習得”是學習者進行二語習得學習的最終目標,在此過程中,“語言學習”通過賦予學習者足夠的時間、對于語言形式的關注度,以及對于語法規(guī)則的熟練掌握于“語言習得”起監(jiān)控作用。
從本質(zhì)上來說,基礎邏輯是介于思維潛意識與主動意識之間的思維框架,極大程度上決定了語言形式與語法規(guī)則的形成方式。與此同時,該思維框架也可以通過教學強調(diào)以顯性方式呈現(xiàn),以此規(guī)約學習者對于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過程的邏輯方式,提高其學習效率與語言學習準確性。于此,校方應當增開邏輯思維訓練課程,將基礎邏輯學習納入考核范圍,以此提高學生對于基礎邏輯的重視度,促進其將基礎邏輯思維應用到二語習得與二語學習過程中,以此發(fā)揮基礎邏輯于二語習得與二語學習過程中的監(jiān)控作用。
克拉申于其語言輸入理論中提到,學習者的學習材料必須略微超過其知識水平并能夠被其理解掌握(即i+1 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基于此,我國教育體系根據(jù)學生普遍二語基礎制定了各年級語言學習大綱,教師在教學材料的選取中也對該理論多有應用。然而,現(xiàn)存二語教學體系與方式并未將其與基礎邏輯深入結合,充分發(fā)揮二者于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于此,校方應當對二者的結合實踐做更為深入的探討,改變現(xiàn)有直接教授學習材料的教學方式,以基礎邏輯為課程內(nèi)容的推導依據(jù),引領學習者通過基礎邏輯推導習得課程內(nèi)容,助推語言輸入理論與基礎邏輯于教學實踐與語言習得中相結合。
基礎邏輯的運用與二語習得的效率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教師在二語習得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當借助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對自身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同時對其局限性進行完善,高度重視基礎邏輯與二語教學實踐的結合運用,使學習者在二語習得全過程的基礎思維邏輯運用能減輕其記憶負擔力,提高其學習興致,形成以邏輯為基本框架體系的二語習得系統(tǒng),化整為零,化繁為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