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昕
(集美大學 福建廈門 361021)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是高等教育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重要銜接口,為了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要充分考慮社會、經濟效益等各方面因素。專業設置是否合理,與高職院校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對高職學校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的優良教育為社會培養了眾多技術型人才,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閩南地區作為福建最發達的經濟區域,具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對于高職院校的設置以及其專業設置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如今閩南地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進閩南地區人才、經濟的發展,同時提高閩南地區高職院校的核心優勢并對當前職業教育產生影響。
根據福建省教育廳公布的閩南地區(廈門、泉州、漳州)高職院校數據資料顯示,截至2021 年,閩南地區民辦和公辦高職院校共有26 所,占福建省高職院校的52%。其中:泉州市公立高職學校7 所、私立高職學校5 所,合計12 所,占福建省高職院校的24%;廈門市公立高職學院2 所、私立高職學院7 所,合計9 所,占福建省高職院校的18%;漳州市公立高職學校3 所、私立高職學校2 所,合計5 所,占福建省高職院校的10%。由此可見,泉州高職院校最多,漳州市高職院校最少。
1.按學科層次分類
截至2021 年,閩南地區共有高職院校26 所。從學科特性出發,形成了以綜合、理工為主,藝術類、醫藥類、師范類、財經類為輔的布局。其中:綜合類院校13 所,占總數的50%;理工類院校7 所,約占總數的27%;藝術類、醫藥類、師范類、財經類院校分別為2 所、2 所、1 所、1 所,總計約占總數的23%。
2.按三次產業分類
2021 年閩南地區高職院校春季和秋季招生計劃人數總計79401 人,其中:泉州市高職院校招生計劃人數34320 人,約占總人數的43%;廈門市高職院校招生計劃人數26213 人,約占總人數的33%;漳州市高職院校招生計劃人數18868 人,約占總人數的24%。從招生規模來看,閩南地區高職院文化藝術大類、財經商貿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電子與信息大類、醫藥衛生大類,占據閩南地區前5 位,分別計劃招生為11310 人、10285 人、8013 人、4427 人和4083 人;公共服務與管理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輕工紡織大類占后4 位,分別計劃招生453 人、448 人、334 人和35 人。由各專業大類計劃招生得知,第一與第二產業開設數量少,主要側重于面向第三產業,這同時與閩南地區側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分不開。
3.按行業分類
按照我國標準局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2019)》中的二十個大門類,同時結合2021 年閩南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情況,招生規模排在前面的專業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門類:教育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
區域經濟發展決定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大量研究表明,地方高職院校的教育發展一般都要落后于區域經濟發展兩年時間,區域經濟發展才是首位的。當國民經濟發生加快成長的態勢,對人力資源需求量又趨旺,勞動力緊缺時,這一信號就會迅速反映到職業教育系統,從而促使高等教育系統對這一信號迅速做出反應,從而使得職業教育的規模擴大更加迅速。[1]根據2020 年GDP 數據顯示,泉州GDP 位于福建省第一,廈門位于第三位,漳州位于第四位。泉州作為經濟發展大市,不僅在高職院校數量上而且在開設專業數量上,都處于閩南地區第一位。為適應泉州市經濟發展,泉州市高職院校開設專業前三為電子商務、機電一體化技術、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廈門市作為閩南地區第二大經濟來源,為推進廈門高新技術發展,其高職院校開設專業前三為電子商務、軟件技術、大數據與會計;漳州市作為閩南地區第三大經濟來源,為推進其工業發展,其高職院校開設專業前三為電子商務、藝術設計、建筑工程技術。
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除表現在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的提高以外,還表現為三種產業結構間的配比關系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促使專業結構的調整[。1]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是以產業結構為依據進行規劃,同時使得專業對接產業。[2]2020 年泉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占比第二產業位于第一位,約占57.17%;第三產業占比第二位,約占40.60%;第一產業占比最少,約占2.23%。廈門市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占比第三產業位于第一位,約占60.08%;第二產業占比第二位,約占39.47%;第一產業占比最少,約占0.45%。漳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占比第三產業位于第一位,約占83.93%;第一產業占比第二位,約占9.31%;第二產業占比最少,約占6.77%。由此得知閩南地區第三產業占比最大,第二產業占比次之,第一產業占比最少。根據閩南地區高職院校各專業大類計劃招生得知,第一與第二產業開設數量少,主要側重于面向第三產業,這和閩南地區產業結構現狀也是分不開的。
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型人員為目標、以職業健康發展為目的。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對口人才培養機會,其在教學方面要求始終與行業需求一致。[2]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專業對口的人才,在某種程度上,區域人才需求對于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因此,專業設置要與人才需求相適應。因此,由于閩南地區側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上也就更加側重于發展與第三產業對應的專業,培養與之相適應的人才,例如財經與商貿類人才、電子與信息類人才等,為閩南地區培養專業對口的人才,方便日后在閩南就業。
在現代社會,學校在大規模擴招之前,以高招或降分錄取學生的現象非常少。不過,近年來由于院校招生規模的急劇增長,處于高考招生最末批次的普通高職學校降分錄取學生的現象也日益普遍。[3]這種現象導致很多高職院校都未能完成招生計劃。生源對職業院校的發展有著較大影響,如果沒有充足的生源,學校開設專業則缺乏意義。[4]因此,生源數量少的專業會導致這個專業的停開。閩南地區以廈門為例,廈門高職院校2021 年與2020 年相比,撤銷的專業為消防工程技術、移動應用開發、通信技術、針灸推拿、衛生信息管理、康復治療技術、助產、醫學美容技術、口腔醫學技術、眼視光技術等。這些專業中大多數都是只有一個學校開設的,且生源不足,所以才被撤銷。因此,生源狀況對專業設置也有一定的影響。
通過對閩南地區高職院校分布情況、專業設置情況、學生來源情況以及影響閩南地區專業設置的影響因素的調查、梳理和分析,總結出當前閩南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區域性適用專業設置偏少、專業設置結構不盡合理、個別專業規模過小、專業替換頻繁四個方面。
職業性與區域性,是中國高等技術職業學校的基本屬性。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所需的高等技術人才,同時圍繞區域經濟要求設置與之相適應的專業。[5]閩南地區位于福建省經濟GDP 前列,其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的適配性不夠。泉州市高職院校開設專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機電一體化技術、大數據與財務管理,但是這與泉州市努力培育石油化工業、電子信息業、旅游業三大主導產業不相適應。廈門市高職院校開設專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軟件技術、大數據與會計,但是近幾年廈門為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推進高新技術發展,軟件技術類專業可設置多一點。漳州市高職院校開設專業要集中在電子商務、藝術設計、建筑工程技術,與漳州市推動工業發展的適配性不夠。由此我們可發現,閩南地區高職教學的社會經濟功用與社會功用相對較弱,產業與行業、企業與職業教學間沒有良性交流、互利共存的運行機制,并出現了一定的脫節現象。[6]
為適應產業結構的發展,同時根據閩南地區高職院校各專業大類計劃招生得知,閩南地區高職院校設置了很多第三產業類的專業,總體上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專業設置構成的比例不太合理,問題集中體現在第一產業比重過低。[6]即使對于漳州市這樣的農業發展態勢良好的城市,其第一產業比重也是相當低,更別說廈門、泉州這樣的經濟GDP 發展大市,其高職院校農口專業更是少之又少,許多高職院校不愿意開辦農業類課程,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閩南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閩南地區專業設置結構還不是很合理,需要增加一些第一產業的專業,使專業設置結構合理化。
目前,高職學校對專業設置的隨意化、盲目化意識較強。不顧及學生的職業需求,不顧及學校生源的現狀,不顧及社會企業的辦學條件,不顧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就盲目攀比地爭取或承辦了一些“熱門”專業,有的學校甚至根本不進行專家論證就開始設置招生,最終造成了招生總量不足,形成不了一定規模效果。[6]從閩南地區的招生情況來看,2021 年高職院校招生數不超過40 人的專業點為25 個,分別為船舶工程技術、數字化染整技術、紡織材料與應用、現代紡織技術、智慧景區開發與管理、應用英語、心理健康教育、應用俄語、康復工程技術、電梯工程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工藝美術品設計、體育保健與康復、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飛機機載設備裝配調試技術、機場運行服務與管理、電氣自動化技術、體育藝術表演、園藝技術、園林技術、工業設計、印刷媒體技術、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小學語文教育、食品貯運與營銷。甚至有個別專業招生人數不超過10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育資源浪費,同時無法形成規模效益。
高職院校經常性地更換學科與專業,由此造成學科專業設置期限過短,甚至有的學校僅招了一個學期的在校生,也就不得不被迫停辦,嚴重違反職業教學規則,導致大量的教學資源浪費。閩南地區以廈門市為例,2019 年高職院校招生的專業點為110 個;2020 年停辦了10 個,新上了11 個,共計111 個。2020 年高職院校招生的專業點為111 個;2021 年停辦了20 個,新上了27 個,共計126 個。由此可見,廈門高職院校專業替換頻率是很高的。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對于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截至2021 年,閩南地區高職學校共開設393 個專業,基本覆蓋了閩南地區經濟各領域,不僅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批技術人才。由此我們得知,專業的合理設置有利于推動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職業教育對于專業目錄的設置進行了兩次調整,刪除了108 種落后的專業,升級和增加專業1007 種,更新幅度超過70%。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原則上應該專業對應產業、行業以及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需突出職業和高等教育的屬性。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是高等教育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重要銜接口,為了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要充分考慮社會、經濟效益等各方面因素。專業設置是否合理,與高職院校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對于高職院校健康發展以及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分析了閩南地區高職院校的分布、專業設置的分類以及閩南地區專業設置的影響因素,同時在對閩南地區26 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調查梳理的基礎上,分析并總結了當前閩南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問題,進而分析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對于職業教育的影響。但是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導致部分數據不可得,從而研究分析不夠深入,今后將繼續完善有關方面的研究,做更加深入的調查分析。